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群发展是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国家空间策略
1.1.2 高铁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质疑点
1.1.3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出和研究亟待推进
1.1.4 武汉城市圈发展与国家发展策略的交通关联
1.2 研究问题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空间失衡
1.3.2 MAUP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
1.3.3 城市群
1.3.4 高速铁路
1.3.5 多模式交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路线
1.6 研究意义
1.6.1 政策意义
1.6.2 理论意义
1.6.3 实践意义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基础理论
2.1.1 “田园城市”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1.4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1.5 圈层结构理论
2.1.6 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2.1.7 梯度转移理论
2.2 区域空问发展理论
2.2.1 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
2.2.2 巨型区域
2.3 空间结构理论
2.3.1 空间尺度
2.3.2 空间结构要素
2.3.3 城市群空间演化阶段
2.3.4 空间演化动力机制
2.4 高铁影响下的空间变异机理研究
2.4.1 高铁与区域要素流动
2.4.2 高铁效应
2.4.3 高铁对区域空间发展影响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1 国内外城市群(巨型城市区域)空间研究综述
3.1.1 国外巨型城市区域研究
3.1.2 国内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3.2 国外高铁的多尺度空间发展影响综述
3.2.1 高铁直接交通影响
3.2.2 高铁对区域空间的影响
3.2.3 高铁对都市圈的交通影响
3.3 国内高铁对多尺度空间发展影响综述
3.3.1 高铁直接交通影响
3.3.2 高铁对区域空间的影响
3.3.3 高铁对都市图的交通影响
3.4 高速铁路的发展与案例研究
3.4.1 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3.4.2 高铁枢纽交通连接案例研究
3.4.3 高铁对区域城市发展影响——法国里尔站案例
3.4.4 国内外高铁站点选址和定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研究节点——双时间节点
4.1.2 研究尺度——三个空间尺度
4.2 研究方法
4.2.1 高铁对区域的时空形态影响
4.2.2 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4.2.3 城市群地理空间结构分析
4.2.4 高铁对区域发展空间差异的影响
4.3 研究数据
4.3.1 数据获取
4.3.2 三个空间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4.3.3 全国尺度的数据
4.3.4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据
4.3.5 都市圈的数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国尺度:高铁对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
5.1 高铁对中国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
5.1.1 缩小时空距离
5.1.2 可达性
5.1.3 高铁建设、经济发展与可达性关系
5.1.4 均衡度
5.2 高铁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5.2.1 人均GDP
5.2.2 人均就业GDP
5.2.3 地均GDP
5.2.4 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群尺度:高铁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影响
6.1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理空间结构
6.1.1 中心城市和三大城市群(圈)概况
6.1.2 人口分布与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6.1.3 首位度指数特征
6.1.4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6.1.5 经济、产业与城市职能格局
6.2 高铁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影响
6.2.1 区域机动性差异(平均出行时间)
6.2.2 区域可达性差异的影响
6.2.3 区域发展均衡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城市圈尺度:高铁与多模式交通
7.1 高铁与航空整合的可达性分析
7.1.1 机场可达空间(高铁运营前后)
7.1.2 2030年空铁联运
7.1.3 天河机场和黄花机场实际旅客量
7.2 高铁站布局、区位及与地铁的一体化
7.2.1 武汉市交通发展现状
7.2.2 高铁对武汉交通格局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果讨论及政策建议
8.1 中同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和建议
8.1.1 城市群空间发展总策略
8.1.2 四大分区城市群空间发展
8.1.3 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
8.2 高铁时代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和建议
8.2.1 构建“极核-走廊-网络”空间复合发展模式
8.2.2 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2.3 强化运输服务一体化
8.3 高铁时代武汉城市罔多模式交通
8.3.1 坚持多模式交通协调发展,构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8.3.2 加强对外交通模式之问的高效衔接
8.3.3 优化完善高铁与武汉市内交通系统的衔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城市群概况
9.1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9.2 综合经济实力、高铁运营里程比较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