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心理系列:情绪的81张面孔(樊登推荐)(帆书旗下猴面包树工作室出品)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9840
  • 作      者:
    [法]米歇尔·拉里韦(Michelle Larivey)
  • 译      者:
    郑园园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法]米歇尔·拉里韦(Michelle Larivey)

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 在她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她一直致力于临床研究、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新形式的心理学干预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焦虑

同样类型的情绪

  恐惧、忧虑、惊恐、恐惧症

示例

1. 当听到儿子在抱怨他的生活时,我发现自己变得焦虑了。

2. 我一进入这些地方,就感受到强烈的焦虑。

3. 每周一,我醒来都会觉得胃里有灼烧感。一想到工作,情况更糟,焦虑的感觉就更强烈。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强烈程度与恐惧相似的不舒服感觉,只是它没有特定的诱因,经常出其不意地出现,持续的时间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会伴随着胸闷、胃痉挛等。当焦虑非常强烈的时候,还会伴随其他生理反应:呼吸困难、出汗、心悸、头晕、虚弱、恶心等。因为这些反应,焦虑发作经常被误诊为心脏病发作。

我们可能在出现一个想法、与某人接触、进入一个地方、闻到某一种味道的时候,感受到焦虑。大多数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是什么引发了焦虑,所以常常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就焦虑了。

拒绝即将显露的情绪,会引起内心的斗争。我们把这种强烈的不舒服感命名为焦虑,而它其实就是我们内心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一股力量推动情绪浮出意识层面,另一股力量压抑情绪的出现。

正如恐惧一样,焦虑也会引起身体释放肾上腺素,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的人会感受到在太阳神经丛的紧绷感 (胃痉挛)。

焦虑有什么作用?

乍看之下,焦虑与恐惧相反,似乎没有任何目的。然而,焦虑的出现是有目的的。

事实上,当我们拒绝为试图浮出意识层面的情绪或意念留出空间的时候,焦虑就出现了,其中包含的弥散性恐惧就是面对这个情绪或意念的反应。

我们应该把焦虑当作信号,而我们正在拒绝自己身体发出的一部分信号。有时,这将带来全新的情绪体验:

➡示例 1

我非常不喜欢我儿子“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抱怨。我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把即将出现的愤怒压制了下来,突然变得非常焦虑。

焦虑也有可能反复出现,一直存在。这说明情绪或在意的东西被不断或持续地压制。

➡示例 2

我意识到自己非常焦虑,因为我总是拒绝把与工作相关的情绪显露出来。我知道有些东西不对劲,但仅此而已,我不想继续探索自己真正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未注意焦虑发出的信息,没有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因此,如果“我”没有敞开心扉,给当下的情绪让出一条通往意识的路,焦虑就会一直存在。

所以,焦虑是一种“症状”,就像失眠、紧张性头痛或情绪控制引发的躯体反应一样,如湿疹、牛皮癣、胃溃 疡、背痛等。它会在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的情况下出现,因为它取代了被回避的情绪,而后者才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经历。一般来说,一个想法、一次接触、一张图片或一段音乐,都能让我们焦虑,因为这些都能激发我们一直回避的感觉或意念。我们因为害怕面对,所以拒绝了自己的一部分反应。应该被我们接纳却被我们拒绝了的情绪或行动, 在我们看起来似乎比焦虑本身更可怕(“不可以!我不要放下工作!”)。无论如何,我们的心理机制运作的原则是信息必须被接受, 如果不安释放出来的信息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就会产生其他效果或另外的症状,让我们去注意哪里出了问题。

如何面对焦虑?

不应该做的:

既然焦虑不是一种情绪,就不要试图去感受它,感受只会让我们更不安,并引起更大的慌乱,而且对它进行理性分析也毫无用处。实际上,在情绪过程的各个阶段,真正的情绪体验还没有显露,此时进行分析,获得成果的机会不大。焦虑是一种“防御”的状态,我们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可能通过理性分析进行真正有用的内省。试图把感受视觉化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因为回避的态度本来就很难让“情绪浮出意识层面”。我们也不可能“驱逐”焦虑,因为我们会错过它发来的信号,当然也有可能会失去寻找其背后根源的动力。然而,这就是今天所有抗焦虑药物所做的:让这种情绪平静下来,甚至彻底消失。

应该做的:

最有用的做法就是问问我们自己到底在回避什么。让人惊讶的是,答案很快就会出现,然后焦虑立刻就消失了。我们会直接连于当下的经历,即便那很难去面对。这个情绪信息在意识层面显现之后,就应该让它进入情绪过程。我们如果以开放的态度处理当下的感受,看重感受所传递的信息(即使我们目前可能无法掌握它的全部内容),就会走上解决问题的道路。

➡示例 3

某个星期一的早上,尽管我还是非常不安,但我决定去面对隐藏在焦虑背后的情绪。我平常都是立刻起床(我知道这样做可以让不安瞬间消失),迅速喝下一杯咖啡,睡眼惺忪地给孩子们准备午餐。今天,我决定在床上花几分钟,好好呼吸一下,因为平常这种不安让我喘不过气来(或许这仅仅是我自己的感觉)。我深呼吸,意识到自己胸口很闷,我深吸一口气,慢慢地再次深呼出气,直到胸闷的感觉消失。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但我坚持下来了。就在我这样做的时候,我接受了在意识层面显露的想法。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回避关于工作的不愉快的想法,而是把这些想法在脑子里摊开,一个又一个地列出来,不回避任何一个:微薄的工资,无聊的工作内容。我总是在“赶”:早上赶着把孩子送进托管中心,晚上赶着把他们从托管中心接出来,中午赶着去购物,晚上赶着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我感到内疚:我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和丈夫都觉得我们更像在经营一个企业而不是过着真正的夫妻生活。我们 对自己说:“这样的生活总有一天会结束。”可什么时候呢?我不能辞职!这个想法像箭一样射出(我很清楚确实不能,我和丈夫总是说我们家需要两份薪水),焦虑再次出现。我的 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身体的感受也非常不好,就像背负了很多东西却又无能为力。我再次深呼吸,试着张开双臂,继续让情绪发展下去,胸闷的感受在一点点减少。我觉得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涉及面太广,我很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受够了,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很久了,当下我不会有解决方法。但不同的是,至少我现在能够在这个问题面前停下来,好好地、冷静地想一想,试着找出解决方案。尽管问题很大,但我松了一口气。我的焦虑消失了,现在感受到的是目前的情况所引起的气馁。

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焦虑再也不会出现。但至少目前,“我”连于曾经回避的问题,不再有理由继续留着它不解决了。这也意味着,如果“我”再次把问题束之高阁,焦虑肯定会再次出现,它会告诉“我”:“我”还是把重要的问题搁置在了一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