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孟子伦理思想研究:以列维纳斯伦理学为参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70411
  • 作      者:
    李凯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凯,男,1980年7月生,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西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学者。致力于先秦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孟子学和庄子学。以独立作者或作者身份在《中国哲学史》《道德与文明》等学术刊物和《儒林》等论文集中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已出版专著《孟子诠释思想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孟子伦理思想研究:以列维纳斯伦理学为参照》在以列维纳斯伦理学为参照标准之下,通过详细地比较、分析、总结孟子的伦理思想后,阐释了孟子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代视野下,孟子伦理思想的优劣之处。同时,通过庄子、荀子、戴震等人对自由意志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中国先哲们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与解读。这对我们理解、分析、传承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阐释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孟子伦理思想研究:以列维纳斯伦理学为参照》:
  三、道德意志自由的内涵及特征
  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私欲和天命是性质决然不同的两类障碍。经由孟子的处理,私欲可以被减损,这一层障碍被直接突破;可是,天命却不一样,天命始终是人所无法解脱的,始终制约着人的行为的结果。而孟子恰恰又时运不济,生当乱世的他未能等到天“欲平治天下”(《孟子·公孙丑下》)的一刻,当孟子笑谈“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的时候,他对待天命的方式就不是突破天命之碍,而是绕过天命之碍,绕过天命便可以避免其对人类求自由的活动产生阻滞作用,由此一来,天命仍旧存在,但是人却不觉其为障碍。具体言之,孟子所向往的原本是自我的道德意志完全地实现于外的自由,是使仁政、王道的政治抱负化为现实的自由,这种自由在内表现为“四端”之心的圆满呈现,在外表现为仁政理想的广泛推行。孟子诚然可以为他的仁政理想而不懈奋斗,但“若夫成功,则天也”(《孟子·梁惠王下》)。众所周知,孟子以道德转化颓世的理想落空了,于是,他独辟蹊径,另寻自由的出路。孟子所寻到的自由是以道德意志主宰自我的自由,这是一种一切听凭“恻隐之心”做主的心境,而且,这种心境会外化为外在的道德行动,“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这种道德意志的自由是经由扩充“侧隐之心”、践履道德要求而获得的。当然,这种道德要求不是外在的道德教条,而是内心的道德命令。除非像列维纳斯那样的少数哲人,对于多数人而言,盲从外在的道德教条只会有被束缚之感。而践履内心的道德命令则是对自身内在的道德需求的满足,是自身道德人格完成的方式。这种道德意志的自由不是征服外界的自由,而是征服自身的自由。只要战胜了私欲,使得天德流行,不论外在的事功遂不遂心,受不受到阻碍,孟子都会感到一种自由。道德意志的自由要求将“恻隐之心”的诉求践行于外,凭着一颗悲悯之心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激情和才干,故而孟子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自由的行动;换言之,孟子的内在意志与其外在行为是相统一的,他的意志自由,行为也自由,他将意志的自由扩充到行为上,既以道德良知克服私欲,又以道德良知对抗世风。
  孟子所实现的道德意志的自由以“无碍”与“无待”为其特征。孟子高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无论荣华富贵、贫穷卑贱,还是权势武力,都不能撼动他的内在人格,这便是“无碍”。孟子还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处世准则,兼善天下须待得志之日,得志时万缘具备,人才能事业辉煌,因此兼善天下有待于外,而独善其身即使落于穷困之境也可为,穷困中百事皆休,但人尚能修身进德,因此独善其身仅需反求诸己。据《孟子》记载,一位名为曹交的人曾经质疑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孟子告诉他,“为尧舜”只需“为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所谓“为之而已矣”,就近乎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指道德人格的提升全凭自己的努力就足够了,这便是“无待”。
  细细品读孟子论述意志自由的文字,一个吊诡跃然而出。孟子把无法克服的必然性称之为天命.天命先天地圈定了人类自由活动的范围,对人类来说,它原本应当是异己的、外在的;然而,孟子却又把他借以通达自由的价值理念赋予天命、必然。孟子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原本是人的道德属性,孟子却把这种属性加之于天,同时还认为天比人更加真诚,因为天是纯然至诚,而人还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诚。类似的意涵也隐含于下面的话:“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这几句话暗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属性,上天本来就具备,而人却还要经由尽其心的工夫才能发现它们,确认它们。孟子是通过坚守及实现自己的价值理念而获得自由感的,对于孟子来说,自由就在对仁义礼智的践行之中。
  ……
展开
目录
分析篇
第一章 绪论
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述评
二、孟子与列维纳斯比较研究的意义
三、孟子伦理思想与列维纳斯伦理学的契合之处
四、列维纳斯与其他中国哲人的对话可能
第二章 孟子对道德意志的溯源——“恻隐之心”
一、“恻隐之心”与“感受性”的同一性
二、“恻隐之心”与“感受性”的差异性
三、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歧异
四、切于实用与流于空想的差距
第三章 孟子对意志自由的坚执——“先立乎其大者”
一、人欲及天命对意志自由的妨碍
二、孟子对妨害自由的障碍的消解
三、道德意志自由的内涵及特征
四、列维纳斯对意志自由的批评
五、两类自由观的各自成因
第四章 孟子对他人意志的陵犯——“好辩”
一、孟子陵犯他人意志的表现
二、孟子陵犯他人意志的原因
三、对孟子“杀人”倾向的矫正
第五章 孟子对“第三方”意志的漠视——“窃负而逃”
一、孟子“推恩”方案的现实性
二、公私难以兼顾的“推恩”困境
三、儒家何以保障社会正义
第六章 孟子对道德意志的充扩——“知天”
一、契接最高实体意义上的“知天”
二、享有宗教情感意义上的“知天”
三、孟子的“天论”与列维纳斯的“上帝观”之异同
第七章 庄子对意志自由的曲成——“外化而内不化”
一、庄子对自然之境的神往
二、通往自然之境的屏障
三、经由“齐物”而通达自然
四、庄子对自我意志的设限
五、随顺他人的处世策略
六、庄子自由观映衬下的孟子自由观
第八章 荀子对意志冲突的化解——“君者,国之隆也”
一、平等与秩序的抵牾
二、荀子确保秩序的方案
三、荀子的平等意识
四、荀子“自-他”观映衬下的孟子“自-他”观
第九章 戴震对意志强加的批判——“以理杀人”
一、“以理杀人”说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孟子“杀人”思想之关联
二、消弭“以理杀人”的三套方案及其对矫正孟子“杀人”倾向的借鉴意义
三、“以理杀人”说的局限性
第十章 结论

释读篇
第一章 孟子释“恻隐之心”
第二章 孟子论意志自由
第三章 孟子的“杀人”言论
第四章 《孟子》中的“第三方”
第五章 孟子的宗教情感

附录
两千年中国哲学史之回眸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