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好好说话的情绪教养 父母的话是有温度的!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1165931
  • 作      者:
    [韩]金善浩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父母的话是有温度的!一本写给父母和孩子的温暖沟通书。


  韩国一线教育专家、《韩民族新闻》教养专栏作家金善浩全新力作!韩国教保文库、阿拉丁网络书店读者10颗星超高评价。


  4大沟通锦囊,助力孩子大脑、智力、学业、社交、情绪等健康发展。


  剖析孩子的内心需求,聚焦亲子交流的典型场景,提供实用高效的沟通方式。一切,从“好好说话”开始。


  “孩子想听妈妈说的话”。


  随书附赠:夸夸卡+精美书签。


展开
作者简介

  [韩]金善浩:


  儿童教育专家,韩国首尔私立幼石小学教师,《韩民族新闻》教养专栏作家。专注于儿童教育与心理相关的研究、演讲及著述等活动,并在KBS1广播中为父母提供关于学龄儿童的教育咨询。著有《小学生自尊心的力量》《家有小学生之亲子沟通手册》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伤害孩子心灵的话


  毁掉孩子


  一天的话


  孩子们的一天被毁掉,不是因为孩子们听了什么话,而是他们潜意识中知道在何时何地将会反复听到这些话。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早上30分钟


  我每天在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们对视。通过孩子的眼睛,我能了解他们的一天将会如何度过。在孩子们看来,那可能只是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但对我而言却是了解孩子当天状态的最好时间。如果我发现孩子的眼神不同以往,那么这一天一定会发生一些事情。即使表面上什么也没发生,但实际上一定会发生,只是没有让作为班主任的我知道而已。最终,在几天或几周后,可能还会发生更严重的事情。所以,如果你问我,在学校里一天最重要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出来。


  “早上八点半到九点。”


  也就是到学校之后,还未上第一节课的那段时间。这短暂的30分钟,决定了孩子们一天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会说太多的话,而是通过眼神和手势传递信息,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们。随着孩子们的眼神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我可能会一脸担心地看着他们,同时摸摸他们的头。除此之外,我不会说多余的话。


  偶尔,我会这样说:


  “你看起来有点儿累啊!”


  “是不是哪儿不舒服,没事吧?”


  早晨上课前的30分钟,没必要过多地训诫和教育孩子。孩子们需要的只是平静的一天的开始。如果孩子们感觉教室里是安全的,不管当天他们的家庭情况如何,至少在学校,他们不会感到不安。


  在家的时间都很重要


  在家里,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呢?早上刚起床的时候?放学后回到家的时候?还是吃完晚饭到睡觉之前的那段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在家的时间都很重要。”


  理由很简单。除去睡觉的时间,孩子们一天在家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换个问法:


  “什么时间父母最容易生气?”


  一般来说,孩子睡觉前一小时,父母最容易生气。那个时间,父母的“理智”会降到最低。尤其是晚上加班后回到家的时候,他们的身体沉重得犹如灌了铅。身体的疲惫让父母们的忍耐力接近零。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毫无疑问父母会更容易生气、发火。这时,父母们一般会说:


  “作业做完之前别想睡觉。”


  “我不是说让你早点做吗?”


  这些话还算是轻的。跟孩子们交流过之后,我意外地发现孩子们听过很多更严重的话。当然,作为父母可能并不这么想。


  “一生气,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也说过很重的话,但次数不是很多,可能就一次……”


  那“不经意间”的一次,可能会击碎孩子们的自尊心。可能会让孩子们的眼神变得跟父母一样,心怀愤怒,伺机寻找发泄的对象。


  父母最容易生气的时间


  每个父母容易生气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


  ·忙碌的早晨,总会突然暴怒的早晨暴怒型


  ·喝醉后,回到家牢骚不断、讽刺挖苦孩子的酒后训诫型


  ·晚饭后,疲惫地检查作业时发火的家庭作业型


  ·一到周末定期发火的周末型


  ……


  父母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主要是在什么时间以哪种方式发火,是否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动作,然后把结果写下来。写过几次之后,父母们马上就会知道:


  “原来我早上最容易生气啊!”


  “原来我周日早上最容易生气啊!”


  孩子们的一天被毁掉,不是因为孩子们听了什么话,而是他们潜意识中知道在何时何地将会反复听到这些话。所以孩子们在学校里也会变得不安,他们会跟老师诉苦:


  “老师,我辅导班的作业没写完,压力好大,我好害怕。”


  “是因为没写完辅导班的作业害怕吗?完不成作业,辅导班的老师会批评你吗?”


  “不是,回到家之后,妈妈会批评我。”


  “是怎么批评你的呢?”


  “作业都不好好做,天天净想着玩儿。”


  虽然孩子们还没听到这些话,但他们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听到,所以他们的一天就被毁掉了,因为孩子们知道父母会对他们说什么话。


  那些话会伴随孩子们一天。孩子们早晨来到学校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吃过午饭在操场上玩的时候、回家路上,都会时不时想起那些话。到了父母容易生气的时间,那些话就像是预告的电影开播一样,“嗖嗖”地冒出来。而且,大多数“电影”比“预告片”更真实。


  想象一下,今天我们在家中会说出什么样的话。如果这些话预告的不是一部让孩子感到恐惧的“恐怖片”,而是一部有一个圆满结局的喜剧片,那么,这样的剧情转变,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让孩子


  担惊受怕的话


  面对考试表现出潜意识反应的孩子们,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成绩出来后家人的反应。他们会想起成绩不理想时遭受的责备、妈妈生气的眼神、爸爸寒心的表情、奶奶的唠叨等。


  对未发生的事感到恐惧的孩子们


  2018年,加州理工学院的迪恩·莫伯斯(Dean Mobbs)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刊登了一份研究表格,该表格的内容是关于人脑对恐惧的反应。这项研究显示,如果突然受到威胁,且时间紧迫来不及躲避时,我们的大脑会启动潜意识反应回路。


  但是,即便受到同样的威胁,如果有时间躲避或者有时间考虑对策,我们的大脑便会启动认知回路。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感到恐惧,我们的大脑可能会做出两种反应,即认知反应或者潜意识反应。


  仔细观察教室里的孩子们面对考试时表现出的紧张和不安,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表情各不相同。迪恩·莫伯斯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距离考试还有4周时,孩子们做出的应该是认知反应。这里的认知反应指的是孩子们在思考考试这件事。他们苦恼于如何才能取得好成绩,然后制订计划,并从中做出选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这样,有一些孩子面对考试时会表现出潜意识反应。虽然距离考试还有4周,但当他们听到“考试”这两个字的瞬间,就会表情呆滞、手发抖,不知所措,就好像看到前面有一只狮子正扑向自己。考试并不是迫在眉睫的威胁或恐惧,可为什么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启动认知反应,反而启动了潜意识反应呢?


  潜意识中对考试的恐惧


  明明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对策,但孩子们却表现出潜意识反应。这意味着,对孩子而言,那种令人恐惧的状况好像马上就会发生。或者孩子反复多次体验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通过认知的方式消除那种恐惧。不管是哪种情况,孩子在本应准备考试的4周时间内,一直在潜意识中经受着恐惧的折磨。因为他们经常听到“考试”这两个字,或者经常看到身边的同学为了考试而认真学习。


  我曾经把我班上的孩子们分成两组(不是分成两组后让他们按组别坐在一起),分别记录下两组孩子的名字,以便进行区分和观察。两组孩子分别是对于“考试还剩4周”这件事,表现出认知反应的孩子和潜意识反应的孩子。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另一种类型的孩子。对于考试,他们既没有表现出认知反应,也没有表现出潜意识反应。刚开始,我竭尽全力尝试将这些孩子划分到两组中去,但不管划分到哪一组都感到不合适。后来,我了解到,这些孩子并不担心考试,也不害怕考试。即使他们害怕考试,这种害怕的程度也很轻。因此,他们不需要表现出认知反应或者潜意识反应。最终,我把孩子们分成三组后,开始了我的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向三组中表现特别明显的一些学生提了几个关于考试的问题。我并不是在正式场合以面谈或咨询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提问,而是在休息时间或午饭时间,在与他们不经意的聊天中自然而然地提出我的问题。


  “考试准备得还顺利吗?”


  “最近学习状态怎么样?”


  “最近都在准备考试,很累吧?”


  在询问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两组孩子面对考试会有不同的反应。


  比起考试,孩子们更害怕父母对考试成绩的态度


  首先,面对考试表现出认知反应的孩子们对考试的恐惧来自考试本身。换句话说,这些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准备才能在4周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孩子们想取得理想成绩,并为此有意识地付出一定的努力。他们制订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计划,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但是,面对考试表现出潜意识反应的孩子们,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成绩出来后家人的反应。他们会想起成绩不理想时遭受的责备、妈妈生气的眼神、爸爸寒心的表情、奶奶的唠叨等。而且,孩子们的反应好像是,他们现在在教室里正承受着这些责备、眼神、表情和唠叨。于是,他们会拿出各自最好的防御手段,通过各种“身体反应”来应对眼前的威胁,诸如心情骤然低落,手发抖,趴着睡觉,等等。


  下意识地快速行动、毫不迟疑地迅速做出决定,这些大多都是人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的反应。大脑发出信号,告诉人们危险迫在眉睫时,人们甚至没有时间思考,同时还背负着一层负担,即使不思考也要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些含有威胁意味的话虽然听起来似乎并不严重,但却能够使孩子们立即做出这种反应。一个听到“考试”总是瞬间备感压力的孩子曾经亲口告诉我,他爸爸对他说:


  “考试至少要考90分以上啊!爸爸小时候经常考100分,即使考不到100分,至少也是95分。所以现在才能成为医生。现在这个世界,要具备成为一名医生的能力,才可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然的话,活在这个世界上太难了。”


  实际上,上面这段话不包含任何辱骂、侮辱性的词汇,也没有让人感觉这位家长会大吼大叫或扔东西,这只是一句心平气和说出的话而已。但是,孩子在学校一听到“考试”,就会变得高度紧张。他不再从认知层面看待考试,而是带着充满不安的眼神来到我身边不停地询问:


  “老师,这次考试难吗?”


  “老师,成绩出来了吗?”


  “老师,我这次有没过90分的科目吗?”


  让孩子们生活在恐惧中的话


  对一些孩子而言,考试总是意味着让父母失望,让这个世界变得难以“生存”。实际上,对于被这种思想“蚕食”的孩子,我曾在他们的小学毕业评价上写道:“与你听说的或想象的不同,考试并不会对生活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并不能决定一切。”但这些话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因为对孩子而言,爸爸、妈妈和奶奶等家人说的话才是正确的。在他们看来,很明显,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分数决定一切的世界。这足以让他们面对考试时做出潜意识反应 —— 瑟瑟发抖。因为作为一生平稳生活的保障,4周的准备时间实在太短。


  “人的内心绝对不会因为接受外部观点而改变。问题的答案并非来自外部世界,一直以来,只有在自我内心深处找到的答案才真正属于自己,并能为自己所用。”


  这是郑惠信(???)老师在《你是对的》一书中写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通过别人的帮助治愈内心的伤痛,不如本人直面伤痛,找到其中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来问自己一个问题吧!


  “内心深处的我寻找关于自己的答案、审视自己的过程,为什么这么难、这么累呢?”


  虽然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人喜欢用一把巨大的锁将自己的心灵之门锁起来。那把锁的名字是“害怕”“不安”或“恐惧”。而锁的牢固程度和大小取决于每个人的语言成长环境。有些话能够让孩子们马上感到害怕,终身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些话很容易脱口而出,甚至父母有时会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说出这些话。话语的内容或者说话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这些话归根结底都是在说:


  “不学习的话,你以后会过得很辛苦。”


  关注当下的每一天


  如果想给孩子们提建议或训诫他们,拿“遥远的未来”说事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只会让他们对现在感到不安。孩子们越不安,越容易表现出潜意识反应。他们会觉得,即使今天或者明天表现得很好,但如果哪天出错,自己的未来还是会充满坎坷。谁也不可能每天都表现得很完美。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多关注当天发生的事情,这样谈话效果会更好。


  “今天的事情都完成了,真棒!”


  如果孩子今天的事情没有全部完成,简单问一下原因就可以了。


  “今天辅导班的作业没全部完成啊,发生什么事了?”


  如果作业没有完成,孩子们需要自己寻找原因。是作业太多,还是因为玩手机,抑或是身体不舒服,孩子们的理由不尽相同。如果孩子们能够自己找到原因,父母应该鼓励他们。


  “原来是因为玩手机啊!好在你已经知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相信你也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虽然不玩手机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自我调节一下玩手机的时间。”


  如果不想让孩子平时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父母就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听一下孩子的解释,去了解为什么他们没有完成今天该做的事情。给予孩子客观说明自身情况的机会,这也能成为孩子开始自我调节的良好契机。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伤害孩子心灵的话


  01 毁掉孩子一天的话


  02 让孩子担惊受怕的话


  03 否定孩子自身存在的话


  04 使孩子深深受伤的话


  05 大人嘴中诽谤别人的话


  06 压抑孩子情绪的话


  07 沉着冷静的态度,也可能伤害孩子


  08 让孩子自责的话


  09 让孩子对世界失去信任的话


  TIP01 读懂孩子内心的对话技巧


  “如果能理解孩子‘想象中的不安’,对话就会变得很轻松。”


  第二章 摧毁亲子关系的话


  01 比较和歧视,让孩子感到羞耻的话


  02 假借体罚和管教之名伤害孩子的话


  03 贪心的父母说的话


  04 孩子学习时听到的伤自尊的话


  05 情绪激动时说出的话


  06 控制孩子情绪的话


  07 过度担心和牵挂孩子的话


  08 评价和判断孩子的话


  09 只会让亲子关系恶化的话


  TIP02 读懂孩子内心的对话技巧


  “给经常对孩子发脾气而身心俱疲的妈妈们的建议!


  第三章 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话


  01 认可和赞美孩子努力的话


  02 支持和鼓励孩子的话


  03 孩子伤心时安慰他的话


  04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话


  05 接受孩子消极情绪的话


  06 尊重孩子想法的话


  07 不让孩子感到羞耻的话


  TIP03 读懂孩子内心的对话技巧


  “妈妈的话,如果有温度,会是多少度呢?”


  第四章 读懂妈妈内心想法的话


  01 回顾成为家长后的不安


  02 承认父母自身的问题


  03 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自尊心


  04 回顾我们父母说过的话


  05 理解因为孩子的话而受伤的自己


  TIP04 读懂孩子和父母内心想法的书籍


  “父母们读完能够获得帮助的心理、人文、育儿类书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