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思玄堂诗》概论
第一节 汪荣宝诗集的版本问题
第二节 汪荣宝诗歌的系年和辑佚
第三节 汪荣宝诗歌的分期
第二章 诗学生成:汪荣宝“诗宗玉溪”论(一)
第一节 家族:诗学的起点
第二节 地域:诗学的渊源
第三节 流派:诗学的成型(“西砖酬唱”考论)
第三章 诗学实践:汪荣宝“诗宗玉溪”论(二)
第一节 汪荣宝对李商隐诗歌用典艺术的接受
第二节 汪荣宝诗歌的艺术风貌及其成因
第三节 楚雨:关于晚近吴下诗人集李商隐诗的文献考察与
文本探微
第四章 戊戊·旁观者:诗史精神与婉曲心态(一)
第五章 鼎革·亲历者:诗史精神与婉曲心态(二)
第一节 “中原真见海横流”——鼎革之际的汪荣宝及其
诗歌响应
第二节 “空将清泪注漳流”——汪荣宝诗涉袁世凯的
历史语境
第六章 驻外·远游者:汪荣宝诗歌之新变(一)
第七章 民国·参与者:汪荣宝诗歌之新变(二)
第八章 中日关系与汪荣宝后期诗歌
第一节 近代以来驻日公使主导下的中日诗歌交流述略
——以汪荣宝为中心的考察
第二节 汪荣宝、郑孝胥交游考论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前后汪荣宝的诗歌创作
第九章 汪荣宝的诗歌史定位
结语
附录一 汪荣宝诗歌编年
附录二 汪荣宝诗文发表、出版编年录
附录三 悼汪荣宝挽联、挽诗辑录
附录四 清代(及近代)文史短札十四则
一、清初僧诗之繁盛
二、黄绍箕的儒教观
三、夏曾佑的儒教观
四、吴文溥生卒年及其诗集问题补证
五、《涤庵日记》《乙亥年日记》作者考
六、《淮海日记》作者考
七、关于“春音词社”的两则材料
八、《王熙凤词》撰者“寄恨”考
九、入山惟恐未山深——读苍雪读彻《山居四首》
十、梦忆前朝——余怀《咏怀古迹》诗选读
十一、洪水与看客——读梅曾亮《归舟至江东门》
十二、云中佛境——读易顺鼎《云海歌》
十三、靖难史鉴——读王伯沆《过明故宫》
十四、词人笔下的“晚清日暮”——读朱祖谋《烛影摇红》
后记一
后记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