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沉默之道:冥想与心理治疗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936989
  • 作      者:
    [智]克劳迪奥·纳兰霍(Claudio,Naranjo)
  • 译      者:
    杨立华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l  正念冥想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疗愈技能

l  冥想促进自由联想和自我疗愈

l  克里希那穆提:冥想就是爱,无法由思想培育

l   九型人格大师克劳迪奥·纳兰霍对东西方冥想的科学阐释


展开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克劳迪奥·纳兰霍,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治疗师、冥想大师。1932年出生于智利,1959年获得医学学位,就职于智利大学医学院,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深造。21世纪初,他将古老的冥想与认知心理学结合,从而将逐渐边缘化的冥想理论引入学术界。他还创立了求道者学院,将其推广到意大利、巴西、法国、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受益者甚众。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疗愈之旅》《觉醒之歌》《九型人格中的社交副型》等。

◎ 译者简介

 

杨立华,毕业于武汉大学。于2015年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并接受一系列精神分析相关培训,包括中英班(2015-2018),并师从中德班教员赫尔曼·舒尔茨。2015年曾在北京接受过杰克·康菲尔德的正念培训。近年来,主要从事心理学领域口译工作,并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内家拳。

 


展开
精彩书摘

人类心灵有天生的求知欲。纵观历史,知识所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 不断在转变,因此也打开了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各种通道。宗教传统发展 出了通往灵性知识的道路,哲学家们用分析和辩证法作为工具来扫除疑 虑,提出了一个理性、客观的世界观。 虽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与心灵密切相关,但是直到最近,随着心理 学的发展,西方才将探索的焦点放在心灵本身上。受到科学在分析外在 世界上的成功的影响,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为心灵发展出了基于观察和 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疗法。 近年来,富有革新精神的心理学家转向东方灵性传统来寻求关于人类 发展的全新视角,以及有用的治疗技术,他们发现冥想在解除焦虑不安方 面非常有效,而焦虑不安则会干扰心灵,招致诸多形式的痛苦。现在,越 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冥想的疗愈力量,并且从定期冥想练习中获得了很多好 处,比如放松、情绪稳定以及注意力更加集中等。一些探索者更进一步深 入冥想训练之中,想要获得满足灵性渴望的更深层次的疗愈,减轻孤独和 隔离感,并且发展出感到快乐和感激的能力。严肃的练习者现在有可能唤 醒了想要开悟的愿望,而佛教将开悟看作人类潜能的最高表达。 基于我们最大限度的了解,佛陀是发现通往超脱所有痛苦,达到完 全、完美开悟道路的第一人。所以其他人可能发现了这个道路,但是他绘制了实现的地图,指出从哪里开始、如何分析,以及如何超越条件作 用所施加的限制。因为这些限制是心灵中出现的,而又是心灵编织了我 们的现实,佛陀强调了理解心灵的重要性: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建构我 们的现实的,以及如何激发它转变的潜能。这条道路通过对烦恼和因缘 的分析而展开,前者遮蔽了心灵的真正本质,后者限定了心灵运作的原 因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长达好多个世纪的冥想分析中形成的阿毗达摩,追踪了将自我作为 体验的所有者和持有人的观念产生的过程,而这个观念被佛陀确定为最初 的烦恼,也是无尽痛苦的来源。根本的问题在于感知过程的性质本身,它 让体验不能够如实呈现。感知又延伸到界定、认同和解释之中。必须有某 个东西来主管,必须有某个实体在起作用,来识别和处理这个体验。 这一动态在心灵的运作过程中又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心灵会识别这 个识别者,因此一个主体出现——这个主体可以将任何其他东西感知和认 识为客体。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一旦开始起作用,它就被随之而来的所有 思想和行动所强化,启动了一个原因和结果的复杂互动,从而又强化了自 我感,并且为它赋予独特的属性和模式。接受一个人确实存在这一幻觉, 我们逐渐有了存在感,并且受到因缘所产生的任何作用的影响。 这一过程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有另外的可能性; 受困于这种看待和解释体验的方式,心灵没有办法以其他方式运作,而 质疑它的想法也不会出现。用这种模式处理的体验导致轮回,这是受烦 恼所困的心灵所创造出来的现实。这个现实不能直接与当下接触:心灵保 留着记忆、意象,以及与过去相关的思维,并且将它们投射到当下;根 据过去解释当下,它会激起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反射到心灵中去, 产生更多的扭曲,更加确定无疑地导致心灵的痛苦状态。被烦恼蒙蔽受制于因缘,心灵反映出体验的所有可能领域:诸神的无上欢乐;半人 半神急切的野心和愤怒;动物一样的迟钝和僵化;恶魔的贪婪;地狱中的 冰火两重天对人的煎熬;困惑但是善于接受的人界,这里人可以唤醒开 悟的念头。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模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展开,并且知道体验是多么 快速地从一个领域转换到下一个领域。尽管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我 们仍然无法长久地抓住幸福,即使一个念头都会打断我们最大的欢乐。 这一认识导致一种敏感的防御,让心灵聚焦于体验的负面可能性。受各 种问题的滋养,不断地对潜在的烦恼保持警觉,心灵很难运用它感受惊 奇和快乐的能力。 当我们意识到心灵是我们的现实、我们最大的欢乐和最深的痛苦的 建造师的时候,我们感知到了将心灵从问题中解放的新的可能性,以及 鼓励它反映更多美好和快乐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的可能性。基于这一理解的 冥想就成了一种温和的自我治愈形式,使得心灵对思维的聚焦变得从容, 让心灵在我们存在的中心感到满足。通过缓慢和简单的身体练习,比如 琴奈、瑜伽、太极等,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聚焦于身体、心灵和感知。即 使一天只用几次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打坐,也能放松身体和心灵,而 回忆、紧张、思绪和隐藏的阻碍都会逐渐消失。心灵变得纯朴和清澈, 更加友善和随和。平和、友爱的感觉出现,振奋精神,温暖心灵。这些 感受可以带入日常生活中,并且在困难的时候回想起来,让情绪反应变 得温和,让因缘的势头减缓下来。 每天都练习,这种类型的深层次放松会自然而然进入冥想。随着心 灵在放松的感觉中保持安宁,注意力的焦点转到了体验本身;冥想变得 生动而清晰,是我们的存在所固有的一部分。思绪和意象消退;响应心灵冲动的压力减少,有可能感知到一种超越了平常心灵的警觉、清醒的 品质。这里,冥想成了心灵的治疗师,并且它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开始 更加清楚地浮现出来。有害的思绪和情绪更少出现,并且更快消失;体 验变得更加轻松和快乐。心灵变得更加幸福和友好,更加能够反映体验 的积极层面。随着痛苦的模式失去掌控,新的知识可以进来——这些知 识可以觉察到新的时刻,并且产生新的现实。 就像佛陀所教导的,基于对心灵的合理理解的冥想可以深入到三摩 地之中,打开通往开悟之门。但是我们通常的关于冥想的观点会限制我 们获得更高形式的领悟。只要我们将自己看作正在冥想,我们的主体 - 客 体定位就还没有改变。即使当冥想消散在完全的开放或者屈服之中,即 使放下自我之后,还是有一个微妙的动力留存着:心灵还是受到它的支 配——心灵在冥想,心灵在遵循着教导,心灵希望从冥想中获益。这是 因缘和烦恼仍然在我们身上的标志,并且冥想仍然束缚于轮回的心灵。 心灵反映着心灵的内容,创造出获得成就的幻觉,但是无法穿透这个幻 觉本身。 感知到因缘和烦恼的无情掌控,佛陀指出心灵的一些品质可以作为 困惑的解毒剂,并且拓宽了心灵自身的范围:慷慨、美德、耐心、活力、 专注和智慧。虽然这些品质都在轮回的心灵之中显现,但是随着练习和 应用,这些品质会无限地扩展,远远超越了自我和他人的范围。 当我们唤起和领会这些内在的美好品质时,它们会让心灵的反省本 质参与进来,让心灵充满无私给予的欢乐、整合的持久平静,以及唤起 耐心这一充满活力的力量的慈悲。赋予了这些优点之后,活力变成了英 勇的精进;专注赐予穿透所有无明的力量,还有般若、卓越的智慧,阐 明现实的真正本质。

在体验的每一时刻不断地唤起这些品质,它们会逐渐接近完美,在 般若波罗蜜多中达到顶峰,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完全超越了因缘和烦恼 的智慧,揭示心灵是开放和无限的,没有任何二元和对立。这里,因缘 没有空间确立;思绪不再将心灵从体验中分开,并且心灵和理智在即时 的亲密中融合在一起,成为导向开悟的三摩地的催化剂。 开悟好像与我们目前存在的方式相去甚远。我们的生活很短暂并且 充满不确定性;焦虑大量存在,让身体紧张,导致心灵处于痛苦的状态。 但是视角的转换可以转换我们体验的本质,还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生活 的本质。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成为人身的机会来发展心灵, 使它变得明快,并且将它转换成慈悲,而慈悲是无尽宝藏和快乐的来源。 就我们目前的知识,在还有很多东西不清晰的时候,我们很有幸在 西方有克劳迪奥 · 纳兰霍这样的人,他探索了很多种宗教和心理学传统, 并且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明它们用于心理发展的方法。我认识克劳 迪奥很多年了。他是一个勤奋的探索者,为了帮助他人治愈痛苦,找到心 理发展的道路,而沉浸于大量的教导和实践中。在这本书中,他调查了很 多的冥想传统,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并且用一种对非专业人员、 心理学家和知识分子都有帮助的方式来呈现他自身的分析和洞见。我很感 谢他所做出的努力,打开了觉察和自我理解的新道路,减轻了痛苦的负 担,并且为构建一个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的现实打下了基础。

塔尔当 · 图尔库 邬迪亚,1997年5月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冥想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命题 / 1

第一章       通过下定义,明确冥想的范围 / 2

灵性修炼中的冥想: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 2

第二章 冥想的维度和本质 / 6

第三章 身体觉知和灵性发展中的“精微能量” / 33

第四章 冥想和心理治疗的交会处 / 58

一、现代和古代对神经症的看法 / 58

 二、从冥想的六要素看心理治疗 / 63

 三、心理治疗与昆达里尼过程 / 75

第二部分 冥想在心理治疗中的新应用 / 87

第五章 人际情境下的冥想 / 88

一、开场白 / 88

二、人际情境下的冥想示范工作坊 / 89

 第六章 在冥想的背景下通过自由联想获得自我认识:一个治疗性 和教育性的提议 / 106

一、前言 / 106

 二、西班牙 SAT 项目 / 109

 三、预备性的人际情境下的冥想 / 111

 四、将倾听作为练习冥想的机会 / 112

五、自由联想的改进:想法和实验 / 113

六、对阻抗的回顾性考察 / 114

 七、冥想倾听的一种不同方式 / 115

 八、自由联想作为性格分析的机会 / 116

九、听和问问题 / 116

十、我和你 / 117

十一、通过消化过去获得改变 / 118

 十二、在宇宙中的我和你 / 120

十三、移情问题 / 121

十四、结果 / 127

十五、结束语 / 132

第七章 将音乐用作冥想和治疗 / 135

 冥想在各种文化中的 / 143

第三部分 表现形式 / 143

第八章 冥想的形式 / 144

一、基督教中的冥想形式 / 144

二、犹太教中的冥想形式 / 155

三、伊斯兰教中的冥想形式 / 173

四、印度教中的冥想形式 / 185

五、佛教中的冥想形式 / 194

六、道教中的冥想形式 / 218

七、萨满教中的冥想形式 / 223

后记 / 228

注释 / 230

参考文献 / 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