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息技术教学原理与应用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2708282
  • 作      者:
    全丽莉
  • 出 版 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精彩书摘
  《信息技术教学原理与应用研究》: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学习者将自身所经历的主观经验加以总结,进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机械地传授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当前所能掌握的教学资源,以现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教师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流,建构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融入当前的知识体系之中。
  从这一点来看,建构主义似乎是一种学习模式,学界也倾向于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理论,因为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我经验的总结来建构新知识。然而,这种学习模式却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发完成的,学生需要处在一个适当的情境中,同时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的辅助、教师的引导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由自我主导,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来为其构建最合适的学习氛围,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更多地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非批判性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其实,这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化的学习过程,知识本身已经被前人或教师进行系统整合,成为一种确定性的体系。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已成型的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系统地、被动地接受这一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体现了一种知识中心化的特征。在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迅速把握问题的核心,但相对来讲,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会受限。
  由于知识社会的信息量激增,处理问题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日益变革的知识社会使得信息处理的方式以及所需使用的知识也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知识体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便会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产生这种局限性的原因在于:学生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习得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被动接受的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并灵活应用这一知识体系。此外,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体现为一种创新性的需求,系统性习得的知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当今时代复杂性与创新性的背景下,现成的知识体系就显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
  建构主义则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变化。建构主义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理。
  第一,知识的习得绝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尤其是知识可以形成一种相互连接、互有关系的体系,这就更决定了这一点。知识是被主体创造出来的,因此,知识本身无法被传授,尽管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其本质上还是教师将知识的框架介绍、讲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主观的认识来习得知识,将本来完整的知识框架拆分并重构,而这一重构的过程往往缺乏创新,这就导致学生通过被动接受而习得知识之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性需求。
  第二,人类知识的习得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是由于人类本身具备认知能力,而这种认知能力能够适应于经验世界的建构。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具有极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知识的习得其实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经验背景,他们在习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学习需求,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条件,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基于此,建构主义的观点是:学生应当是学习过程的主体,知识的习得绝不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无差别传授,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经验背景,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逐渐建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保证学生习得知识之后,能够对知识体系有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对其进行灵活应用。
  也就是说,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将知识习得的过程看作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先前的知识背景与经验背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 数据与信息技术
第二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安全
第三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历史嬗变

第三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节 STEM教育理念概述
第二节 STE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信息技术教学
第一节 发展性评价概述
第二节 网络评价系统的开发
第三节 作品评价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