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籽油
番茄籽油本品为茄科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的籽中提取精炼的油脂,其英文名为Tomato seed oil。番茄籽中含有20%~37%(干重)的油脂,比大豆含油量还高,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油脂的70%以上,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植物油资源。2014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批准番茄籽油为新食品原料。因含番茄红素和各类脂溶性维生素,能预防和抑制前列腺癌、消化道癌、宫颈癌、皮肤癌等疾病;常食用番茄籽油,可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人体发育,防止细胞老化,增强皮肤弹性,起到润肤美容的作用,在食品和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
【成分研究】
番茄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人体所必需的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饱和脂肪酸主要为十六烷酸(又名棕榈酸、软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还含有微量夹杂物,如蛋白质、磷脂、糖类、色素等[1]。对番茄籽中的番茄籽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8%,其中亚油酸含量49%,油酸含量26%;棕榈酸含量16%,硬脂酸含量6%[2]。
【药理研究】
1. 抗氧化番茄籽油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特级初榨橄榄油、商业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的半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11mg/mL、17.5mg/mL、15mg/mL、14mg/mL与10mg/mL,而番茄籽油的IC50为8.67mg/mL,显著低于多数的食用植物油,表明其抗氧化活性高于多数的食用植物油[3]。
2. 改善心血管疾病国内外研究发现,番茄籽油中的亚油酸在心血管疾病的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能够显著影响脂蛋白的代谢,从而改变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动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免疫应答等[4]。
3. 增强免疫番茄籽油中所含的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小鼠胃肠黏膜系统和血液系统传递信号,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5]。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番茄籽油对小鼠免疫细胞具有影响作用,番茄籽油组小鼠T细胞数量增多,脾/体比值显著增高,说明番茄籽油可增强小鼠免疫功能[6]。
【食用方法】
拌凉菜(包括沙拉)、作为食品添加剂等。
【注意事项】
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参考文献】
[1]王永瑞,朱敏敏,刘文玉,等.水酶法提取的番茄籽油脂肪酸及香气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2018,39(3): 327-330.
[2]周琦,黄凤洪,杨湄,等.番茄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J].中国油脂,2016,41(9): 46-50.
[3]Shao D, A Tungulu G, Pan Z, et a1. Study of optimal extraction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high yield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omato seed oil[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2, 77(789): e202-e208.
[4]He W S, Li L, Rui J, et al. Tomato seed oil attenuates hyperlipidemia and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in C57BL/6J mice[J]. Food & Function, 2020, 11(5): 4275-4290.
[5]刘小娟,庞广昌,李杨.ω6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J].食品科学,2010,31(23): 375-379.
[6]李晓梅.西红柿籽油和大豆油对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J].内蒙古预防医学,1997,22(4): 172-173.
枇杷叶
枇杷叶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的叶子,英文名为Eriobotryae folium。全年均可采收,又名巴叶、芦橘叶。主治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枇杷叶形如琵琶,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黄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突起,侧脉羽状;叶柄短,革质而脆。枇杷叶的伪品是五桠果科植物大花五桠果的干燥叶。伪品叶倒卵形,先端圆或钝,基部楔形;上面呈棕褐色,叶脉稍被短粗毛,下表面棕色,被锈色短粗毛;叶柄被锈色粉毛,叶革质。
【文献记载】
枇杷叶,性味: 味苦,性微寒。归经: 归肺、胃经。功效: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枇杷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成分研究】
1. 黄酮类 枇杷叶中富含黄酮成分,主要有山柰酚、槲皮素、金丝桃苷、橙皮苷、异槲皮苷、槲皮苷和芦丁等[1]。
2. 三萜类 从枇杷叶中分离出了三萜酸类成分十几种,根据骨架结构不同主要分为乌苏酸类及其衍生物、齐墩果酸类及其衍生物和其他类[2]。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2α羟基齐墩果酸、乌苏酸、2α羟基乌苏酸和蔷薇酸等[3]。
3. 挥发油 枇杷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和金合欢醇,还有醇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4],以及异桉叶油、顺3己烯1醇、环己酮、香叶烯D、水杨酸甲酯等[5]。
4. 多酚类枇杷叶含有多种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绿原酸、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等[6]。
5. 其他枇杷叶中还含有柠檬酸、酒石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以及枇杷苷Ⅰ和苦杏仁苷等。苦杏仁苷为羟腈苷,在体内各种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可分解释放微量氢氰酸,有镇静呼吸中枢作用,产生镇咳平喘的效果,发挥镇咳作用[7]。
【药理研究】
1. 止咳祛痰研究结果表明,枇杷叶能够推迟小鼠对浓氨水刺激的咳嗽潜伏期及减少咳嗽次数,增加小鼠支气管酚红的排泌量,学者认为枇杷叶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且成年枇杷叶比幼年枇杷叶止咳、祛痰效果更佳[8]。
2. 抗炎消肿实验发现,枇杷叶中的乌苏酸、2α羟基齐墩果酸、枇杷苷和总三萜酸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显示出很强的抗炎活性。在观察枇杷叶提取物对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时发现,枇杷叶提取物灌胃给药不同程度地减轻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原发性及继发性足肿胀程度,降低多发性关节炎积分(依照多发性关节炎评分标准)等[9]。
3. 抗肿瘤枇杷叶中乌苏酸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其对各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12]。
4. 降血糖从枇杷叶中分离出的三萜酸类成分如2α羟基乌苏酸、3β,6α,9α三羟基乌苏酸对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而且能降低正常家兔的血糖水平,乙醇提取物对家兔有短期的降糖作用[13]。
5. 抗病毒研究发现,从枇杷叶中分离得到的2α,19α羟基3O乌苏酸具有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三萜酸类成分对EB病毒也显示活性[14]。
6. 抗氧化实验发现,枇杷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能明显减少DPPH自由基转化作用。枇杷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对二氯荧光素法引起的氧自由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5]。
7. 保肝有报道发现,枇杷叶中的齐墩果酸具有护肝、解毒的作用,并能对CCl4引起的急慢性肝炎损伤起到明显保护作用[16]。
8. 抗过敏实验研究发现,枇杷叶提取物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抑制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表明枇杷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17]。
【食用方法】
1. 枇杷叶蜜枣汤
原料: 枇杷叶、杏仁、桔梗各15g,蜜枣10颗,冰糖适量。
功效: 枇杷叶与蜜枣搭配煲汤,既能祛除枇杷叶的苦味,又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做法: 食材清洗,枇杷叶用布包起来扎紧。锅中倒入1500mL清水,放入备好的所有食材,大火煮开,改小火慢煲。当锅里的水剩一半时,放冰糖,溶化搅拌即可食用。
注意: 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禁止服用。
2. 枇杷叶粥
原料: 枇杷叶9g,菊花6g,生石膏15g,粳米60g。
功效: 清胃泻肺解毒。
做法: 所有材料加水适量,煎汁,去渣后与60g粳米同煮成粥。每日1剂,分数次服食。
【常用配伍】
枇杷叶以其止咳力佳,配麦冬、阿胶能治肺燥咳嗽。
枇杷叶配生姜、半夏,有止呕之效。
【注意事项】
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忌之。
服用未去毛之枇杷叶,可引起咳嗽加剧、喉头水肿、痉挛等症状。
【参考文献】
[1]吕寒,于盱,陈剑,等.枇杷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14,36(2): 329-332.
[2]吴月娴,吕寒,简暾昱,等.不同类型枇杷叶三萜酸类成分含量及降糖活性的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7,26(4): 101-103.
[3]陈欢,陈光,任红梅,等.枇杷叶中三萜类成分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3): 40-45.
[4]林朝展,柴玲,祝晨蔯,等.枇杷叶紫珠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 2275-2277.
[5]王义潮,巩江,高昂,等.枇杷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 2637-2638.
[6]Ito H, Kobayashi E, Takamatsu Y, et al. Polyphenols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 and their cytotoxicity against human oral tumor cell lines[J]. Chem Pharm Bull, 2000, 48(5): 687-693.
[7]庄永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枇杷叶中苦杏仁苷含量[J].海峡药学,2002,14(5): 64-65.
[8]钱萍萍,田菊雯.枇杷叶对小鼠的止咳、祛痰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 580-663.
[9]葛金芳,李俊,姚宏伟.枇杷叶提取物对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通讯,2003,20(3): 48-49.
[10]王涛,邵敬伟,陈剑锋,等.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分离纯化及抗癌活性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2008.
[11]黄镜,孙燕.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J].中国新药杂志,1997,6(2): 101-104.
[12]陈欢.枇杷叶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2012.
[13]李锋,王航,薛原楷,等.枇杷叶三萜酸降血糖活性实验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1,18(4): 328-331.
[14]陈剑,李维林.中药枇杷叶的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7.
[15]黄丽燕,韩磊,刘青,等.枇杷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脂质体的抗氧化活性[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 55-59.
[16]熊筱娟,陈武,肖小华,等.乌苏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 540-543.
[17]Kim S H, Kwon Y E, Park W H, et al. Effec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