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晓明文集: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23年版)
0.00     定价 ¥ 1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8158129
  • 作      者:
    陈晓明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n 既有中国一百多年来现代性探索的历史描述,也是对中国文学当代境遇的理论概括;

n 揭示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状态,直抵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极具理论穿透力;

n 在现代性“无法终结”的视野中观照中国文学的当下境遇,条分缕析,细致梳理文学脉象。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试图揭示出当代中国文学寻求自身道路的那种精神状态,其关注主题为: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共通性与差异性问题,中国文学创新性融会的文学传统经验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某些激进的探索也可能拓展了汉语小说的边界,所有这些指向开创、拓展和越界的新的文学经验,如何真正地、真实地体现了文学的当代性,有效地打开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即当代面向)等。这些问题都是文学的现代性持续而反复缠绕的难题,体现了作者自觉而先觉的问题意识。


展开
精彩书摘

自    序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初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年出版,列入北京 大学“人文学科文库”。这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申丹老师,原来列入中 文系的一个计划,放在三联书店出版,拖了一年半渺无音讯。原来我才搞 明白事情原委,这还是陈跃红任系主任时准备做的一项工作,出版一套中 文系老师的代表作文集,想法挺好,但所收集的书稿所选文章当然大都是 旧稿。是故出版社出版意愿不是太主动。但我不愿与过去的书重复,我提 交的书稿 90% 是新作,只用了一两篇前几年的旧作,而且是我计划写的主 题系列论文。这样拖下去没有出头之日,申丹老师劝我拿回来放到“人文 学科文库”出版,这样,比较快进入出版程序。若不是申丹老师的建议, 这本书肯定还会拖上一年半载。在三联出版的计划最终搁浅,去年才了断 此事。也要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非常尽心尽力的责任编辑延城城,他做事 认真,说话不多,编辑水平很高,勤勉负责,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我所有 的书中最为满意的。本书出版也有两年了,也基本售罄,现在收入文集也 是正当其时。

如果说我 50 岁时的代表作是《德里达的底线》和《中国当代文学主 潮》,那么我 60 岁的代表作就是《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后者体现了我 50 多岁以后的思考路径和写作风格。本书第一辑的副标题“中国文学的当代 境遇”,我原本想用“道路”,后来又觉得“道路”或许政治意味浓重了 些,是故用“境遇”。但这本书还是在“现代性”的话语体系里来探讨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它的创新突破路数以及不得不如此的选择。显然,世界 文学始终是我参照的背景,中国当代历史背景也是分析阐释作家及作品文 本的具体语境。我们只有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中国作 家的思想和他们写作的意义,才能理解那些作品形成的生活依据。显然 “变革”始终是我理解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最根本的关键词,体 现在文学中的这些变革如此剧烈,也不乏激进,然而,90 年代之后,随着 传统文化的回归,文学在一个更广阔纵深的背景上书写 20 世纪的中国历 史,这需要现代性的理论阐释才能充分发掘其思想与文化的内涵。90 年代 中国作家也放低了先锋形式的实验,回到历史回到日常性成为 90 年代文学 的主潮,后现代主义或先锋派仿佛是被翻过去的一页。但那种小说经验以 不同的方式隐含在各种作品中。

“现代性”之“无法终结”最根本的缘由在于中国社会还处在现代性 观念支配中,“发展”“进步”“全面”“统一性”等等,还是中国社会的主 导观念,也是社会组织结构、行动部署、实践活动的主导形式。因此,尽 管在文学艺术上,经历过后现代的实践探索,并不等于文学就站到了后现 代的阶段,也不能以为后现代就必然占据文学艺术的主导表现形式,就能 获得广泛的呼应和推进。实际上,80 年代后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以及艺 术方面的美术运动,从现代主义推进到后现代主义,只是表明中国当代文 学艺术变革历经的历史阶段,它也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下进行的对“现 代”的挑战。并不等于它告别了现代主义或“现代性”,恰恰相反,它们 很轻易就可以回到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当然,经历过后现代主义洗礼的 中国当代文学,在多元混杂的艺术手法中,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是 毋庸置疑的事实。因而,在这一意义上,“现代性”显然是一个比后现代更 宽广的概念,它可以包容后现代。但本书想表明“无法终结”的意义还在 于,现代性这项未竟的事业(在美学上同样如此),对于中国作家是一项 使命般的,又是宿命般的召唤、需要、希冀和限制。它必然会被现代性的 强大的场域召回,它还会交给它们使命和担当,它们还不能游戏、逃逸、 表演或戏谑,还要回到历史中,面对现实,重新拓路或坚守。

贯穿于本书和文集的关键词始终是“变革”,正如理解“文革”后的 中国需要用“改革开放”的眼光 —其关键词同样是“变革”,如果没有“变革”的观念,我们无法理解中国文学的根本问题,也无法评价它的意 义。例如,在阐释“精神中国”这一问题时,如果没有“变革”的眼光, 我们无法理解中国作家书写的精神性意义。在很多批评声音里(海内外都 有),总是指责中国文学没有“伟大作品”,中国文学没有“精神”,那些 被高度评价的作品没有“思想”。我的观点是:脱离了中国现实社会和中 国文学传统来谈论“伟大作品”是空洞的且没有意义;不能理解改革开放 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精神心理变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学的精神,不能理 解“精神中国”的真实涵义。尤其可疑的是,那些高谈阔论文学作品的 “思想”或“深度”的言论,我想上帝听了也会发笑。文学作品的思想不是 那些空泛的议论,那些故作深沉的思考。它只能是蕴含在人物形象中,故 事情节和人物命运中,蕴含在作家对社会历史变化的深刻的书写中。

从《在历史的“阴面”写作》开始,我接连写了多篇这类文章,就是 抓住文学作品中一个有标识性的特征 —往往是不起眼,容易忽略,意想 不到的,从这里引出一条线索,打开作品的独异的通道,这条道路不只通 向作家的内心,也通向作家的写作道路,通向作家与中国当下社会博弈的 道路。就像我讨论王安忆的《长恨歌》中的“阴面”一样,那是不经意留 下的修辞性描写,像如此多的地方,如此精心地沉浸于“阴面”的描写, 那就是作家无意识的泄露,它表现了那些最为内在的和深刻的心理意识, 而由此建构起来的独特的美学氛围,则蕴含了这部作品最为有意味的艺术 品质。

《他披着狼皮写作》也是在这种写作方法诱导下的产物。何以说“诱 导”?文学作品 —按作家的说法,总有一两个句子引起我的好奇,它们 与作家创作的整体、我们习惯的印象记忆颇为不同,这些溢出边界的说辞, 我总觉得那里面有再解读的很多可能性。贾平凹说,“不写作的时候我穿着 人衣,写作时我披了牛皮”。我能理解他说的“披着牛皮”的那种劳作精 神,那种诚实、执着、倔强的个性;但这让我想起他早些年写的《怀念狼》 那张不断奓起来的狼皮,在整部小说中总是起到关键性的发动作用,情节 或叙述的转折、变化都由那张狼皮奓起来发作。事实上,贾平凹的写作看 上去绵薄古朴,自然随意,实则内藏力道,在分析阐释狼皮在这部小说中 所起叙述发动的作用的同时,我试着用“他披着狼皮写作”来建构起贾平凹写作的一个谱系。写作此文我很投入,也很有感觉。某晚我重读贾平凹 早年旧作《远山野情》,当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到我带一群学生到西北 某山间小镇,晚上要住一家客栈。贾平凹正在客栈里,他在二楼向我们打 招呼,他似乎是这家客栈的掌柜。我和学生们都是现代打扮,客栈和贾平 凹却都是古代模样。我后来把这个故事讲给丛治辰听,上课时也给学生们 讲过。贾平凹的小说就有这本事,他会深深印入你的脑海,融入你的记忆, 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仿佛你的亲历。回到那张“狼皮”,贾平凹显然想 借助这张狼皮带进现代主义的魔幻与荒诞,他也试图用存在主义做底。在 把乡土中国最为本色的土得掉渣的生活与关于“我是谁”的思考混为一体, 贾平凹还是做得极其出色。但我更关注他借助这张狼皮在美学上要达成的 那种力道,这表明盛年的贾平凹再也无所顾忌,他要发狠、要发力,要下 狠手!他要一扫《废都》里的颓靡,他一度多么沉迷于其中的古典美学! 他现在要真正回到乡村的大地上,这块大地可以容纳世界,容纳任何“主 义”。此后的贾平凹进入新世纪,变得更加自由和从容,《老生》之“山海 经”,《山本》之秦岭,都使得他更多雄奇险峻,杀伐打斗,血肉横飞,他 都镇定自若,处乱不惊,自在自为。

这或许会让人想起希利斯·米勒那篇著名的论文《阿里阿德涅之线》, 确实,米勒寻求文本的一个标识性的印记,也是某种起源之物,由此引申 出关于文本的错综复杂的线索。米勒深受雅克·德里达的影响,此种方法 来源于德里达,只不过德里达在踪迹与延异中倾向于解构,米勒并非要解 构,他只是勾联起那些线索,呈现出文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果说他与 德里达有共同之处,在于米勒也在试图表明,文本并非倾向于一种解释, 一种完整的意义,文本可能有多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释。在这一意义,我 只是取其一,寻求这种标识性作为小说叙事展开的踪迹,如果说有连续性, 也仿佛是如走钢丝一样的惊险,它们之间建立起并非紧密的,然而,却是 最富有文本蕴意和审美意义的关联。

这本书中有多篇文章是我写得最有感觉最为自由自在的,我自己特别 看重这本书。我把它看成我 60 岁时的代表作,我自己还是比较心安理得。 当然,此书的绝大多数论文完成于 50 多岁,如前面交待出版所费去的周 折,只是在 60 岁时给它画上句号。60 岁于古人该是解甲归田;于今天的人文学者可能是开始写作自己最有感触的东西的时候,因为此时方法和思 想趋于成熟和完整。但这却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近年我总是以“自然史” 作为理论背景来思考中国文学,在西方是阿多诺、本雅明几个激进哲学家 思考这一命题;在中国,则是古代至今的普遍性命题,只是我们没有使用 这一概念而已。“自然史”并不关照个人,所谓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 想想“自然史”,自己之于多劫多难的 2020 年,感慨良多。是故,君子只 有俟命矣!

本书还有部分是由《仿真的年代》节选组成,这本书出版于 1998 年, 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距今二十二年整。那时我正值盛年,刚从欧洲访 学归来,想自己能做很多事情。随手写下一个题目,也是那个时期急就章 写下的一组文章。今天看来,没有把这个题目做好,很有些可惜。准确命 名一个时代虽然并非易事,发掘出那个时代的本质更是艰难的工作,我没 有尽到最大努力,这是今天令我愧疚的。留下这些文字,只是供更年轻的 学者批评,若能有用,幸莫大焉。

是以为序。

 

陈晓明

2020 年 12 月 11 日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的当代境遇

 

导言·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004 无法终结的当代史

008 文学现代性的两种进向

018 当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当代道路

 

 

上篇  无法终结

 

第一章·文学的“当代性”

031 文学史视野中的当代性

036 现代性历史中的当代性

047 文学中的“当代性”

058 几点总结和遗留的问题

 

第二章·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

063 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是否可能?

070 现代性的源起与转向:浪漫主义文化?

075 浪漫主义文化根基上的西方小说叙事

082 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与被压抑的浪漫主义

087 新的开启:浪漫主义在当代的涌动

092 结语:汉语小说的当下道路与未来面向

 

第三章·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

097 城市文学的一般前提辨析

102 无法建构的他者史,怪影重重

105 革命对城市的驱魔,乡土的胜利

111 城市崭露头角,不充分的主体

120 历史永不终结,城市他者化的延搁

125 乡土经验及现代性尽头的城市

 

第四章·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130 引言: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132 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141 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148 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156 左翼革命传统在 21 世纪的复活

162 结语:传统的被重建与必要性

 

第五章·重构多元语境中的“精神中国”

170 重写现代性的文化想象

175 重建日常生活的人伦情怀

181 发掘乡村心灵的丰富性

185 自我经验穿过现实困境

189 写出生命体验的复杂性

 

第六章·历史尽头的自觉 —新世纪十年的长篇小说

200 乡土叙事的本真性:回到生活与有质感的现实

207 反思历史的深刻性:穿透人性与拷问灵魂

217 艺术的张力:文体意识与叙述意识

223 回到汉语的写作:融合西方 / 世界的小说艺术

 

第七章·新世纪汉语文学的“晚郁时期”

233 “晚期风格”的美学内涵

237 20 世纪的晚期:早衰的“中年写作”

245 汉语小说在晚郁时期的美学特征

 

 

下篇  越界之路

 

第八章·先锋派的常态化与可能性 —关于先锋文学三十年的思考

260 先锋派的历史源起

263 先锋派的现代主义本质

268 潜藏于常规化中的先锋意识

273 反常规与越界的可能性

279 开辟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第九章·在历史的“阴面”写作 —论《长恨歌》隐含的时代意识

285 阴面、暗处,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288 “海上旧梦”在阴影里的顽强复活

294 重复的阴影,历史与修辞

300 “正当性”的焦虑或阴面的历史寓言

 

第十章·他“披着狼皮”写作 —从《怀念狼》看贾平凹的“转向”

310 狼皮与小说的神奇化

314 从实到虚,或邪异的隐秘踪迹

320 邪异的极致:了结和开辟

326 人的终结与物的哲学

 

第十一章·给予本质与神实 —试论阎连科的顽强现实主义

338 给予本质:顽强写作的美学意味

345 填补的实在:肉身的神实

 

第十二章·逆现代性的异质写作 —雪漠的“灵知通感”与西部叙事

352 从历史到文化:当代小说的内在变异

356 异域性与原生态:现代性的另类生活

364 神灵经验的发掘:文本的开放与自由

370 宿命通的感悟:重构西部的大历史

378 附体与宿命通:越界的境遇

 

第十三章·“歪拧”的乡村自然史 —《木匠和狗》与现代主义的在地性

388 叙述的变异、钻圈与穿越

395 乡村的自然史与废墟的寓言

400 恶的伦理或万物为刍狗

404 中国现代主义的在地性属性

 

第十四章·我们为什么恐惧形式? —传统、创新与现代小说经验

414 老到的体式眷顾传统

418 不能回避的现代小说经验

424 形式的决定意义

 

第十五章·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 —1980 年代以来的乡土叙事的转向

435 “85 新潮”与莫言、贾平凹的出场

442 马尔克斯的助推与回归本土的选择

448 “西方”的失效与乡土终结?

462 结语或出路:民族的或世界的?

469 附录

 

 

第二辑    仿真的年代—超现实的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

(节选)

 

第一章·神奇的他者:中国当代电影叙事中的后政治学

479 改写与变形:政治的抽象化

484 错位的想象:政治与文化身份

489 颠覆与挪用:美学的辩证法

492 不可逾越的障碍与新的叙事法则

 

第二章·直接现实主义:一次跨越仿真的冲刺

499 鬼子:藏在阴郁生活背后的冷面杀手

506 东西:在绝望处欢乐的笑面刺客

510 李冯:现代竞场上的击剑者

515 直接性:回到事实本身

 

第三章·当代诗歌中的虚无主义辨析 —评黄怒波的《虚无与开花》

520 虚无主义的理论辨析

522 当代中国诗歌中的虚无主义批判

527 超越虚无主义

 

第四章·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 —新的美学与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534 史前史、魔法与超现实的审美空间

536 新型影像建立起来的视听时空

540 科幻影视的前沿探索:超现实与超人类性

545 视听时代的美学难题:同一性与共通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