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0044
  • 作      者:
    蔡荣寿,金芳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蔡荣寿:男、教授、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出版专著《跨文化交际通论》、教材《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跨文化交际教程(英语版)》、译著《快乐王子》等。在《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多项。金芳颖,女,汉族,1984年12月生,籍贯浙江常山。2006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之后赴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就读跨文化商务交流专业,2007年获硕士学位。2008年起至今在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经参与著作《跨文化交际通论》的撰写及教材《跨文化交际教程》的编写。曾获“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通过对出国人员和归国人员的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进行问卷调查和选取样卷中比较有代表性或者具有特性的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阐述了出国人员和归国人员经历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的现状;提出解决出国人员和归国人员经历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的具体方法。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
  美国人则把时间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时间是有限的。时间就像一条直线,精确地分成小时、分钟和秒,而且这条直线上的时间,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不会反复,不会周而复始。因此,做事不能拖拉,不能浪费时间,要分秒必争。因此,美国人总是说他们是时间的奴隶。时间操纵了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日程表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可以拖到最后再做,都由日程表决定。有些美国人表示自己没有日程表,会感到非常不安,会理不清头绪,不知从何开始。
  4.不同的观念
  不同的观念会导致不同的交流习惯。以谈判为例:中国的谈判方式通常都是把原则和共同的利害关系放在讨论的第一部分。中国人关心的是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谈判之初就谈及细节,而是把它放到后面再谈。这种整体原则达成协议的谈判类型是中国人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与之相反,美国人在谈判时把重点放在细节上。他们认为条约是一系列完整的受法律约束的并且必须执行的条款。而原则却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说它只不过是甜言蜜语而已。只有细节才能取得进展。因此,只有当我们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彼此,并把文化休克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并非所有到异国的人都会经历文化休克。有些人虽然到了崭新的环境中,却不与东道国的主流文化接触,一直隔离在本文化人组成的圈子中,也就很少遇到文化休克。比如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一直待在唐人街,不与外界接触,自然不会受到文化改变带来的不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休克
(二)返乡文化休克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化适应理论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式

第二章 文化差异理论与文化冲突
一 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
(一)对人性的看法
(二)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三)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关系的看法
(四)人的活动取向
(五)人的空间观念
(六)人的时间观念
二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
(一)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
(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三)男性化社会和女性化社会(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四)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五)长期一短期导向(Long-term and Short-term Orientation)
三 蔡安迪斯的多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一)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二)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
(三)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
(四)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
(五)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
(六)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新进展主义-集体主义
四 文化冲突

第三章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
一 文化休克存在的原因
二 文化休克的症状
三 文化休克的各个阶段
四 文化休克的种类与影响
(一)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
(二)角色休克(Role Shock)
(三)教育休克(Education Shock)
(四)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
(五)转换休克(Transition Shock)
五 文化休克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六 返乡文化休克概念的提出
七 返乡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
八 返乡文化休克的症状
九 返乡文化休克的各个阶段
十 返乡文化休克的种类
(一)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
(二)生活文化休克
(三)工作文化休克
(四)归国人员的国外情结

第四章 文化休克和返乡文化休克的对比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问卷调查
(二)半结构式访谈
(三)抽样过程
(四)样本构成
二 结果分析
(一)个人基本概况
(二)出国前及回国前的准备
(三)出国时经历的文化休克
(四)回国后经历的返乡文化休克
(五)人际交流方式与文化休克及返乡文化休克
(六)价值观差异与文化休克及返乡文化休克
(七)文化休克及返乡文化休克的反复

第五章 文化差异纵横谈
一 中美文化差异
(一)生活方式
(二)社会环境
(三)人际关系
(四)美国的价值观
(五)习俗礼节
二 中俄文化差异
三 中英文化差异
四 中法文化差异
五 中日文化差异
六 中澳文化差异
七 中德文化差异
八 外国民间评出的“最中国”行为

第六章 文化休克与返乡文化休克的应对
一 何时出国更合适
(一)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二)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
(三)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四)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五)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二 出国人员文化休克的应对
(一)观察学习理论在文化休克和社会环境信息获得中的运用
(二)交互决定论在文化休克中的交互控制作用
(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文化休克中的引导作用
三 返乡文化休克的应对
(一)海归求职的心态调整及返乡文化休克缓解
(二)海归人员的期望值调整及返乡文化休克缓解
(三)海归人员的婚恋观调整及返乡文化休克的缓解
附录 关于“文化休克及返乡文化休克对比”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