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技发展的三段传奇时代,以更加贴近历史的生动体验,感受那时人们探索与发现、磨难与反思。通过回顾150、100、50年前《科学美国人》记录的400余个精彩瞬间,见证历史上的一个个经典科学瞬间是如何超越时代的界限,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汇集近百幅珍贵历史照片,收录二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文章。
科技发展的三段传奇时代,四百余个精彩瞬间,勾勒出一幅壮阔的科技发展画卷。
还原科学本初,点亮创新灵感,见证科学影响力。
林肯的专利/达尔文引发的争论/冲上云霄的莱特兄弟/痛失“泰坦尼克号”/爱迪生论城市照明/非凡的居里夫人/巴甫洛夫的饿狗/载人太空飞行/发现中微子/蛋白质结构/大陆漂移/发现类星体/第①个工具制作者/蜜蜂的语言/克里克论遗传密码/寂静的春天……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100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
第一部分 步入工业时代(150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际,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的画卷已经展开。
第二部分 科技腾飞的年代(100年前):第二次科技革命即将完成,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电气化促成了一大批重要发明的出现,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一扇新时代的大门正在等待着人们开启。
第三部分 影响空前的科技推动力(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科学开始了飞速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都有一系列重大发现,人们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电报的发明者(1858年7月)
众所周知,英国人声称电磁式电报(magnetic telegraph)是由英国人惠斯通(Wheatstone)教授发明的。而跨越大西洋电报公司的成立,则让更多的欧洲人开始讨论,谁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法国巴黎的《通报》(Moniteur)认为,莫尔斯(M. Morse)虽不是电报原理的创立者,却是第1个将该原理投入实际应用的人。
升降梯(1862年12月)
纽约州扬克斯的奥的斯兄弟制造了一台设计巧妙又非常实用的升降梯,专供商店和库房使用。在升降梯平台与绳索连接处的上方,可以看到棘轮的齿,它被固定在平台的升降导轨上。这个设计相当重要,它能在升降装置或绳索发生意外时,保护货物和附近人员的安全。
彩色照片(1907年7月)
巴黎的卢米埃尔兄弟—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先生(Mr. Auguste Lumière)和路易•卢米埃尔先生(Mr. Louis Lumière) 带来了彩色摄影方面的创新!卢米埃尔兄弟是法国首屈一指的摄影专家,他们在一台普通照相机中的一块干版上拍出彩色照片,曝光时间不超过一秒钟。这种特制的干版其实是一块上面覆盖着细小颗粒的玻璃板(马铃薯淀粉是制造彩色颗粒的绝佳材料)。这些颗粒共有三种颜色,充当着干版的色彩过滤器。彩色微粒层上面是一层防水清漆,再上面是一层溴化银凝胶感光乳剂,这种乳剂对所有的颜色都非常敏感。 莱特的飞行器(1908年8月)
鉴于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在法国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而且不久后在靠近华盛顿的迈尔斯堡,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也将进行飞行表演。因此在这期杂志中,我们很高兴读者呈现这架闻名世界的飞机的首张清晰照片。在此之前,莱特兄弟对飞机的情况一直严格保密。
痛失“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
1912年4月14日周六,夜空清朗,星光熠熠,在海上航行的Zui大、据说也是Zui安全的蒸汽船在预定航线撞上冰山,不出几个小时就沉入水下,船上1,600多名乘客葬身冰海。以技术角度看,这场巨大的灾难为我们留下了三个教训。首先,轮船建造师还无法造出绝不沉没的船只,或许永远也造不出。其次,既然所有船只都有可能沉没,那就至少应该带上足够数量的救生艇,这样一旦发生海难所有乘客都能搭乘,等到别的船只收到无线电求救信号赶到出事现场。第三,蒸汽客船的跨大西洋航线应该南移至浮冰绝迹的海域。
放射性元素(1910年3月)
根据放射性衰变理论,放射性矿物质中钋的含量肯定非常少。根据这一理论,钋被看作镭的衰变产物。处于放射性平衡时,这两种物质的相对比例等同于它们平均寿命的比值。镭的平均寿命约为钋的5,300倍,每吨沥青铀矿中含有0.2克镭,也就是说这种矿每吨中钋的含量不可能超过0.04毫克。最近,利用专门囤积的几吨铀矿残余物,我们开展了一项提取浓缩钋的化学研究。—居里夫人(Mdme. Pierre. Curie)和安德烈-路易•德比耶纳(André-Louis Debierne)
宇称终结(1957年6月)
τ介子和θ介子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衰变。τ介子会分解为3个π介子,而θ介子则会分裂为2个π介子。令人困惑的是,除了衰变方式不同以外,τ介子和θ介子的其他特性都完全相同。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种粒子吗?一种粒子具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是可能的,理论上没有问题,现实中也找到过先例。但是τ介子和θ介子却明显违背了宇称守恒定律。面对这一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政道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在τ介子、θ介子及类似的粒子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定律并不成立。—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
DNA 复制(1957年9月)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物质,这已成定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DNA如何进行自我复制。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这一设想的基本原理如下:DNA的两条链完美地匹配在一起,就像一只手戴着合适的手套,如果用某种方法将它们分开,原来的手就成为制造新手套的模板,而原来的手套则是制造新手的模板。这样,一只戴着手套的手,就变成了两只戴着手套的手。从化学角度讲,我们可以推测,细胞内的单链可以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模板链排列在一起。—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第一部分
步入工业时代(150年前:1856~1864年)
1. 发明构筑机械王国 - 002
2. 生产变革的动力 - 017
3. 技术进步改变生活 - 031
4. 在困境和灾难中前行 - 050
5. 探索未知的世界 - 065
第二部分
科技腾飞的年代(100年前:1906~1914年)
1. 发明推动技术革新 - 078
2. 飞机的诞生及应用 - 092
3. 蓬勃发展的交通运输业 - 114
4. “一战”前的社会生活 - 130
5. 医疗卫生保障健康 - 154
6. 科学的兴起与新发现 - 165
第三部分
影响空前的科技推动力(50年前:1956~1964年)
1. 太空时代的新技术 - 186
2. 上天入地的科学探索 - 195
3. 方兴未艾的生物与医学 - 218
4. 核阴影笼罩下的人与社会 - 240
本书精选了《科学美国人》1856年到1956年间具时代标志的400篇科学报道,汇集杂志早期的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向读者展现了近百余年来人类在探索世界、改造社会时的发现、磨难和反思;400个故事更串联起一部宏达叙事,带领读者见证第①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的技术大革新、二十世纪基础科学的兴起,以及二战后科学重心由欧洲向美国的转移。科技史上的这些坚实脚印,既彰显了科技发展如何一步步突破人类想象,也启示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环球科学》
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
——著名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精选在过去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当时和以前的科学技术进展的看法,会让读者有一种更加贴近当时历史的生动感受。这既是一份珍贵的、富有启发性的史料,同时作为科普的内容,也会让读者通过历史的视角,对科学和技术有一种新的看法。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