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椅上的菊书,想起丈夫暴着青筋跟她争功,不觉心里一躁,可身子又懒得动,只是恨恨地用力拍打了几下藤椅扶手。谁都不能跟她来争,她豁出自己拼打来的家——丈夫,母亲,兄弟,儿女,甚至侄子侄女,都可以享用她的胜利果实,只是不能跟她争功!婚后菊书跟丈夫一直住在西关大街铺面房的楼上,好不容易从供销社分到一套新公房,她让弟弟一家带着母亲去住了。老房楼上楼下又变得拥挤不堪,她那两双儿女噌噌地长,再也摁不到一张大床上了。
小女儿周爱冬上小学那年的冬天,周庚甫和赵菊书在灯下为落实自己家的房产政策准备材料。周庚甫写材料自然没有问题,写完了他看着赵菊书,那目光在无声地发问:平白地要回自己的房子,这可能吗?
赵菊书一把抓起他写的那摞纸,塞进抽屉,上床睡觉。她不跟丈夫讨论,甚至都不看丈夫的目光,看了会心慌,看了会害怕——菊书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她的泼悍就像荒野中走夜路人的叫喊,不过是给自己壮胆而已。
街道,办事处,房管局,法院——从市中院到省高院,铜墙铁壁,千坑万陷,也是一座天门阵!赵菊书人生最激烈也最辉煌的一幕就此拉开。
三十七岁的赵菊书,自然不再轻易撒泼打滚了,她敲开各处办公室的门,耐心地记下里面那些人措辞费解含义模糊的话——他们的话就是具体的现实的政策,对于政策要好好领会,菊书也没白受这么些年的政治教育,记下后回家和周庚甫深入探讨,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释角度。当然,要让“他们”同意这个角度,还需要一些沟通。于是菊书带着些难得一见的东西,诸如香蕉菠萝哈密瓜上好的大枣木耳黄花菜等等,去跟他们沟通了。物质匮乏时代严格的配给制度下,在供销社系统工作的菊书拿出来的礼物,还是有些影响力的。最终的结果还算理想,父亲买下的那处院子后面共七间房屋,四间无偿返还,剩下的三间,现在的租户不买,菊书可以购买。他们这样处理自然有他们的根据,菊书全力拼凑够了二百八十块钱,拿到了一纸拥有房产的凭证。只是要把这张纸变成可以住的房子,还要颇费些周折。
七间房里住了六户人家,除了两家听说自己住的公房变成了私房,觉得不可靠,当即就打算搬家了,剩下的四户都不肯搬,当过街道干部的老司婆甚至警告菊书别得意,这事儿不定怎么样呢?去法院是周庚甫的主意,菊书开始也听了,后来发现打官司是个陷进去就拔不出腿的泥坑,没完没了地调解,好几年下来,也没人给她个痛快话。周庚甫倒像是上了瘾,写的诉状被受理案子的法官夸奖了两句,他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谁知道那人反而判得更不好,他们连撵人的权利都没有了。周庚甫拉菊书去了省城,花不菲的票价请高院一个年轻女子和她对象去看“走穴”来的明星演节目,结果案子发回市中院重审。又有两家不耐烦折腾,搬走了,剩下的殷老师家是没地方搬,老司婆还是死硬,菊书也就来硬的了。
……
展开
——李敬泽
计文君的小说仿佛出自深宅大院:它典雅、端庄,举手投足仪态万方。因此她是一位带有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和气质的作家;另一方面,它诡异、繁复、但也俏丽,修辞叙事云卷云舒。她的小说有西方20世纪以来小说的诸多技法和元素。但是,计文君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西方的,她是现代的。
——孟繁华
计文君的小说回答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宝二爷和林妹妹如果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他们是否能够相逢?他们将如何相爱?他们又将如何死去?
——李洱
计文君之所以化腐朽为神奇,得益于她艺术地将后现代、后后现代诸元素糅合在一块,巧妙拼贴,将旧故事赋予新意味,体现了作家捕捉生活的巨大能力。
——徐坤
计文君的小说细腻丰富,令人迷醉,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小说艺术本体性的持续思考,令人对她的写作未来无限期待。
——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