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姜波说京·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266676
  • 作      者:
    姜波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21道失传已久的宫廷美食,21个详细的制作方法,将宫廷饮食搬到自家厨房!
有用的美食妙招,有趣的京味儿文化,将美食文化变成自己的内在知识!
这本书从开始打造到最后上市历时两年之久,从最初认识姜波老师到最后成书,中间经过了无数次的沟通协商,从框架的确定,到书名的选择,再到版式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讨论了几十次,最后才成就了现在这本书。但一切的付出,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最初认识姜波老师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地,因为在我心目中,他是出现在电视上的名人,他是蜜供姜第五代传人,他是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小编辑。
国家级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国家级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宝级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电视台争相邀请的嘉宾……当这些头衔一一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目瞪口呆了。要不要这么厉害?一个人到底有多少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专业人士的境界?牛人果然是牛人。
但没想到,姜波老师特别容易让人亲近,是一个特别儒雅,也特别有知识的人,每次跟他见面都觉得受益匪浅,能学到不少东西。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宫廷中的饮食习惯有那么多讲究,皇帝太后有那么多怪癖,做一个酸梅汤有那么多说法,京味文化有那么多可学的。他脑袋里的知识似乎永远都挖掘不尽,似乎随时都有说得出的宫廷秘事。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哪些可以做成书,哪些可以在书中呈现,哪些能让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到这些有意思的事儿。跟姜波老师即使坐上半天一天的,你都不会觉得枯燥,都不会觉得这是件难熬的事儿。所以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能将他的所得通过书传授给每个人。
于是乎,《姜波说京•食》诞生了。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炫目的封面设计,我们走的是低调奢华的路子。
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宫廷美食,将它们的做法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再难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在家做好了,不需要再去后海、南锣鼓巷、什刹海专门去找这些做的比较正宗的门脸寻觅。每道美食前面,还有关于这个食物的有趣传说或者历史来源,充分去了解它、理解它、爱它。在做法后面,还有关于它的诀窍,火大火小、盐多盐少等等都需要掌握,差一时差一分差一秒都做不出最正宗的那个味儿。我们的图片走的不是华丽路线,而是深沉路线,就像一个睿智的人,不需要用花枝招展的外貌去吸引别人的眼光,有韵味就已经可以光彩熠熠了。
好书需要静心去做,精心去打磨。
好书需要慢慢品读,潜心阅读。
坐下来,慢慢体味京味美食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
展开
作者简介
姜波,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家。国家级高级营养技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食疗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食疗养生师;国家级评委;高级点心技师;中国烹饪协会会员;北京烹饪协会会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宝级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亲传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吟秋先生之徒 广陵派第十二代传承人古琴家?书画家李家安先生入室弟子;中国著名民俗大家王作楫老先生之徒;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蜜供姜第五代传人。自幼跟随京剧大师张君秋,梅葆玖,冀韵兰,赵荣琛(赵朴初先生之堂弟),王吟秋等老先生学习国粹京剧艺术。1994年拜刘俊卿老先生为师学习面点制作技术,先后得到郭文彬、康富友、黄子云、康辉、郑连福、张玉贤等多位厨艺大师的指点和提携。他制作的宫廷御点及北京各式小吃具备“选料精、下料狠、火候足、技法多、口味纯、香味浓、色泽美”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趋时应世、精益求精的独特风格。受到了海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曾荣获“首届北京面点、冷拼、食雕烹饪大赛面点金牌组第一名”、“北京第四届烹饪大赛”面点金牌等。撰写的《论老北京餐饮管理及风味特点》、《论老北京寿宴堂会》及《论北京61中学烹饪专业模块教学》等文章刊登于各大报刊杂志。曾赴邀前往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进行表演、讲学,并传授传统的面点制作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7年至2010年被中央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相关栏目聘为嘉宾主持,并参与节目的策划工作。自1995年至今,不计薪酬全国讲学,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在民间濒临失传的宫廷小吃为主,介绍了21道宫廷菜的做法,并将每道菜的文化背景、风味口感、营养价值、制作窍门都一一呈现,让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当年皇宫里的饮食习惯及养生知识,还能跟着厨艺名家一起学,把当年只有皇宫才能享用的美食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味。每道菜不仅有精美的成品图,还配以详细的制作步骤图,制作过程清晰明了,易于掌握。所以说,这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菜谱,这是一本集制作方法、营养知识和美食文化为一体的书。让我们即使在家也可以跟着姜波老师做出宫廷美食,吃出健康的身体,了解宫廷菜背后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评
姜波是位地道的北京民俗美食家,也是颇有家学渊源的高级点心技师,能跟着他将这21道传统的老北京吃食学会,算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王凤崎(中医内科专家、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


宫廷美食也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姜波说京食》将典型的北京风味小吃的做法详细讲述出来,并且还有营养知识、做法技巧,是很贴心的一本美食书。
                      吴大真(北京同济医院院长,原《中国中医药报》社长)

   
文化味儿十足的一本美食书,不仅有每个步骤的解读,还有特别的营养知识,非常与众不同。
张晔(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原主任营养师)
展开
精彩书摘
美哉!妙哉!旧京珍馐
做为六朝古都,北京曾是名流汇聚,万国来朝之地。除明朝外,辽、金、元、明、清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这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以及汉族,打破了长城界限,充分融合,游牧文化、麦黍文化、稻田文化,这三大文化在北京汇聚交融,彼此独立又相处融洽。
旧京长期聚居众多的满、蒙、回、汉人民,他们将儒、释、道、伊等文化发扬、繁荣。同时,旧京对各个民族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在饮食风格上,这种京味特色也极其鲜明。旧京菜色体现出了宫廷风味、清真风味和汉民风味兼容的特色。各种荤素、甜咸、干稀、凉热菜肴不下三百种。
宫廷菜肴主要是清代宫廷御膳房中的一些精馔流传至民间,被传承下来,代表品种有小窝头、奶酪、八珍糕、抓炒里脊、土豆炒韭菜、葱爆羊肉等。此类菜肴的特点是用料讲究、工艺精良、口味纯正、造形美观。
慈禧太后晚年斋戒时必吃的小窝头,众人讹传为“栗子面的小窝头”,实际并不是用栗子面制作的。老北京北长街路西有一家泰来两点(东家姓赵,山东人),前清时做宫内的生意,它的玉米面,是用大兴县庞各庄出产的新玉米,过细罗,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口味酷似栗子,吃着又暄又甜,故被误称为“栗子面的小窝头”。且这家的厨师仅凭着两只灵巧的手,竟将一块重约一斤八两的玉米面团捏成一百个玲珑别致的小窝头,其技艺精谌,令人叹服。
过去老北京满族旗人喜吃奶制品。宫外仿效宫内开设了不少的奶茶铺,专以牛奶、奶油等为原料,制成奶酪、酪干、盆皮大奶卷、奶饽饽、奶棋子、水乌他等小吃,奶香馥郁,形式多样。但从八国联军侵华,引进国外自制酸奶,并大量生产以后,这些奶制品小吃已日趋减少,奶茶铺也近绝迹。近些年,出现了不少经营、制作奶制品的小吃店,但是口味、质量相差甚远,大不如前。
汉民小吃多取材于猪肉及猪内脏、猪板油等,或煮或蒸,品种专一,风味突出,脍炙人口。以天兴居的炒肝为例,先将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净,去掉肠子的腥臭味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上盖一个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使肠子既能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肠子烂熟之后切成半寸长的小段,俗称“顶针儿段”。鲜猪肝洗净后用刀斜片成柳叶状的条儿。他们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先将食油熬热,再放入大料,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刻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后放入罐中备用。另外,再熬出些上好的口蘑汤。制作炒肝时,先将切好的热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再将切好的生肝条放入汤中,马上勾芡,芡勾得稀稠适度;最后洒上一些捣好的蒜泥,炒肝便制成了 。该店在出售炒肝时坚持卖一锅,做一锅,使炒肝滑嫩可口、味道新鲜。他们还在江西景德镇定制了一批直径只有七厘米左右的小碗;盛上炒肝后,宛若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喜人,香气扑鼻。吃时不用筷子,不用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真是别有风味。这里既物美价廉,又服务周到,很受顾客欢迎,生意日渐兴隆。到民国五年,天兴居从一间平房发展到两层楼房,还在二楼增添了馄饨。
提起了馄饨,老北京两家最为有名,一家后门桥儿的“馄饨范”,一家八面糟儿的“馄饨侯。”“馄饨侯”的馄饨为什么会名扬京城呢?主要是这儿的馄饨做出来有讲儿。“馄饨侯”由打开张,一直以经营馄饨为主,除“文革”那几年以外,它这儿主营的品种就是馄饨和芝麻烧饼。其馄饨的特点是皮薄、馅细、汤好、作料全。"馄饨侯"的馄饨皮有薄如纸一说,把皮放在报纸上,能看到上面的字。馅细,指的是多少菜配多少肉馅都有比例,肉讲究用前臀尖,七分瘦三分肥,打出的馅非常均匀。一碗馄饨,十个皮为一两,每张皮包一两馅儿,皮和馅儿相加为二两,基本上不差分毫。“馄饨侯”的馄饨均为手工现场制作。做馄饨也叫推馄饨,手之麻利让人叹为观止,每班两个师傅,能供三千多人吃,平均一分钟能推一百多个馄饨。 还有小肠陈的卤煮火烧、都一处的三鲜烧麦、祥瑞馆的褡裢火烧、鼓楼小吃店的片丝火烧等,都是汉民小吃中的佼佼者。
回民小吃又称清真小吃,此类小吃是北京小吃的主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营者皆为回民。例如过去著名的豆汁何、年糕虎、茶汤丁、爆肚王、豆腐脑白、羊头马、馅饼周,以及现在的隆福寺、护国寺、南来顺、又一顺等小吃店,经营品种皆为回民风味。此类小吃有两个特点:
一是品种配套供应,方便顾客食用。例如,豆汁儿是北京独有的吃食,是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发酵后熬制成的。早在乾隆年间,豆汁儿已经传入宫廷。老北京有句话“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因为豆汁极具独特味道,若非长期接触,很难习惯。喝豆汁儿有讲究,首先得烫,咕嘟着偶尔冒几个泡的热度最好,再者必须得配上切得极细的芥菜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同时还得搭上两个焦圈儿,吃起来主味酸、回味甜、芥菜咸、红油辣,五味中占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儿的脆和香,真是绝配!但是说到豆汁儿,一定会说东安市场里的豆汁何, 老北京人每次到东安市场都要进去喝两碗,味道实在美,能把本来酸酸的很难让人接受的东西,做到喝一碗不过瘾。当然不能一小口一小口地抿,就得大口大口喝,就着咸菜和焦圈儿,真的很爽。
又如,馅饼周(门钉馅饼), 大名又称“同聚馆”最为著名,坐落在前门外煤市街,三间铺面。清真教的羊肉馅饼有三种:一、肉饼,个儿比馅饼大(1斤4个);二、馅饼(1斤8个);三、门钉馅饼,个儿比馅饼略小(1斤10个),可是比馅饼厚,四周全都烙,烙得了,皮薄如纸、绵软适口、形如棋子,鼓膨膨的像城门上的钉子,所以叫门钉馅饼,再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红豇豆小米粥,您准得拍案叫绝。还有很多其它品种配伍都已成为常规。
二是擅长制作油炸食品,甜、咸、荤、素俱全。甜味如:烫面炸糕,先把水烧开后,倒入面粉搅拌均匀,面烫好后出锅分成大块,摊开晾凉,对上发面和适量碱面,揉匀揪成小剂,摁扁,包上用红糖、桂花、面干拌匀制成的馅儿,用温油炸。此种炸糕外焦酥,里软嫩,易消化,现如今已见不着了。咸味如:油炸鬼(即双批儿油条):从前,老北京的早点有卖“油炸鬼”的,把一小块约有二寸长的油条面,用小炸刀在中间划一个小口儿,面的两头儿用手抻一下,放在油锅里炸,看锅的小徒弟用铁筷子在中间撑开,再翻过来一炸,好似鹅游釜内。旧社会说相声的,有一段儿学卖油炸鬼吆喝的调儿:“个儿又大咧,面儿又白,扔在锅里漂起来赛过烧鹅的油炸鬼儿咧。” 
以上所述,只是泛泛而谈,真正的旧京菜肴品种、名目繁多,各具特色,其所代表的文化之深,难于言表。近年,随着京味文化的盛行,旧京菜肴逐渐恢复着往日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希望能有更多的美食爱好者喜爱旧京菜肴,让京味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展开
目录
宫廷凉菜
“咬春”鲜蔬姜汁菠菜
名伶最爱??白菜心
温润滋补小枣糯米藕
宫廷炒菜
芳香开窍香干炒蒿子秆
婉容特供土豆炒韭菜
浓淡相宜鸭油南瓜籽炒西葫芦
五月鲜儿蒜蓉刀豆
老佛爷的心头好虾皮小白菜
乾隆御馔赛螃蟹
秋冬滋补葱椒羊肉
以素托荤笃面筋
宫廷主食
满族食品肉丁馒头
康熙钟情鲜花玫瑰饼
色彩迷人鲜花藤萝饼
奴其主小窝头
旧京清真名点杂样蒸食
宫廷粥饮
贵族平民皆好豆汁儿
离宫名饮莲子粥
帝王常饮杏仁茶
十全老人每日必饮茯苓奶茶
满蒙传统美食奶酪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