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律意识的媒介构建及其局限:基于报纸的考察: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of newspapers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506511
  • 作      者:
    杨嫚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嫚,1977年生,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2008—2009年赴美国印地安纳大学访学,2015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并多次赴中国台湾、香港、澳门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兴趣集中于新媒介与移民、跨文化传播。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3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媒介建构法律意识的作用及其局限进行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意识的媒介构建及其局限:基于报纸的考察》采用建构主义的视角来考察传播与法律的互动关系,注重分析传播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实践活动及其作用,试图厘清大众媒介参与塑造日常生活、公众意识与意识形态的过程,重点分析传媒报道与公众法律意识的契合之处,勾勒出传媒影响公众法律意识培育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制。
  《法律意识的媒介构建及其局限:基于报纸的考察》对法学领域和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适合对媒介相关领域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法律意识的媒介构建及其局限:基于报纸的考察》:
  我国学者对法律意识问题的研究,早期主要是接受苏联学者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关于法律意识的研究。苏联法学界早期普遍认为法律意识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分析”比较浓重,法律意识研究大多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哲学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认为主体的社会存在决定法律意识,即主体所处的客观社会结构决定着不同阶级的法律意识状态。随着苏联改革和演变进程,苏联法学家对法律意识的研究已经逐渐关注对法律心理、法律情感以及法律信仰问题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法治思想的引入,我国学者关于法律意识的研究开始转向借鉴西方的研究范式,尤其是西方经典自由主义的研究范式,比较重视主体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主观态度、观点、看法等。1980年以后,一些法学理论的教材中有关于法律意识问题的介绍。我国学者对法律意识的研究涉及概念、种类、本原、作用以及法律意识的现代化等问题。法学理论教材中对法律意识的阐述主要体现在概念的表述上,通常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或者说,法律意识是法的内容、法的形式和法的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
  法现象的总体包括书本上的法(法规范及体系中规定的主体权利义务)、现实中的法(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观念中的法(人们头脑中关于法的理解),其中观念中的法通过不断物化而渗透进入书本上的法和现实中的法,形成了法现象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可能,而书本上的法和现实中的法也反过来影响和强化观念中的法,使之处于不断发展进化之中。这种观念中的法,就是法律意识(张文显,1988)。
  国内对法律意识进行过深入理论探讨的研究成果有刘旺洪的《法律意识论》、马志冰和姜晓敏的《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与和谐理想》、孙春伟的《法律意识形态论》等。此外,我国学界对法律意识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例如,吕明考察了中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主流法律意识形态一直试图脱离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而独立存在,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变迁导致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法律意识形态的影响幕后化。无论在法学研究还是在法律实践中,不能否认政治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形态的联系,法律意识形态并没有可能成为独立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观念体系”(吕明,2007)。黄家亮和邢朝国(2012)探讨了农民工群体法律意识的代际特征,他发现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法律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平等性的评价,诉讼倾向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并没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并且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并不比老一代农民工高。郑水流等(1992)则发现,大多数农民对法律知识有所知晓,但尚不系统,少数人近乎一无所知;农民对法律与人情、政策等关系和法律作用的总体评价,未完全遵循理论与宣传的逻辑推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法律的期待;农民在具体的解纷态度上,又呈现出成本低廉的干部解纷选择与结果公正的法律解纷追求之间的矛盾。
  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生成于社会交往之中。对个体而言,社会生活是形成法律意识的起点,也是整合各种法律信息并最终生成法律意识的平台。主体知觉到偶发的法律现象时就开始了其法律认知的过程,并用已有的法律知识进行评价判断,形成自己关于该法律现象的观点。法律评价中渗透了主体的法律情感和价值取向,并不断从自身法律意识系统外输入法律知识,使自身法律意识要素内容逐渐丰富,这是主体法律意识图式数量扩大的过程(王维林,2004)。沈宗灵(1994)教授主编的《法理学》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张文显(1988)教授主编的《法的一般理论》认为:“意识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呈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过程,且此过程与群体或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因此,法律意识是与群体或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相连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它在内容上包括人们对法现象的知晓、理解和把握;对法规范和法行为的情感、评价和态度;对法现象的意愿、要求和期待。在形式上表现为人们关于法现象的心态、观念、理论。法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法现象的特殊组成部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法治建设与公众的法律意识
第一节 法治与中国法治社会建设
第二节 法律意识及其相关研究

第二章 法律意识构建的媒介路径
第一节 大众媒体推动从法律到法律常识的转换
第二节 大众媒体为法律意识构建提供语境
第三节 大众媒体为法律意识构建提供合法性保障

第三章 中国法治新闻报道现状
第一节 法治新闻
第二节 中国报刊法治新闻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法治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第四章 影响性诉讼的媒介报道及其法治价值
第一节 影响性诉讼及其特点
第二节 影响性诉讼的法律意义
第三节 影响性诉讼新闻报道的法治价值

第五章 媒介中的法律:镜像与偏移
第一节 媒体自主意识与舆论引导
第二节 诉讼案报道中的因果推理与问题界定
第三节 媒体叙事与案件故事
第四节 诉讼案件中的道德讨论
第五节 明星吸毒与暧昧的媒体态度
第六节 诉讼案中的女性
第七节 诉讼案报道中的“杀人狂魔”
第八节 诉讼案报道中的知识精英

结语:媒体法律报道的逻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