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教育家研究:意义、要点和路径
一、意义:现实的、历史的视角
二、关键词:“教育家”、“存在”和“意义”
三、路径:多元解释策略互补并用
第一章 “教育家”:所指者谁?
一、“教育家”:词源小考
二、“教育家”:词义探寻
(一)“教育家”中的“教育”
(二)“教育家”中的“家”
(三)“教育家”:“以教育为家者”?
三、“教育家”:“能指”清晰,“所指”模糊
(一)模糊学:一副新眼镜
(二)教育家与非教育家
(三)教育家与教学专家
(四)典型教育家与非典型教育家
四、“教育家”:一个称号,多把尺子
第二章 教育家之类本性
一、教育家先祖:以“先知先觉”觉“后知后觉”者
二、教育家类本性之外层:启蒙者角色
(一)清醒的启蒙意识
(二)坚信人的可启蒙性
(三)长于知性启蒙
(四)善于人生启蒙
(五)敏于自我启蒙
三、教育家类本性之中层:知识分子气质
(一)社会责任感
(二)独立品格
(三)忧患、批判与创新意识
四、教育家类本性之内层:宗教家情结
(一)虔诚态度
(二)博爱情怀
(三)非凡意志
五、教育家类本性的两重性:时势所左右
(一)依附性与独立性
(二)权威性与民主性
(三)保守性与创新性
(四)凡俗性与超脱性
六、教育家类本性:源于并引导个性与群性
第三章 教育家个体:教育者中分化出的乐教者
一、教育者群体中的差异与分化
(一)教育者:不善教者,善教者,乐教者
(二)教育者中的分化:自然的,自觉的
二、分化之源头:个体间的早期差异
(一)天性
(二)环境与教育
(三)人生观
三、日常教育生活中的量性分化
(一)日常教育生活:两种可能性
(二)自安者:耽于重复,陷于平庸
(三)自觉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四、超出日常教育生活的质性分化
(一)一次分化、终生不渝的晏阳初
(二)多次分化、渐入圣境的徐特立
(三)天下情怀召唤殊途同归
五、始于差异,终于更大的差异
(一)最终差异:融入教育的程度
(二)历史筛选:尘埃落定的分化
第四章 教育家个体:人格与风格
一、教育家人格:教育家风格之道德底蕴
(一)人格:普通公民的伦理底线
(二)“师格”:为人师表者的规格
(三)“家格”:众师之师的资格
二、教育家风格:教育家人格之感性形态
(一)主体性:个体风格之源
(二)形象可感性:风格的一般性状
(三)教育性:教育家风格之本质特性
(四)风格误区:自我意识的浅薄与畸变
三、教育家风格与人格之对立统一
(一)风格与人格:必然的差异
(二)外圆内方:一种缓冲策略
(三)去伪存真: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教育家人格与风格赏析视角例举
(一)仁者风范
(二)智者风范
(三)勇者风范
(四)淡者风范
(五)兼备与偏重:风范的多样性
第五章 教育家群落:发育机制与生态效应
一、“教育家群落”:来自植物生态学的启示
二、因缘生灭:教育家群落之聚散
(一)亲缘、地缘型:天作之合的共生
(二)学缘、业缘型:下自成蹊的聚首
(三)志缘、趣缘型:志趣相同的集结
(四)时运机缘型:教育思潮及其流派
(五)缘尽群散:教育家群落的生命周期
三、教育家群落之结构性要素
(一)特定的生态环境
(二)领袖与骨干
(三)精神支柱与精神纽带
四、教育家群落之生态效应
(一)协同互补效应
(二)竞长争高效应
(三)小气候效应
(四)“蒲公英效应”
第六章 教育家群落:历史分布与地理分布
一、教育家群落统计:以“一位”代“一群”
二、教育家群落之历史分布
(一)繁茂期一:春秋战国中后期
(二)繁茂期二:魏晋南北朝
(三)繁茂期三:两宋
(四)繁茂期四:明末清初
(五)繁茂期五:清末民初
(六)风云际会:思想创新的大时代
(七)讨论:盛唐为何鲜见大教育家
三、教育家群落之地理分布
(一)从籍贯统计追溯地域文化积淀
(二)学校:教育家群落发育的最佳生境
(三)“教育西迁”:客观上对教育生态的优化
(四)讨论:“马太效应”如何应对
第七章 教育家的意义世界
一、教育家的意义
(一)教育家意义:成己与成人
(二)成己:自我生命之完善
(三)成人:助力他人生命之完善
(四)教育家意义之评判
二、教育家的意义世界:空间性解析
(一)立人的意义
(二)立言的意义
(三)立功的意义
(四)立德的意义
(五)境界:一个综合性指标
三、教育家的意义世界:时间性审视
(一)继承中的增益、更新
(二)传续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