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用高血压学(第4版)(上下册)
0.00     定价 ¥ 3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1301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实用高血压学:全2卷》在全面总结我国高血压防治成就与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高血压学学科各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新方法进行整理和合理评价,对《实用高血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以满足今后我国高血压诊断、治疗、预防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实用高血压学:全2卷》围绕系统的基础理论、综合诊断方法和高血压科疾病治疗进行介绍,特别是对高血压学学科涉及的各种类型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疾病、靶器官损害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既有明确的分类,又有详细的基础理论、系统诊断思路、全面检查方法和综合处理措施的介绍,强调要全面综合诊疗高血压患者存在的各种疾病;强调推进高血压分级诊疗和医院各科高血压协同诊疗,突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我国健康促进的关键环节。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高血压学总论
本编导读
  人们通过观察血压,认识到高血压及其危害,又在开展高血压防治的长期实践与研究中,不断积累高血压诊断、治疗与预防经验,为控制高血压、保护患者健康发挥积极作用。高血压学概念的提出,特别是大高血压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逐步完善,让我们认识到: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要遵循整体、系统的诊疗原则,注重并贯彻控制高血压,保护心脑肾的科学有效的诊疗实践;高血压防治中,要全面、灵活地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各专业学科、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既要解决高血压防治难点,又要不断总结有益于患者的高血压诊疗新方法;建立专业高血压机构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有效诊疗的保证;高血压学学科建设和高血压防治事业发展中,要以高血压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点,以高血压防治网络和体系建设为助推力。通过总结我国高血压防治成就与经验,我们看到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学科理念正确引领和团队建设支撑的重要性。现代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与血压水平的密切关系,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患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主要依据;心血管疾病人群监测资料对于制订科学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特殊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积极倡导全民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因各种原因在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各科就诊,关键是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明确诊断、正确评价病情。专业高血压机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要有担当,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明确高血压科疾病范围,熟练掌握高血压科病历特点,提高对高血压尤其是重症、复杂高血压患者的诊疗能力,使高血压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
  第一节认识血压与高血压
  一、认识血压
  二、认识高血压
  (一)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二)确定高血压的标准
  第二节认识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一、认识高血压诊断
  (一)研究血压的测量方法(二)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四)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诊断
  二、认识高血压治疗
  (一)抗高血压药物发展史(二)降低血压对改善症状的作用(三)降低血压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四)大规模临床试验推进治疗
  第三节高血压学学科形成一、专业机构推进高血压防治事业二、学科建设促进高血压防治(一)学科理论的形成(二)学科理论的内涵(三)专业团队创新防治效果
  高血压学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说古老,是因为早在250多年前人们便开始注意到血压,160多年前注意到高血压;说年轻,是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徘徊,到现在有些人还认为高血压是单一的疾病或综合征,不能从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发展。高血压学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学科。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就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说复杂,是因为高血压涉及的学科之广、病种之多,需要高血压科医师用毕生的精力进行探索。高血压学学科专家学者和医师的责任是重大的,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是神圣的,从业医师是光荣的,因为他们为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回顾高血压学学科的形成历程会让人们看到一个认识发展、飞跃的过程,将对促进学科建设、提高诊治水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一节认识血压与高血压
  从人们认识血压、高血压及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至今已经历了250多年。通过回顾高血压防治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可充分认识到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研究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提高高血压诊断与治疗水平,对更好地控制高血压,保护患者的心脑肾具有实际意义。与此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在正确的学科理念指引下,依靠团队力量、抓好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一、认识血压
 早在1773年,英国的StephenHales首先在马身上测量血压,他把小马的动脉切断接到测压计上直接测量马的血压(图1-1-1)。1856年,法国外科医师Faivre将一个断肢患者切断的肱动脉接到测压计上,首次测量到人的动脉血压,平均动脉压在115~120mmHg。19世纪8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的VivtorBasch和法国医师Potain先后设计和制作了早期血压计。1896年,意大利医师RivaRocci进一步改进了血压计,即给血压计装上了一个可膨胀的气囊,用触摸脉搏的方法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这标志着现代血压计量新时代的开端,并传遍了意大利、英国、美国及全世界。1905年,俄国生理学家和外科医师Korotkoff推荐用听诊器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1917年肱动脉压力测定成为医疗常规检测项目,用来定义高血压的程度和判断疗效及预后。1962年,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仪的发明为高血压的诊治和预后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20世纪90年代初桡动脉压力波形分析仪的发现使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成为可能,2006年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心脏结局试验-导管动脉功能评估(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Conduit Artery Function Evaluation,ASCOT-CAFE)研究发现肱动脉压并不能准确代表中心动脉压,中心动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关系更密切[1]。随着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人们能够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更好地指导治疗。
  二、认识高血压
  (一)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
  StephenHales用小马做直接试验时,*先观察到血压随运动、呼吸、精神状态(如恐惧)而变化的现象。
  早在1827年,英国病理学家Richard Bright观察到一些慢性肾脏病患者,尸检时发现其左心室扩大,并记录在他的名著《医学案例报告》中,提示这可能与血管阻力增加有关。但他当时并没有进一步阐明高血压在影响心脏和肾脏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因为无法测量血压。
  在血压计发明初期,人们就知道血压的测量值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也认识到了休息对治疗高血压的意义。
  1902年,Basch医师就认为高血压能引起心肌肥厚、血管硬化和蛋白尿,而Potain等对此则持否定态度。
  1924年,Wagener和Keith发表了关于恶性高血压和视网膜病变关系的论文,清楚地阐明了良性和恶性高血压之间的区别。
  后来解剖学研究发现,高血压能导致血管硬化。1933年,保险公司医师Leriche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了高血压与生命期望之间的反比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新的疾病类型——高血压病,其定义是:“高血压是一种影响整个动脉系统,从而导致功能紊乱的疾病,血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症状,而晚期则表现为明显的多脏器疾病。”
  20世纪50年代中期,流行病学专家将他们的研究领域从传染病扩展到慢性病,诸如高血压的临床调查研究,涉及高血压的自然病史、生命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的报告等,引发了人们重新评价众所周知的人口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对诸多领域的认识。在这些研究中,美国弗雷明汉(Framingham)心脏研究是*著名的。逐渐积累的证据使得现代医学界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的种种疾病、伤残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证据还提示人们,需要制订公共的卫生控制计划。这些证据包括:高血压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血压增高的程度密切相关。
  在20世纪60年代,医学界先后把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确定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9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证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等危症。因此,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了根据血压水平、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并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确定高血压的标准
  19世纪下半叶,人们普遍认为血压是可以波动的,那么什么是正常动脉血压呢?自从测量血压的仪器发明后,人们就一直在探索正常血压的根据。正如对现在的医师一样,对过去的医师来说很难给正常血压下定义,因为有很多障碍阻止其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动脉血压存在生理变化以及诊断学、危险因素、治疗学在内的多种含义也使得很难对正常血压达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正常动脉血压不能被定义为单一数值。
  20世纪初,医师试图对高血压下定义,但*后却放弃了对高血压的界定。而“高血压”这个从一开始就受到批评的暂时的术语,却一直沿用至今。
  1920年,Loais Gallavadin建议以120/75mmHg为界,高于此值,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高血压。
  1959年,WHO建议≤140/90mmHg作为正常血压,≥160/95mmHg为高血压。
  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为舒张压是评定高血压的主要因素,而忽略了收缩压。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收缩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相关程度更高,从而开始重视收缩压对心脑肾的损害,重视对收缩压的控制。
  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认识到高血压是连续分布的,很难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划一明确界限,因为血压从110/70mmHg至160/100mmHg以上,随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2](图1-1-2和图1-1-3)。因此,1999年WHO不仅确定高血压标准为≥140/90mmHg,而且提出了正常血压和理想血压的概念,并被世界各国专家认同。
  2003年,WHO、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沿用上述观点。2007年,《ESH/ESC高血压处理指南》仍然在使用此标准,这也不难看出高血压比高血压病更科学。2015年收缩压干预试验(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trial,SPRINT)研究发现将收缩压目标控制在12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引起了专家对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的再次思考[3]。其实早在2003年,一项纳入100万高血压患者的回顾性汇总分析证实,在120~140/80~90mmHg“正常血压”范围内,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仍然与血压上升呈线性相关。
  第二节认识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认识到血压升高并不是机体的一种代偿,而是对人体的一种危害,是必须防治的,之后专家们对高血压的诊断方法、分类标准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现在人们已能及时测量血压并确定高血压;使继发性高血压原发疾病能被及时发现与确诊,给予病因治疗,利于高血压控制;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各种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并有效处理,使心脑肾得到保护;抗高血压药物不断被研发出来,并从临床诊疗中判断治疗效果,利用循证医学方法了解患者远期治疗效果。
  一、认识高血压诊断
  (一)研究血压的测量方法
  1.偶测血压贯穿始终由于高血压患者早期可无症状,有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血压水平,因此早期检出高血压并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和健康指导,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临床上主要依靠偶测血压值来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偶测血压的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临床科研人员的实际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于:①发现高血压患者;②评价患者病情的轻重;③确定高血压类型;④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疗效;⑤在指导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及抢救中提供确切的临床证据等。此外,偶测血压也在高血压临床研究中起重要作用,现在大规模临床研究仍然依赖于偶测血压。
  2.ABPM提高研究40多年来,ABPM技术的发展也使我们逐渐认识到高血压对心脑肾的危害不仅仅表现在血压水平的升高上,还与血压的昼夜节律、24h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和动态脉压等密切相关。同时,由于ABPM技术的诞生,临床上开始将高血压分为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等多种高血压类型,为高血压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曙光。ABPM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4版序 i
第1版序 v
第4版前言 vii
第1版前言 xi
术语 xiii
第一编 高血压学总论
第1章 高血压学学科的嬗变与发展 3
第一节 认识血压与高血压 3
第二节 认识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6
第三节 高血压学学科形成 10
第2章 中国高血压防治成就与经验 17
第一节 抓启动、抓推广、抓覆盖 17
第二节 找原因、找方法、找重点 22
第三节 建学科、建机构、建规范 28
结语 34
第3章 高血压流行病学和心血管疾病人群监测 36
第一节 高血压流行病学 36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人群监测 43
第4章 高血压科疾病范围与分类 49
第一节 高血压科疾病的确定 49
第二节 高血压科疾病的分类与内在联系 53
第三节 高血压科疾病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6
第5章 高血压患者的评估 62
第一节 总体血压水平与不同测压方式评价 63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66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靶器官损害评价 72
第四节 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的新依据 75
第6章 高血压科病历特点和分析 79
第一节 培养诊断思路的入院病历 80
第二节 注重随诊观察的入院记录 86
第二编 血压的调节与高血压发病机制
第7章 血压的形成与调节 97
第一节 血压的形成 97
第二节 血压的调节 101
第8章 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108
第一节 概述 108
第二节 交感神经系统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高血压的关系 110
第三节 肾脏交感神经与肾相关性高血压 113
第9章 肾上腺素受体与高血压 117
第一节 肾上腺素受体的分类与分布 117
第二节 肾上腺素受体变化与高血压发生机制 120
第三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的作用 122
第10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高血压 127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压调控 127
第二节 RAAS、炎症免疫与高血压 131
第三节 RAAS与纤维化重构及高血压 133
第四节 Apelin/APJ信号与高血压 137
第11章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高血压 140
第一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概述 140
第二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对高血压的影响 143
第三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心血管疾病 147
第12章 钠尿肽家族与高血压 155
第一节 钠尿肽家族的生理作用 155
第二节 钠尿肽生理作用的临床证据 157
第三节 钠尿肽作为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59
第13章 胰岛素与高血压 163
第一节 高血压与糖尿病 163
第二节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 164
第14章 血管内皮细胞与高血压 167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167
第二节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高血压 169
第三节 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 172
第15章 一氧化氮与高血压 176
第一节 一氧化氮的基本特征 176
第二节 一氧化氮与血管调节 177
第三节 一氧化氮在高血压中的作用 178
第16章 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与高血压 180
第一节 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概述 180
第二节 内源性强心类固醇的亚型 182
第三节 内源性强心类固醇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82
第17章 几种内源性血压调节物质与高血压 190
第一节 甲状旁腺高血压因子 190
第二节 红细胞高血压因子 194
第三节 红细胞抗高血压因子 195
第18章 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199
第一节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 200
第二节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202
第三节 表观盐皮质激素过多综合征 206
第四节 盐皮质激素受体突变导致妊娠期高血压加重 207
第五节 钠通道基因突变所致单基因性高血压 207
第六节 合并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210
第七节 高血压伴短指畸形 214
第19章 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217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机制 218
第二节 细胞与免疫机制 221
第三节 其他机制 226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展望 230
第20章 遗传与高血压 236
第一节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236
第二节 高血压遗传的相关理论 238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遗传学 241
第21章 代谢组学与高血压 247
第一节 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247
第二节 代谢组学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研究中的应用 249
第三节 代谢异常与原发性高血压 251
第22章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 261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素 261
第二节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 262
第三节 高血压促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 263
第三编 高血压诊断学
第23章 临床资料的评价 271
第一节 高血压患者的症状采集与分析 271
第二节 高血压患者的体征 274
第三节 高血压诊断思路 277
第24章 常用实验室检查的评价 281
第一节 常规检查 282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检查 287
第三节 特殊检查 291
第25章 肾功能检查的评价 296
第一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 296
第二节 尿液与肾小管功能检查 300
第26章 动态血压监测的评价 305
第一节 血压波动相关研究 306
第二节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与内容 309
第三节 动态血压监测对诊断的意义 313
第四节 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疗效及指导治疗 317
第五节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与预后 321
第27章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评价 328
第一节 左心室肥厚 329
第二节 左心功能改变 330
第三节 高血压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340
第四节 高血压与大动脉功能 343
第五节 高血压与主动脉病变 350
第28章 多普勒和二维超声检查的评价 359
第一节 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硬化的评价 360
第二节 多普勒超声对继发性高血压疾病的评价 378
第29章 核医学检查的评价 389
第一节 高血压肾脏系统疾病核医学检查 389
第二节 高血压肾上腺髓质疾病核医学检查 399
第30章 影像学检查的评价 402
第一节 继发性高血压原发疾病的诊断 402
第二节 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 425
第四编 高血压科疾病治疗学
第一部分 健康生活方式
第31章 戒烟降血压 435
第一节 吸烟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435
第二节 戒烟的益处与方法 437
第32章 合理饮食降血压 441
第一节 饮食相关因素与血压的关系 441
第二节 饮食降血压的方法 444
第33章 运动降血压 448
第一节 运动与高血压 448
第二节 运动方式与运动处方 451
第二部分 抗高血压药物
第34章 利尿抗高血压药物 459
第一节 噻嗪类利尿剂 460
第二节 保钾利尿剂 462
第三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63
第四节 髓袢利尿剂 465
第35章 β受体阻滞剂 46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68
第二节 临床应用 469
第36章 钙拮抗剂 474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74
第二节 临床应用 477
第37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48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87
第二节 临床应用 489
第38章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49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495
第二节 临床应用 498
第39章 受体阻滞剂 502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02
第二节 临床应用 504
第40章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508
第一节 血管扩张剂 509
第二节 交感神经节阻断药 513
第三节 单片复方制剂 515
第四节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517
第41章 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523
第一节 联合应用的意义与原则 523
第二节 联合应用的药理学基础与方案 526
第三节 不同情况下的联合应用 530
第三部分 中医药
第42章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539
第一节 病因病机 539
第二节 证候流行病学 542
第三节 中医治疗技术 544
第四节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学 546
第五节 常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 551
第四部分 相关疾病的处理
第43章 血脂异常 561
第一节 血脂合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分类 562
第二节 血脂异常治疗原则 562
第三节 他汀类调脂药物在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进展 563
第四节 血脂异常的具体处理措施 565
第五节 几种特殊血脂异常的处理 571
第六节 讨论与展望 574
第44章 糖尿病 578
第一节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579
第二节 糖尿病的临床处理 583
第三节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587
第四节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诊治 591
第45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594
第一节 基础理论 594
第二节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与处理 596
第46章 代谢综合征 599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00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的预后与诊断 604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605
第47章 高尿酸血症 614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14
第二节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与处理 616
第48章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 621
第一节 抗血小板药物 621
第二节 抗凝药物 627
第五部分 介入与外科手术
第49章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632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33
第二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 634
第三节 肾动脉狭窄的处理 637
第50章 继发性高血压的外科治疗 644
第一节 术前准备、术中与术后处理 644
第二节 常见疾病的手术方式 648
第五编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部分 总论
第51章 高血压治疗的指导方针 659
第一节 高血压的治疗 659
第二节 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 662
第52章 对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认识 664
第一节 高血压的诊断 664
第二节 高血压的治疗 667
第二部分 高血压的分层处理
第53章 发展中高血压 671
第一节 高血压界定标准的变迁 671
第二节 正常高值血压对机体的影响 672
第三节 动态观点看血压 674
第54章 低、中危险度高血压 678
第一节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特点 678
第二节 临床特点与诊断 679
第三节 治疗 680
第55章 高、很高危险度高血压 686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86
第二节 临床诊断 690
第三节 治疗目标与策略 692
第56章 高血压危象 696
第一节 基础理论 696
第二节 诊断 698
第三节 治疗 700
第57章 伴糖尿病高血压 705
第一节 基础理论 705
第二节 诊断与治疗 706
第58章 伴血脂异常高血压 711
第一节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的关系 711
第二节 伴血脂异常高血压的治疗 716
第59章 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高血压 724
第一节 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 724
第二节 伴吸烟高血压 728
第三部分 各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第60章 老年高血压 734
第一节 基础理论 735
第二节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737
第61章 儿童高血压 748
第一节 基础理论 748
第二节 儿童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753
第三节 儿童高血压的治疗 760
第62章 中青年高血压 767
第一节 基础理论 767
第二节 中青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769
第63章 女性高血压 775
第一节 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