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篇 导论
第1章 实现新技术产业化须跨越的鸿沟
1.1 加快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1.1.2 转型升级的先导力量
1.1.3 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1.2 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鸿沟与困境
1.2.1 两道鸿沟
1.2.2 发展困境
第2章 新技术产业化管理的研究
2.1 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
2.1.1 中文文献
2.1.2 外文文献
2.2 重点研究领域的分析
2.2.1 影响因素
2.2.2 发展机理
2.2.3 培育路径
2.2.4 政策评价
2.3 管理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篇 理论概述
第3章 可持续转型理论
3.1 理论概述
3.1.1 背景依据
3.1.2 核心思想
3.1.3 研究特征
3.1.4 关键术语
3.2 知识图谱分析
3.2.1 CiteSpace知识图谱
3.2.2 ST研究外文文献分析
3.2.3 ST研究中文文献分析
3.3 框架与主题
3.3.1 分析框架
3.3.2 研究主题
3.4 对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的适用性
3.4.1 必要性分析
3.4.2 可行性分析
第4章 政策组合理论
4.1 政策组合研究概述
4.1.1 研究背景
4.1.2 概念涵义
4.1.3 特征属性
4.2 文献计量分析
4.2.1 总的计量分析
4.2.2 创新领域中的政策组合研究
4.2.3 政策领域中的政策组合研究
4.3 框架与主题
4.3.1 分析框架
4.3.2 研究主题
4.4 与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的适用性
4.4.1 必要性分析
4.4.2 可行性分析
第三篇 机理探究
第5章 新技术产业化障碍因素的识别与分类
5.1 障碍因素的识别
5.1.1 思路与方法
5.1.2 归纳与合并
5.1.3 问卷与访谈
5.2 障碍因素的分类
5.2.1 环境层面
5.2.2 供给层面
5.2.3 需求层面
5.3 新技术产业化障碍因素的动态性分析
第6章 ST视角下新技术产业化的机理与机制
6.1 机理
6.1.1 作用过程角度:SNM-MLP综合模型
6.1.2 空间集聚角度:local-global生态位模型
6.2 路径
6.2.1 转型路径的分类
6.2.2 转型路径的切换
6.3 实验
6.3.1 生态位实验
6.3.2 有限的社会-技术实验
6.3.3 转型实验
6.3.4 草根实验
6.3.5 可持续性实验
第7章 ST视角下保护空间的功能与机制
7.1 保护空间的基本概述
7.1.1 ST理论中保护空间的研究
7.1.2 保护空间的典型特征
7.1.3 保护空间的功能属性
7.2 保护空间的运行机制
7.2.1 触发机制—保护空间的构建
7.2.2 作用机制—保护空间的功能
7.2.3 反馈机制—保护空间的效果
7.2.4 退出机制—保护空间的撤离
7.3 保护空间的评价模型
7.3.1 构建思路
7.3.2 评价模型
第8章 ST视角下保护空间的构建与分析
8.1 中国NEV产业概述
8.2 数据采集及编码
8.2.1 数据采集及说明
8.2.2 分析单元及编码
8.3 信度和效度评估
8.3.1 信度评估
8.3.2 效度评估
8.4 计量结果分析
8.4.1 中国NEV产业政策文件的时空分析
8.4.2 X维度:政策工具分析
8.4.3 X维度与Y维度及Z维度的关系分析
8.4.4 启示与建议
第四篇 评价分析
第9章 ST视角下保护空间的建模与仿真
9.1 SD及其在NEV产业化中的应用
9.1.1 SD概述及其建模过程
9.1.2 SD与NEV产业化保护空间的分析
9.2 模型构建
9.2.1 建模目的和基本假设
9.2.2 因果回路图
9.2.3 存量流量图
9.3 模型检验
9.3.1 一般性检验
9.3.2 结构性检验
9.3.3 真实性检验
9.3.4 相关性检验
9.4 仿真分析
9.4.1 仿真Ⅰ:NEV保护空间水平的演变趋势
9.4.2 仿真Ⅱ:三大类型政策工具力度的演进
9.4.3 仿真Ⅲ:单一政策工具及其组合的效应
9.5 仿真结果校验
9.5.1 消费者购买意愿
9.5.2 企业参与度
9.5.3 NEV产业化水平
第10章 政策组合的评估与测量
10.1 政策组合评估的回顾
10.2 EPCD评估模型
10.2.1 模型的基础性分析
10.2.2 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0.3 Bottom-Up测量模型
10.3.1 模型的基础性分析
10.3.2 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第五篇 应用探索
第11章 ST视角下的行动者网络治理
11.1 行动者网络治理的重要性
11.2 理论基础和逻辑分析
11.2.1 政策组合在新技术可持续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
11.2.2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治理
11.3 新技术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