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常规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
1.1.3 本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本书主要创新点
2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质量
2.1.1 经济增长质量的含义
2.1.2 经济增长质量的度量方法
2.2 可持续发展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来源
2.2.2 可持续发展的度量/ll
2.3 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增长质量评价中效率估计的常用方法
3.1 引言
3.2 增长核算法
3.3 索洛生产函数估算法
3.4 数据包络分析法
3.5 随机前沿分析法
4 效率分析中生产函数的选择及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两投入要素柯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
.4.2.1 我国经济产出增长特征
4.2.2 物质资本投入变化特征
4.2.3 劳动投入变化特征
4.2.4 物质资本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估计
4.3 考虑劳动异质性的生产函数
4.3.1 人力资本
4.3.2 我国人力资本统计特征
4.3.3 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分析
4.4 考虑能源消耗的生产可持续性生产函数
4.4.1 能源消耗生产投入要素
4.4.2 我国能源消耗特征
4.4.3 能源消耗产出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分解
5.1 使用Solow残差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5.2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5.2.1 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及其分解指标的时间变化
5.2.2 各地区2000--2010年各效率指标的平均值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对外开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 回归模型设定及参数估计方法
6.2.1 回归模型设定
6.2.2 参数估计与检验
6.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4 参数估计与检验
6.4.1 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因素分析
6.4.2 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分析
6.4.3 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对外开放影响的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分析
6.5.1 东部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6.5.2 p部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6.5.3 西部区域影响因素分析
6.5.4 影响的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
6.6 本章小结
7 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滞后性与持续性
7.1 传统模型设定的缺陷
7.1.1 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7.1.2 影响的滞后问题
7.1.3 影响的延续问题
7.2 分布滞后回归模型设定
7.3 变量选择方法
7.3.1 子集选择法
7.3.2 复杂数据与模型的弹性网变量选择法
7.4 模型检验与参数估计
7.4.1 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影响的参数估计
7.4.2 技术进步影响的参数估计
7.4.3 技术效率变化影响的参数估计
7.4.4 整体分析结论
7.5 区域差异分析
7.5.1 东部区域特征
7.5.2 r扣部区域特征
7.5.3 西部区域特征
7.5.4 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8.1 对外直接投资
8.2 信息化发展指数
8.3 模型设定
8.4 模型估计
8.4.1 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因素分析
8.4.2 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分析
8.4.3 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8.4.4 整体分析结论
8.5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分析
8.5.1 东部区域
8.5.2 辛部区域
8.5.3 西部区域
8.5.4 区域差异与门槛效应分析
8.6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