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59336
  • 作      者:
    旭日干, 庞国芳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7位院士,20多家单位,300多位专家历时三年研究成果编纂而成
展开
作者简介
旭日干,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内蒙古大学教授、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家畜繁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首次探索出山羊、绵羊和牛精子体外诱导获能的途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技术。
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庞国芳一共研究制定了141项国际、国家检测技术标准,为食品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旭日干院士任组长,六位院士任副组长,20多家单位300多位专家参与,历时三年持续研究,形成了这部专著。《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项目综合报告,包括六章: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演进历程和规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剖析;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治理先进经验借鉴;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战略构想;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与建议。第二部分各课题研究报告,包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与防治研究;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食品安全与病原微生物防控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战略研究;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先进经验与物联网战略研究;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第三部分各专题研究报告,包括五章:提升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构建海洋蓝色粮仓,发展蓝色食品产业战略研究;支撑种业发展,加快建立国家种质资源保障体系战略研究;提高我国食品营养与民众健康水平战略研究;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大数据引领我国奶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
第一部分项目综合报告
名词解释
食品: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营养安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消费在品种、多样性、营养素含量和安全性等方面数量和质量充足的食物,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所需的膳食需要和饮食偏好,并同时具备卫生清洁的环境,适宜的保健、教育和护理。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可分为直接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原料。
风险:暴露某种特定因子后在特定条件下对组织、系统或人群(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食品安全风险:对人体健康或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这种不良效果是由食品中的一种危害所引起的。
食品供应链:食品的初级食品生产经营者到消费者各环节和经济利益主体(包括其前端的生产资料供应者和后端的作为规制者的政府)所组成的整体。
风险分析:是一种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由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三个相互区别但紧密相关的部分组成。
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估结果基础上的政策选择过程,包括选择实施适当的控制理念以及法规管理措施。
风险评估:对特定时期内因危害暴露而对生命与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四个步骤组成。
风险交流:又称风险沟通,指在风险分析全过程中,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消费者、产业界、学术界和其他感兴趣各方就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等方面的信息和看法进行互动性交流,内容包括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风险管理决定的依据。
食源性疾病: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食用被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
食品安全事故: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
冷链物流: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使易腐、生鲜食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特殊供应链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
微生物预报技术:在确定的条件下,借助微生物数据库和数学模型,快速对食品中重要微生物的生长、存活和死亡进行预测,从而确保食品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农业化学投入品:农药、兽药、渔药、化学肥料、农膜、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在农产品产后加工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有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其他物质。
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器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经济利益驱动型掺假:以实现经济利益为目的,故意对终产品或产品成分进行欺诈性更改的行为,也称食品欺诈。
生物恐怖主义:恐怖分子基于某种政治目的,使用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素等作为恐怖袭击武器,通过一定的途径散布致病性细菌、病毒,造成烈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人类和动植物失能并死亡,引发社会动荡。(第一部分)摘要摘要
食品安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200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控制所有那些危害,无论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这些危害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健康。”我国《食品安全法》定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历史性特征和社会治理特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表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不同特征,治理重点和措施也不同。在我国现阶段,食品安全治理:①有利于促进食品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②有利于保障食品供给与安全,提升民生质量;③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地位;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政府历来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随着《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和修订,以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机构的成立,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监管体系由分段、分品种向统一监管转变;风险监测能力显著提升,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实现良好开局,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主要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事件等监测数据总体向好。①2009~2013年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主要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维持在96%、95%、99%和94%以上;②2009~2012年加工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从91.1%上升至95.6%;③2012~2014年我国32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11484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显示,蔬菜和水果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6.9%和98.4%;④2009~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271起降至152起。2013年我国在全球食品安全综合排名中居第42位。
(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严峻
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①2001~2013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在2011年后呈增多趋势;②2009~2013年我国进境不合格食品批次和数量逐年增加;③2002~2012年欧盟RASFF通报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3706件,在通报的144个国家和地区中连续五年排在首位;④2011~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行动,三年侦破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分别为5200余起、12300余起和32000余起;⑤2014年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但满意度仅为13%;⑥欠发达地区营养不良造成的儿童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以及发达地区营养失衡造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高发态势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
当前,“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频发;以产品为核心的风险监测体系不能真实反映生产过程食品安全水平,造成对食品安全现状认知的偏差;食源性疾病存在漏报瞒报情况,由其引发的潜在风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食品安全治理仍任重道远。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剖析
(一)当前我国凸显四类主要食品安全风险
第一,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刚性需求。
2009~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44起,累计38958人中毒,749人死亡。其中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患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72%、76%和66%。
第二,农兽药化学污染物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主要来源。
2009年南方部分省份粮食农残超标问题突出,个别地区入库粮食农残超标70余倍。2012~2014年全国32个省会城市(直辖市)146种水果蔬菜农药平均检出率为70.3%。养殖环节存在滥用喹诺酮类、磺胺类、呋喃类、其他抗生素类及激素类药物的现象,导致畜禽和水产品出现药物残留,甚至超过限量标准。
第三,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构成食品安全长远威胁。
目前,粮食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镉、砷、铅和汞,部分省份粮食重金属超标率超过20%,南方和西南省区超标率较高。2010年江苏、安徽、湖北三省粮食样品真菌毒素超标率分别为66%、64%和51%,超标样品中真菌毒素超标1倍以上的总体为30%。近10年饲料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检出率高达50%,阳性超标率平均在30%~50%。
第四,非法添加和欺诈是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2001~2013年央视报道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25.35%由非法添加物造成,使用非食用原料、违禁药物、假冒伪劣和掺杂使假分别占11.27%、7.04%、5.63%和4.23%。2011~2013年国家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行动,三年侦破各类食品安全事件49500余起。由此可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是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食品安全问题溯源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有五个主要方面:
第一,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严重。
①水源污染:目前,我国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②耕地污染: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占2.9%,且污灌区不断增加;③农业污染: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物已超过工业7.5倍。
第二,食品产业基础薄弱。
量大面广的消费总量,“小、散、乱、低”企业占80%以上的产业基础,尚不规范的产销秩序,落后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缺失的诚信环境,较低的从业人员素质,滞后的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等仍是制约食品安全提升的重要因素。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综合报告
名词解释3
摘要5
绪论11
一、基本概念11
二、主要特征12
(一)食品安全具有动态性与层次性12
(二)食品安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12
(三)食品安全具有现实性与潜在性12
(四)食品安全具有系统性与区域性12
三、战略地位13
四、本项咨询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重要意义13
(一)研究目的13
(二)研究内容13
(三)研究方法14
(四)重要意义14
第一章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演进历程和规律16
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演进历程16
(一)掺杂使假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16
(二)技术性食品安全风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难题17
(三)突发性事件是当今世界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18
二、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演进历程19
(一)古代和近代中国食品安全主题19
(二)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演进20
三、食品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内在规律22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现状25
一、食品数量安全: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5
(一)贪用农产品连年增收,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25
(二)食品工业发展迅速,进入提质增效的转型阶段27
(三)进出口稳步发展,在世界食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9
(四)重点食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对外依存度提高30
(五)食品数量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3
二、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不断提高,食品风险隐患依然严峻34
(一)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34
(二)食品安全监测数据总体向好37
(三)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39
三、食品营养安全:营养保障和风险因素的挑战44
(一)食品营养缺乏和过剩并存44
(二)食品营养风险性因素逐渐显现45
四、食品安全综合评价46
第三章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剖析47
一、现阶段凸显的四类食品安全风险47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刚性需求47
(二)农兽药滥用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主要来源51
(三)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构成食品安全长远隐患53
(四)非法添加、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是当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53
二、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特征分析54
(一)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高发期55
(二)“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55
(三)以产品为核心的风险监测体系造成对食品安全现状认知的偏差55
(四)经济利益驱动型食品掺假是现阶段食品安全治理的重点56
(五)病原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尚未引起足够重视56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溯源57
(一)农产品源头污染严重57
(二)食品产业基础较为薄弱61
(三)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63
(四)科技支撑发展滞后68
(五)社会因素不容忽视71
第四章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治理先进经验借鉴75
一、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架构合理并持续更新75
(一)法律法规以预防为主、持续更新75
(二)强化源头治理法律体系建设76
(三)强化风险分析在立法中的作用77
(四)标准体系以通用标准为基础、产品标准为辅助77
二、基于“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78
(一)顶层设计融合现代管理思想、重视细节78
(二)重视源头污染防控79
(三)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终产品为验证81
(四)成熟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82
三、风险分析的科学决策方法82
(一)风险评估作为科学决策的核心82
(二)风险监测和预警进入信息化时代84
(三)风险交流广泛开展87
四、强大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89
(一)科技投入产出比高89
(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健全90
(三)完善的网络防控技术体系和信息化支撑平台91
五、有效运行的社会共治机制91
(一)强调企业第一责任人理念,强化诚信体系建设91
(二)鼓励公众监督,消费者维权意识强93
(三)多元化的社会监督机制93
第五章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战略构想95
一、未来阶段食品安全特征研判95
(一)我国经济社会战略转型对食品安全影响深远95
(二)化学性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将成为未来阶段主要特征98
(三)食源性疾病、营养安全及生物恐怖等构成长远威胁99
二、总目标99
三、总思路与基本原则99
(一)总思路99
(二)基本原则100
四、战略重点100
(一)建立和完善“从农田到餐桌”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体系100
(二)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分析的科学决策保障体系101
(三)建立和完善“从农田到餐桌”政府有效监管保障体系102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的产业现代化科技保障体系102
(五)建立和完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保障体系103
(六)加强道德诚信教育,建立道德诚信管理体系103
五、战略措施103
(一)产业升级战略103
(二)源头治理战略104
(三)风险管理信息化战略104
(四)社会共治战略105
第六章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与建议106
一、关于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中长期战略规划(2016~2030年)”的建议106
(一)持续更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法律和监管体系106
(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107
(三)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计划”108
(四)制定“食品违法生产经营治理行动计划”109
(五)研究制定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中长期战略规划(2016~2030年)”109
二、关于实施食品安全重大研究专项的建议110
(一)加强源头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110
(二)健全食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112
(三)完善食品风险监测技术体系113
(四)推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础研究114
三、关于“制定食品安全风险五项基础监测计划,建立五大监测网络”的建议115
(一)制定食品安全风险基础监测计划116
(二)建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117
四、关于“加强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重塑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建议118
(一)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普遍的食品安全道德观念118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立有效的契约机制118
(三)开展食品安全道德考评,为食品安全道德约束提供价值导向119
(四)依靠政府、消费者和媒体的多方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119
(五)加强食品文化建设,构筑食品安全道德约束的文化环境119
五、关于提高我国食品营养与民众健康水平(2016~2025行动框架)的建议119
(一)建立完善的国家营养安全管理体系,在国家层面实现营养安全的组织保障119
(二)完善我国国家营养安全政策,并将其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组织编制2016~2025年国民营养行动计划120
(三)建立完善营养领域法律保障体系,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法》立法120
(四)积极推动营养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20
(五)持续加强对营养科学研究的支持,使我国成为世界营养科学研究高地120
(六)建立我国居民营养与疾病状况数据库,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国民营养改善中的引领作用120
(七)坚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协同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营养改善道路120
(八)研发新型的营养健康食品,打造我国新型健康产业121
(九)加大在营养领域的财政投入,并列入国家财政计划121
参考文献122
缩略语128
第二部分各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影响与防治研究133
摘要133
一、我国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现状134
(一)我国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134
(二)农产品基本现状及趋势142
二、国内外保护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成熟法规政策和技术措施147
(一)国外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经验研究147
(二)我国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保护进展149
(三)国外值得借鉴的经验150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151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监管基础薄弱,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完善151
(二)局部高风险区域土壤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并对农产品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52
(三)农药和化肥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但存在过量使用问题153
(四)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153
(五)“三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154
四、改善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154
(一)借鉴国外“双指标”和“分级标准”的经验,研究修制订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54
(二)尽快启动土壤污染程度的甄别和风险等级划分研究154
(三)建立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合作协调机制155
(四)加强农药、化肥管理法规标准建设155
(五)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156
(六)加快推进衣产品安全行动计划156
五、农用化学品使用及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156
(一)国内外农药使用状况156
(二)国内外化肥与农膜使用情况160
(三)农药残留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161
六、国内外农用化学品管理制度与实践经验163
(一)发达国家农药使用管理制度与实践经验163
(二)发达国家有效控制化肥用量的实践经验168
(三)我国农药使用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仍需不断完善170
(四)我国肥料管理以肥料质量与肥效为主172
七、我国农用化学品管理与农产品农残监管存在的问题172
(一)农药管理法规及农药残留标准体系欠完善172
(二)农药使用监管制度尚未有效建立173
(三)农药经营市场混乱,违禁农药及高毒农药使用管理难174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175
(五)我国肥料管理制度及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176
(六)农膜技术的推广可能带来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177
八、规范农用化学品使用及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对策和建议177
(一)加强衣药管理法规标准建设177
(二)强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残留监控179
(三)有效控制化肥农膜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180
参考文献180
第二章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战略研究184
摘要184
一、我国食品原料安全控制的战略意义184
(一)基本概念184
(二)主要特征185
(三)战略意义185
二、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安全形势分析185
(一)粮食产业186
(二)肉禽蛋产业192
(三)乳品产业198
(四)水产品产业209
(五)食品添加剂产业214
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安全管理经验221
(一)粮食产业221
(二)肉禽蛋产业223
(三)乳品产业226
(四)水产品产业229
(五)食品添加剂产业231
四、我国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232
(一)粮食产业232
(二)肉禽蛋产业234
(三)乳品产业236
(四)水产品产业240
(五)食品添加剂产业242
五、我国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术发展的战略构想243
(一)粮食产业可持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