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清海先生的生平和理论活动
一、家世与少年
二、从本体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从人学和类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五、生病与逝世
第二章 从本体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物质本体论
(二)唯心主义的内容和根源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根源
(二)关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三)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四)对立、统一和转化
(五)关于同一性和斗争性
三、只有依据客观规律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坚持真理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五、关于“两条腿走路”中排斥斗争与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
六、对胡适实用主义的批判
七、对华岗《辩证唯物论大纲》的批评
(一)关于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方面的理论错误
(二)关于可能性与现实性方面的理论错误
(三)对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分析上的错误
(四)对于认识过程发展阶段性的分析是错误的
(五)在联系实际问题上的错误
八、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一)考察了哲学的变化,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就内在地包含在哲学的形成之中
(二)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阐述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
(三)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建立,有赖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四)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几种不同的意见,予以辩驳
第三章 从认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对哲学的反思
(一)哲学的现状与哲学的改革
(二)哲学观念亟待更新
(三)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四)对哲学对象的再思考
二、关于哲学认识论的问题
(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和类型
(二)认识中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内容
(三)哲学认识和科学认识
(四)事实认识与价值评价
(五)认识与评价人类活动的尺度
三、哲学与哲学认识论
(一)哲学是主体的自我意识
(二)哲学的核心是认识论问题
(三)哲学史就是认识史
(四)辩证法就是认识论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四、对哲学教科书的批判和建立新体系的努力
(一)对哲学教条主义的批判
(二)对苏式哲学教科书内容的批评
(三)对苏式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否定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
(五)《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对主体性的阐释
第四章 从实践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超越的实践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
(二)实践是分化和统一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创造性活动
(三)实践的目的、手段和结果
(四)实践的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评价理性
(五)实践辩证法的核心是否定性统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是一种新思维方式
二、转变传统哲学的旧观念
(一)重新评价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二)调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念
(三)为主观性正名
(四)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质疑
(五)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从人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关于对人的认识
(一)人的本性
(二)人的历史发展
(三)人的价值追求
(四)人的真理追求
(五)人的道德理想
(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主题
(七)人的解放是市场经济的根本任务
二、人性与哲学
(一)人是哲学的奥秘
(二)辩证法是人性的表现
(三)哲学史就是人学史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依然是人
(五)对传统哲学教科书缺失人的批判
三、人的哲学著作评介
(一)《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对哲学是人的哲学的阐释
(二)《文存》六卷本总序对人是哲学主题的总结
第六章 从人的类生命、类哲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类哲学的解读
(一)哲学观念的现代变革
(二)类生命和类本性
(三)类哲学释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未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类哲学
(二)未来的哲学是类哲学
三、类哲学中的中西哲学观
(一)中西哲学的不同特质
(二)中国传统哲学观
(三)西方哲学观
(四)创建未来的中国哲学
四、对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类哲学著作评介
(一)对物种思维方式的批判
(二)《“人”的哲学悟觉》对类本性、类哲学的阐释
第七章 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特征
一、自我超越性
二、批判性
三、创新性
四、主体性
五、辩证分析法
六、中国哲学化趋向
第八章 当世对高清海先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评价
一、对批评旧哲学教科书的评价
二、对超越的实践哲学的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