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盛唐
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无与伦比的一代诗仙,他以独特的成就,把中国的诗歌艺术推上了顶峰。一棵参天的大树,有赖于生存的肥沃土壤和气候。伟大的天才诗人李白,他的横空出世,有赖于盛唐的肥沃土壤和气候,也就是盛唐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包含着物质方面、精神方面,还有制度方面,杂糅在一起,似春风春雨,培育李白成为时代的歌手,时代的骄子,时代的惊雷,时代的闪电,他的光焰照亮了诗歌艺术的天空。盛唐的背景是什么样子,下面加以说明。
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如“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三);“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杜甫在《忆昔》里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说明老百姓安居乐业,物资丰富。盛唐时,社会安定,交通方便。在全国范围内,水路交通便捷。除固有的黄河、长江等水道外,隋炀帝开通运河,起到了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唐人往南方去,从黄河乘船至汴州,转入运河到南方各地。唐时陆路交通也极为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加之社会富裕,出门漫游甚为通畅。据《通典》卷七《食货》载:“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如此优裕的物质基础,方便的水路交通,到处的店肆待客,为盛唐诗人的物质生活和外出漫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政治的开明、开放。盛唐时,在民族、宗教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体现了宽容和四海一家的情怀。先介绍李唐皇室与鲜卑族的关系。自从孝文帝拓跋宏极力倡导推动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这不仅是生命意义上的融合,而且是政治意义上的融合。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据余秋里《中国文脉》中《走向大唐》一文说:“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结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统四分之三是鲜卑族,四分之一是汉族。”(参见王桐龄《中国民族史》)李唐皇室这一特殊情况,自然在民族政策上有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地方,唐太宗提倡胡汉一家,设法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就是说胡人汉人不分彼此,一样地爱抚。在具体措施上,在选拔将官和人才上,一视同仁,如少数民族中的尉迟敬德、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都曾担任过重要的职位。还提倡各种民族杂居,可以相互之间通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包容少数民族的宗教等。
唐朝的这一民族政策,形成和谐宽松空气,大大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有力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对各种人才包括诗人、艺人的成长,提供了极为肥沃丰厚的沃土。
唐王朝对宗教信仰也采取宽松包容的态度。儒家在唐朝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允许在民间立私学以弘扬儒家学说。玄宗崇道更甚于尊儒,在科举中设立了关于“道”的科目。同时也尊重佛教,包容、尊重异族的一些宗教。这样就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用,三教圆融的新局面,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这是形成盛唐气象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三、南北学风的融合及多种文化的交流。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看,盛唐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东晋之后,中国历经200余年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辩论;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文风柔婉,北方文风阳刚;南方文化“贵于清绮”,北方文化“重乎气质”。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不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统一全国及大运河的开通,已开始南北文化的互补过程。唐继隋之后,经过太宗的贞观之治,大大促进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方柔婉与北方阳刚进行互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李白、杜甫等众多诗人带着自己的浪漫与豪情,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边境军塞、沙漠草原,都留下壮美的诗篇,都留下充满豪情的战歌。二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如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地方。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的交流,开阔了诗人们的胸襟,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升华了他们的意境,这对盛唐气象的形成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