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打造元能力,孩子的未来不会差(只有分数,孩子赢不了人生的大考,要想决胜未来就要具备元能力 )
0.00     定价 ¥ 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579093
  • 作      者:
    王茹辛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掌握决胜未来的竞争力,首先要具备元能力
元能力,即底层能力,是一切能力的起始。,简单来讲就是培养能力的能力,所有能力的原点。广义上的元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大多数家长认为,好成绩等于好学历、好学历等于好工作、好工作等于好发展,这是一条明确的成功路径,所以格外重视孩子的成绩。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更多的课程知识,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3. 只有分数,孩子赢不了人生的大考。若干年后,人生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学历,而是个人的能力
虽然有些孩子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学校,但直到毕业仍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元能力”培养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其实,我们的知识体系会随着时间再构或重构,但能力却将伴随孩子一生,成为孩子不断前进的动能。可以说,元能力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4. 五大维度构建元能力,帮助孩子自如应对各种挑战
从“智力”“情商”“抗挫力”“审美力”“心理成长”等五大维度系统阐述了孩子面向未来应当具备的五大元能力;并结合丰富的案例和日常生活场景,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引导家长全面、科学地教育孩子,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帮助。
5. 无论这个世界以后如何变化,那些凭借自己的“元能力”而非补习填鸭应试教育的孩子,不仅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而且能够自如地应对未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茹辛

笔名星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资深独立撰稿人、家庭教育研究者、课程策划专家,曾在《书城》《上海文化》《周末画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发表多篇文章。近年来与各大知名教育机构合作,策划研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教育课程,将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美学启蒙、创意激发、通识拓展等方面,帮助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展开
精彩书摘


认同自己:点亮每一个“喜欢”

很多人经常会问:“你喜欢做什么?”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无外乎这么几种, 如“喜欢画画”“喜欢踢足球”“喜欢看动画片”等。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这个问题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代替它的是一个有点“类 似”却又不太一样的问题:你有什么特别热爱的事吗?或者,×× 是你热爱的事吗?你是否找到了一生的热爱?
我们常常能从面试官那儿听到这样的问题;或者,在夜深人静面对自己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在耳边响起。对此,我们没办法再像小时候那样快速做出回答,或许还会发一阵子呆,然后欲言 又止。
在2022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上,18岁的谷爱凌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明星运动员之一。关于她的大部分报道都提到这个年轻而非凡的少女对滑雪的“热爱”,她自己在访谈中也表示:支撑她一路走来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天赋”,而是实实在在的热爱。
大家有没有发现,“热爱”目前已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动力,“你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有热爱,才会有内驱力。”“在热爱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才有可能成功。”当年乔布斯也说过:“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 寻找,不要放弃。”
甚至,我身边有一位人到中年的朋友失落地表示:“我一直都没有特别热爱的事情,怎么办呢?我大概这辈子都一事无成了。” 如果是这样,该让人多么遗憾啊!

 让“喜欢”回归纯粹

我的这位朋友说自己没有特别热爱的事情,并且把“没有热 爱”等同于“一事无成”,这就好像是被“热爱”这个词给圈了起来。实际上,我们现在对“热爱”的定义因为一些鸡汤文和个别案例而变得有些狭隘——仿佛只有让你全身心投入、占满你全部的时间、“不疯魔不成活”的事情,才算是“热爱”。
在各种媒体和影视作品的视野里,这样的热爱往往专属于某 个不世出的天才或是令人惊叹的牛人,比如谷爱凌、乔布斯等。但 这样的“热爱”如何被复制到普通人身上呢?尤其对于孩子而言, “热爱”这个词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大词换得小一点, 换成“喜欢”。
 你喜欢做什么?
做这件事让你很开心,一提到它你就会忍不住两眼放光;做这件事让你很专心,听不到父母喊你吃饭;做这件事让你自得其乐,那些在别人看来有点无聊的事,你却觉得很好玩……这就是“喜欢”。最重要的是,你喜欢做的事,一定会让你无比享受做事的过程,而不只是结果。“不过分在意结果”正是“喜欢”的标志之一。按照这样的标准,我那个说自己“没有热爱”“一事无成”的朋友,其实喜欢做的事还是挺多的——他喜欢修东西,喜欢捣鼓电 子产品,还喜欢一个人发呆,静静望着窗外出神……
也许很多人会问:喜欢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加分吗?能创业 赚钱吗?参加比赛能拿到名次吗?……很多家长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喜欢,就喜欢玩。这样一来,“喜欢”这种行为本身也被分为三六九等——喜欢读书、喜欢编程就高级,喜欢玩、喜欢发呆就是“没用”。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分,是因为我们将“喜欢”和“有用”强行捆绑在了一起,将所有不能带来收益(升学、 赚钱、成名)的爱好归结为“没有价值”“不值得去做”的那一类。
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指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成人和孩子,不是太无聊,而是太忙。忙着工作、忙着充 电、忙着上各种课外班,这使得我们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却涣散的状态,让我们不能容忍“无聊”。但是,“深度无聊恰恰对于创造活动有重要意义”。作家余华在回忆童年生活时也曾提到,小时候他无书可读,唯一能找到的就是一些内容残缺的小说。于是,他常常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给这些没头没尾的故事编出各种各样的结局。
让喜欢回归纯粹,就是剥离它被强行赋予的功利性——允许异想天开、允许胡乱涂鸦、允许孩子做一些自得其乐的事。我们需要相信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喜欢并没有高门槛,不要用大词来吓唬和束缚自己。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接纳和包容会让孩子的喜欢开出花朵。从放下功利的喜欢开始,孩子会被引向他终将要去往的地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启“智”:由表及里地开始智力启蒙
观察:从“本能”到“能力”
想象:“故事”比你想的更有用
 表达:于细微处学“说话”
思辨:360°的思维体操
第二章   通“情”:培养受益终生的高情商
自我认知:贯穿一生的功课
共情:神奇而美好的“读心术”
六大法则:应对情绪“小怪兽”
 好说好听:让“沟通”达成所愿

第三章  审“美”:体会陶冶情操的艺术之美
审美之前提:放下“功利心”
审美之核心:多管齐下激发感受力
 审美之技巧:“乾坤挪移”的小“心机”
审美之创造:从模仿开始的创意飞跃
第四章    炼“志”:重塑面向未来的强大意志力
不畏惧:迎难而上,“逆势”成长
不脆弱:构建韧性,适应变化
不“躺平”:自我管理,控制欲望
不逃避:直面内心,勇敢担当
第五章     明“心”:实现以幸福为目标的心灵完善
认同自己:点亮每一个“喜欢”
理性“谈情”:学会爱与被爱
寻找意义:激发人生的动力
 探索内外:与三重“世界”和谐相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