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伟人陶行知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131323
  • 作      者:
    刘恩铭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恩铭,男,1942年生,1972年9月壁2001年住泰安师范学校任教(2001年秋五校合一许入泰山学院),于2002年退休。退休前,先后获得泰安县革命大联合先进分子、泰安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泰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1998年被聘为全国首届教育家协会理事。本书为纪念陶行知逝世70周年而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20世纪综合性的文化巨人。《伟人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全面、系统地论述和阐发陶行知的生平、事业与思想:从大时代、小环境、求学经历、关联群体、家庭环境等来考察陶行知成长所受的影响;从政治理念、哲学观点、文化思想、教育学说、人格精神等层面来展示陶行知的思想体系;从办学实践、文艺创作、科学教育等层面来体现陶行知的创造成就。《伟人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多层面充分体现陶行知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教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
精彩书评
  ★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毛泽东
  
  ★学习陶行知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屈不挠地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
  ——朱德
  
  ★吾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董必武
  
  ★陶行知先生是我的老师。虽然我受他直接教诲的时间甚为短暂,但他的为人、思想、作风,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之深,却给我当时少年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李鹏
  
  ★行知先生是反“洋化教育”、反“传统教育”的旗手,是人民大众的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亲近的朋友!
  ——林伯渠
  
  ★陶先生对于民主运动的伟大贡献,像日月经天,彰彰在人耳目,万众共仰!
  ——茅盾
展开
精彩书摘
  《伟人陶行知(1891.10.18-1946.7.25)》:
  第一章 壮志在胸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出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乳名和尚,学名文濬。父亲,陶位朝(1867—1915),号槐卿,字山(笑山),祖籍浙江会稽,原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祖产酱园,后族人主张将酱园停业卖给他人分款。酱园被卖后,他在万安镇任“册书”(管理田赋契约的),收入可供家用。陶位朝是一位教徒。母亲,曹萃仂,在教堂做女佣,勤劳持家,相夫教子。母亲为陶行知的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895年,陶行知4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识字。那一年他妹妹出生,取名陶文渼。
  1898年,陶行知7岁,入休宁县万安镇中街吴尔宽家经馆伴读。后吴离去,经馆撤销,陶行知辍学在家。
  1903年,陶行知12岁,师从歙县名士、贡生王藻,在曹家伴读。
  1905年,陶行知14岁,在歙县一所免费的教会学堂——崇一学堂读书。他在一次作文中写着:“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年仅14岁,他就有思国虑民的宏大胸襟,真可谓“少年壮志”。他在崇一学堂开始接受西方新的知识、思想,勤奋刻苦,成绩过人。他爱好体育运动,擅长跳高。学堂的堂长是一位英国人,取中国名唐进贤,是当时仅有的西学教员。陶行知聪慧好学,唐堂长非常宠爱、关照他,让他免费搭伙住在通事(翻译)章觉甫家。章擅长医道,陶受到了良好的影响。
  1908年春,陶行知17岁。学堂因唐进贤堂长返英而停办,陶行知离开休宁县万安镇到杭州学医。这是陶行知首次远离家乡去外地求学,父亲送他乘船。“送子求学”的一幕让陶行知永铭心中。1931年他以“父爱如山”的感受,写诗献给已故16年(1915年父故)的父亲。
  我十七岁之春,独自一人,乘船赴杭学医,父亲躬自送到水蓝桥下船,回想初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今特追摄入诗,送别人竞不及见,思之泪落如雨。
  古城岩下,
  水蓝桥边,
  三竿白日,
  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
  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
  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的面上,
  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
  隐隐约约地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
  才慢慢地转回家去。
  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
  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
  陶行知到了杭州,入广济医学堂学习。广济医学堂是个教会学堂,陶行知对学堂那种对非基督教徒学生的明显的歧视行为非常不满,仅仅待了3天就怒而退学,返回故土徽州,专心学习英文一年。
  1909年,陶行知18岁,经崇一学堂堂长唐进贤推荐,考入南京美以美会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预科)。次年,汇文书院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的宏育书院合并,更名为金陵大学。陶行知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不久,陶行知担任《金陵光》学报中文版的编辑,从而开始接触、了解民主思想。
  《金陵光》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为学生所办,1909年12月创刊,初为英文版。1910年,陶行知从汇文书院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后,倡议增设中文版,从第4卷第1期开始,陶行知任中文版编辑。自第5卷第5期开始,陶行知任中文版主笔。他两年间在该报发表的文章达18篇之多,有英文稿、译稿,用名陶文溶。他的文章论述范围涉及政治、社会、教育、医学诸多方面,章章篇篇切中时弊,令人警醒。
  1911年,陶行知20岁。在辛亥革命运动中,陶行知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民主、共和,主张“读书要与国家大事结合”,并且积极、热情地动员家乡青年张枝一、姚文采、朱家治等来金陵大学读书,还为他们解决了很多困难。张枝一后来与陶文渼结婚,不幸英年早逝;姚文采后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长期跟随陶行知从事教育活动。
  陶行知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一度崇尚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服膺“知、行合一”的理论,开始以“知行”为笔名发表文章。他后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
  1913年夏,22岁的陶行知在金陵大学全校考试中,总分名列第一,获江苏省教育司奖励。当年,金陵大学举办文艺会,辩论“中国能否建立民国”,因为陶行知早已信崇孙中山及三民主义,早已主张民主、共和,早已有为中国做贡献的伟大胸怀,所以他有理有据,慷慨陈词,舌战群雄,最后获胜。
  1914年6月,23岁的陶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他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洋洋洒洒愈8000字,切中当时种种弊端,并提出了切实可行之措。
  多年后,黄炎培闻陶行知噩耗,于哭祭诗中称当年其论文《共和精义》为“绝秀金陵第一声”。
  在那个民族危亡、生灵涂炭的年代,年仅14岁的陶行知就立下“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宏愿,有雄鹰冲天的肝胆、鱼儿击浪的胸襟,怎能不让同胞们感动?!
  华夏上下五千载,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是中国人,
  要为中国做贡献!”
  十四学子吐箴言,
  一语震动地和天。
  天高雄鹰展翅飞,
  海阔鱼儿击浪欢。
  黑夜漫漫总有明,
  道路坎坷似平川。
  心系祖国涉重洋,
  身获绝技定凯旋!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壮志在胸
第二章 三年留美生涯
第三章 大海凭鱼跃,长空任鸟飞
第四章 一石激起干层浪
第五章 晓庄学校——教育革命的策源地
第六章 新安旅行团一划分新时代
第七章 山海工学团创办纪实
第八章 1931年的呐喊——少生孩子
第九章 1937年呼吁:改革婚姻、殡葬之恶俗
第十章 在自由平等的两广看到了光明的太阳
第十一章 再会吧,香港!
第十二章 奔波的脚步
第十三章 震撼世界新教育的“一声惊雷”
第十四章 云天情思
第十五章 战斗的堡垒——《新华日报》
第十六章 异域的回响——陶行知的译诗
第十七章 育才学校——人才的苗圃
第十八章 社会大学——人民的大学
第十九章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第二十章 科学教育理论及实践活动
第二十一章 幼儿教育理论及实践活动
第二十二章 普及教育——与山东的不解之缘
第二十三章 杜威的中国之行
第二十四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第二十五章 人才济济,硕果累累
第二十六章 最后十天的战斗
第二十七章 尘封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二十八章 在武训精神的感召下
第二十九章 为理想而战斗
第三十章 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第三十一章 陶行知心目中的伟人——孙中山
第三十二章 白求恩是怎样来到中国的
第三十三章 与冯玉祥的战斗友谊
第三十四章 得力助手赵叔愚
第三十五章 陶行知与胡适的人生殊途
第三十六章 对巾帼英雄的由衷赞美
第三十七章 “九一八”,心中的痛
第三十八章 “一二八”,怒涛汹涌
第三十九章 “八一三”,威震全世界
第四十章 忙碌的一天
第四十一章 大爱无疆
第四十二章 深情在流淌——陶行知的家书
第四十三章 陶行知科学的世界观
第四十四章 理想社会的蓝图
哭——陶行知逝世70周年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