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处理“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关系上,毛泽东处理得比较有长远眼光。1950年,毛泽东做了两个对后来的新中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为新中国赢得了长期的和平:
一是抗美援朝。毛泽东为什么作出参加抗美援朝的决定呢?这是由于东北是我们当时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后方,毛泽东绝不能让它旁边有美国军事存在。美国一旦把北朝鲜占了,就会影响我们战后仅留的一点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命运的重工业家底。如果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时时刻刻都受着美国的威胁,中国怎么搞经济建设。这是“边界安全”视域下的考虑。但毛泽东的目光更为深邃。中国参战,可以为自己的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首先是战略空间,又回到“背靠沙发”——背靠苏联,朝鲜和蒙古国是两个扶手——的战略主动态势中,中国的东北边疆才能得以巩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才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其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一部分曾经对美帝国主义抱着恐惧和幻想的人们受到深刻教育而觉悟起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人民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中国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空前提高。争取战争胜利,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巩固新中国的进程因此大大加快了;再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赢得大国地位。地位是打出来的,从朝鲜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才得到国际社会的实际认可,尽管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新中国被排斥在外,但包括美、苏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必须重新估计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分量。美帝国主义从此不敢轻易地进行欺侮和侵犯中国的尝试。脊梁硬才能赢得和平,中朝边境到现在70年了没打过仗。这是“安全边界”视域下的思维。
二是关于西藏问题与印度的较量。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就着手考虑解放西藏问题了。当时新中国的财政十分困难,军队开往西藏耗资巨大,但无论如何,仍没有国家主权重要。于是,1950年人民解放军就进军西藏,印度措手不及。当时印度和美国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介入西藏问题了,试想中国不是兵贵神速,而是“徐徐图之”,那么,中国处理西藏问题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如果尼赫鲁把1962年的军事行动提前到1949年,那不管中国政府未来怎么谈,西藏也不会是今天的情形。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取得了胜利,一方面维持了1949年以来的边界线的态势,打消了印度对我边界的蚕食企图,维护了中国的边界安全,另一方面,我方又宣布释放和遣返全部印军战俘,退回缴获物资,主动提出实现停火和双方武装部队的脱离接触,中印边境的局势缓和了下来。为未来中印关系留有余地,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基础。这是维护我国的安全边界。
今天,中国未来新安全概念也应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边界安全即本土安全,另一个是安全边界即利益边界。边界安全是有限的,而安全边界应当是无限的。仅就国与国关系而言,安全边界越远,边界安全系数就越大。如果边界安全和安全边界两线重合的话,国家的安全系数就到了底线。中国不寄希望拓展中国的国土边界,以我们目前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来说,边界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是安全边界的维护能力则有待提升。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利益已经溢出国内,在世界范围内肆意流淌。仅靠国内资源不足以维持一个大国的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动荡多缘于经济发展导致的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又产生于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如果没有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及时补充,其结果一般都是国内社会动乱。19世纪末,美国工业快速发展,国内资源和市场跟不上,两极分化加剧,工人运动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海军,美国海军走到世界强国行列,1898年美国先把夏威夷拿下来了,夏威夷的地理位置近似于中国台湾,是美国进入太平洋的门户。同年,美国通过“美西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古巴。接着又跳到菲律宾,进入远东,参与列强瓜分中国利益的活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