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7660
  • 作      者:
    闫翠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闫翠静,1974年10月生,山东威海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青岛大学文学院,曾在《东岳论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18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我们目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席勒的美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人类思想史上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理论是围绕着“人”这个话题展开,最终也都服务和归宿于“人”这个问题。对人的认识,或者说对人性的假设是其思考问题的首要前提,几乎所有的思想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认识和假设上,或者说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更是以某种方式指明行动方针的人性论,体现着一定的人性认识,只不过对于建构自己理论的人性论或者说对于蕴涵在自己理论中的人性论的认识程度有所区别。有的思想家是自觉地进行人性的分析与建构,而有的思想家则是自发地在一定的人性预设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理论的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人性论的认识往往都决定着理论的基本走向。例如,中国和西方文化传统的重大区别在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人文背景,从中体现的人性观也自然迥异。两种异质的人性论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反过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这也是中西方理论发展走向不同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人性的不同信念,常常反映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当中。席勒是从人性开始对时代的人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人性的分裂现状的,他的美学思想也是针对人性分裂现状而进行的思索,并指出了疗救的方案。因此,人性作为席勒美学思考的出发点,成为贯穿于席勒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根主线。我们有必要对人性稍做探讨,对西方人性史做简单的梳理。
  要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所指,首先要明白这个词语的一般意义或者特定意义。人性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更多时候是作为伦理道德的重要概念而存在。人类虽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性的探讨,但是人性的答案仍然呈现出多意和巨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先从根本上来认识人性这个词。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智慧的哲人最早提出了人性观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在探究人性一词的真正语源时发现这个词实际来自拉丁文的“Paideia”——开化、教育、教化。而在汉语里,人性,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是指人的本性。我们从“人性”这个词的辞源来理解,或许更有助于对其意义的表述。“人性”这个词由人和性两个字组成。关于“人”这个字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精神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去进行定义,在汉语词典里“人”的解释是这样的:由类人猿进化来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能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高等动物。也就是说,人在这里是一种物种的全称,指人的一种共同体的存在,它具备每一个个体的共同特征,能代表个体的存在。而“性”字在汉语词典里也有多重含义,但是基本的解释为: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例如性质、性能等,也就是说“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是附属于人或者事物之中的。对此,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过这样的解释,例如《简易道德经》里所述:“观物观性,有谓:万物有性,万事亦有性,先类之再别之,性可属也。类类不同,别别不同,绝无仅有之处,性也。”荀子也指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这些说法都说明万事万物虽然都有性,但是这种性无法单独存在,而必须附庸在物体之上,使物体区别于其他而存在。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属性”,人性就是人的属性,是指一切社会中的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意味着在每一个社会里都会表现出来的必然的、不变的属性。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本研究意义以及创新点
三 本选题的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席勒美学思想形成的美学史背景
一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发展脉络
二 康德的批判美学思想
第二节 席勒美学思想的人性论来源
一 西方人性观的传统
二 卢梭和康德人性思想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 席勒美学思想的德国现实社会基础
第一节 18世纪的德国状况
一 18世纪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二 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
第二节 社会个体的“碎片化”生存状态
一 古希腊人完整的生存状态
二 现实社会中个体的“碎片化”生存状态
第三节 席勒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

第三章 人性的完满——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
第一节 人性——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一 席勒的人性观
二 席勒的人性“碎片化”理论
第二节 游戏说
一 游戏的概念
二 席勒的“游戏说”
第三节 审美教育——人性完美之途
一 活的形象的诞生
二 溶解性的美与振奋性的美
三 美是人性中的自由

第四章 由和谐个体到和谐社会——席勒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席勒美学思想的旨归
一 美在自由之前
二 席勒的人本主义的国家观
三 和谐个体的现实存在
第二节 社会和谐的理想及其在美学上的体现
一 中西传统思想中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二 和谐社会思想在西方美学上的体现
三 从席勒到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现实建构与席勒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 和谐社会的现实建构
二 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三 席勒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