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本义译解》:
道之空虚(如同无形的法器),在运用中永远不会充盈,其渊深啊好像可以吸纳万物之归往。(其表现于外又能)顿挫万物的锋芒,化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耀,同合万物的尘迹。(因此)道啊又湛然可见,好像真实存在。(或问:“道”从何来?“道”回答说:)我不知是谁的儿子,只知道我出生于天帝之先。
本章宗旨是,揭示“道”存在的两大性质与表现——隐性抽象的无限包容性与显性形象的无穷功用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冲”意指“道”空虚无形;“而”连词;“用之”是指“道”对万物的作用或万物对“道”的反映。从“用之”的两个方面看它都能使人依稀感觉到宇宙万物像是漂浮在“道”的虚无缥缈的浩瀚空间。因此就有“或不盈”——纳万物而不充盈的理念产生。“或不盈”帛书《老子》为“有(又)不盈”,应该以帛书《老子》的为正,因为“或”有或许的意思不是完全肯定,而只有在“道冲而用之又不盈”这样一个前提下,才会有“渊兮似万物之宗”的感叹与评价。“渊兮似万物之宗”:是说“道”像无底深渊一样可以吸纳天地万物的归往。这里需要注意一下!许多注家都把“宗”作“祖宗”或“宗主”理解,这显然是落入了庸俗化的误区,因为在这里如把“宗”作“祖宗”或“宗主”解,便无法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相榫合,而且把“道”理解为“万物的祖宗”,也与“道”本身非物质形态的特性相悖。因此,根据整句的意思以及“宗”字在句中的位置与作用,唯有解释为“归往、归向、归依”才符合文理。“渊兮似万物之宗”所表达的是“道”之无物而容天T之物的无限包容性。这个包容性的本质是:“道”为万物存在的支配,万物存在是“道”的反映。全句翻译为:道之空虚(如同无形的法器),在运用中永远不会充盈,其渊深啊好像可以容纳万物之归往。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挫锐、解纷、和光,都是“道”对于矛盾世界的调和作用,由于“道”的规律性和一般性,使纷扰多样的物质世界如同微尘混杂一样达到大同而回照本原,这就是“道”中和世事协调万物以自然运作的无穷功用。又因为“道”的无穷功用为万物的存在、运动、发展所表现,因此,大千世界才会感觉“道”之清澈而澄明的存在。句中的四个“其”字都是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全句翻译为:(其表现于外又能)顿挫万物的锋芒,化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耀,同合万物的尘迹。(因此,)道啊又湛然可见好像真实存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以“道”为第一人称作答。由于“道”对万物有外显之功用,因此使世界感觉到“道”之清澈澄明的存在(湛兮似或存),因此,自然就会有人追问:“道”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