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家哲学的技术批判视野:以老子、庄子为中心
0.00     定价 ¥ 9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96585
  • 作      者:
    邓联合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邓联合,1969 年生,江苏铜山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2008年),曾先后供职于徐州市广播电视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百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逍遥游”释论-庄子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庄子哲学精神的渊源与酿生》《王夫之庄学思想通论基于<船山全书>的研究》等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各2项。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社会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政府的各项措施皆需依循法律,而法律又被认为是公意的表达,于是政府的权力及其运作便获得了相对于传统社会的空前合法性,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具有笼罩所有个体的普遍效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法律对任何个体都具有制约作用。问题是:一方面,即使最公正的法律也不可能反映全部社会成员的全部意志,法律(和公意)本身就是约减差异、存留一律的产物;另一方面,在有现代分工的情况下,虽然其合法性源自民众之所授,但权力一旦实体化而为制度,并被谙熟权力技术的政治精英和官僚人员所操纵,便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异化”。也就是说,“社会管理的技术化把社会全体组织成员都纳入某种‘匿名的统治’……社会的统治不再以人的统治方式出现,而是服从于某种‘职能制度’,它取消了人在政治组织中作为人而存在的那一切,仅仅把人作为技术化的政治组织中的某一‘职能’或‘角色’而存在,并最终淹没在这种职能和角色之中”①。结果,正如哈贝马斯所认为的那样,“在我们通过把公共领域的功能转交给专家们而使公共领域技术化的情况下,我们破坏了民主的真谛”②。即使是民选政府,它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也不仅可能不是当下民意直接、如实、完整的表达,而且更不可能照顾到全部社会成员。但基于法制框架,政府的政策措施却又可以被全面地推行开来;凡不接受者,不仅是对抗政府,而且是对抗法律、公意和整个社会,而政府亦可据此对其施以合法管控乃至“合法伤害”。因此,在政府与个人、政府与特定社会群体之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某种抑制和反抑制的紧张。
  或可说,在个体与整体、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个体自治与政府治理必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个体的管控是国家为了种族和社群的长远利益而必须做出的选择。福柯已经揭明,在人类历史上,管控个体之自由,以预防并惩罚人们的越轨行为,乃是维护社会秩序之稳固,以使之不至于分崩离析的根本要求。不同历史时期,受到管控的对象和范围虽然不同,但“寻找新的方法”“制定新的原则”,以使管控机构和技术“更规范,更精巧,更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更有效率,从而能“减少其经济和政治代价”①,却是所有社会制度建立和运作的永恒主题。借用儒家的范畴说,在任何稳固有序的国家形态中,个体皆应遵守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分”,而每有越出常规的“非礼”事件发生,惩罚便会随之降临。所不同的是,在专制国家,惩罚权被掌握在君主手中,惩罚可能意味着君主为其私利而对普通个体实施的打击迫害;而在现代社会,只有政府才拥有合法的惩罚权,惩罚之目的则“转为保卫社会”②。不可否认,个体既有良善的天性,又有蛮野的本能,所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故不应简单否定对个体施以必要管控的现实合理性,但此中应有一个“度”。否则,必要的管控也就变成了不必要的压制和征服。而在福柯看来,以自由和理性自我标榜的现代社会显然大大超过了这个“度”,因为与前现代时期相比,作为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对个体的惩罚和监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现代国家实质上不过是“现代化的大监狱”。
  福柯之所以提出这一被哈贝马斯称为“虚假”的命题③,大致基于如下理由:其一,个体的自由在现代社会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自由的张扬却意味着越轨的更大可能,于是对个体进行周密无缝的管控便显得至关紧要——前所未有的自由招致(或需要、呼唤)前所未有的管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悖论。其二,与自由的被崇奉相伴,理性也被视为人类的高贵品质,但理性先天性地具有抑制反常、排斥差异、追求一律、趋于秩序的特质,这与自由所指向的多种可能和越轨倾向无疑是对反的;换言之,理性可能对自由构成否定,更何况“以技术形式出现的理性”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干预或修正”①。其三,由于现代技术力量的空前扩张和弥散,以及技术和权力的密切共谋,对个体施以精确、全面的控制不仅具有空前的可能,而且已然成为生活现实。荷兰学者E.舒尔曼说:“技术在开始只统治死寂的自然;后来,经由人的控制,技术成为无所不包的东西。……在通向力量的斗争中,技术征服国家,试图用技术的组织来取代它的组织。国家最终变成了技术化了的,无所不包的。”②我们看到,包括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价值领域,“乃至于人类生活的最隐秘的、最私人性的领域(如性爱领域),在现时代已经日益为技术所操纵,差不多被纳入了量化和计算之列”。笔者前文提到,乔治·奥威尔曾用超现实主义的文学笔法描述了一个由现代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社会技术)装备起来的高度极权社会。再如,在一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人们无论在哪个公共场所说一句脏话,立刻都会有自动反应的电子警告器提醒你“不准讲脏话”!并且马上会在你的“公民德行记分卡”上自动扣除“德行分”,以示警告和惩罚。③这样的社会,尽管会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环境、齐整的建筑、有条不紊的秩序,以及对各种违规行为的高效处置措施,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仍然可能感到不舒服、不自由,因为方方面面仿佛都是由一套强大的机制过滤出来的,而人们要享用这一切,只有服从这套机制的安排,并把自身的所思所行完全纳入其中。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技术与技术批判
第二章技术的本质与道家哲学的技术批判视野

上篇
引言史官思维与老子技术哲学的两个维度
第三章宗天法地,啬俭不害——老子:“天人之际”视域中的技术
第一节天道绵存,知止不殆
第二节天道恒利,辅而不为
第四章执古御今,抱道为式——老子:“古今之变”视域中的技术
第一节正邪并生,趋福
第二节以道莅治,天下自定
第五章上善若水,慈弱为用——老子:双向度的技术理念

下篇
引言自由的个体视域与庄子技术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六章万物平等,逍遥共处——庄子:人与万物的理想关系
第一节人的与万物平等
第二节天人合一与万物逍遥
第七章拒斥机械,涵道于技——庄子:技术与人性的关系
第一节技术活动中的精神超越
第二节机械性技术中的人性危境
第八章自然自正,无为而治——庄子:个体存在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第一节个体样式的常态与很好态
第二节有为或无为的社会技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