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来点儿“小清新”在一个浑浊的时代,“小清新”是自我洁净的一群。尽管自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但“小清新”只是坚定地关注头顶上的一小片天空湛蓝或者灰暗,并不为潮流所动。他们自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一群,但这种理想主义并不是炽热的火焰,而是明丽的烛光。
45度天空即是弱化了的理想主义的表征。45度角是必须的,零度角平视不足以脱离世俗的平庸,90度角的仰视则容易被误以为是在出鼻血。
在“小清新”世界里没有“故事”,只有“物语”;没有“情绪”,只有“情愫”。他们把命运的秘密托付给塔罗牌和星座学。从服饰上看,“小清新”的清新特质,是由纯棉织物服装和帆布鞋来表达,色调倾向于单纯的素色。纯棉质地意味着生态主义,单纯的素色意味着清纯,而帆布鞋则暗示多少有一点“旅行癖”。“小清新”的旅行的意义是象征性的,意在对一成不变的生活现状的叛离,迷恋一种“在路上”的状态。但实际上能去的地方并不太多,走得也并不太远,更多的时候无非是远郊的农庄而已,而且最好是骑上单车。但可以用LOMO相机照几张脚丫子的特写,以示对行走的强调。
小清新热衷于书写,在既严肃又活泼的言辞里,记录每日的“华丽丽”的衣着和心情。比起“华丽”来,“华丽丽”一词以迭音词缀,弱化了“华丽”的规模和严肃性,显示出轻盈、小巧和童稚气的俏皮。
从心理到行为,从语言到服饰,都提供了丰富的“童稚化”语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话语风习。互联网虚拟空间为这一童稚化倾向提供了实现的条件。现实生活中成人社会所具有的角色和身份,相对比较稳定,特定的身份同时还意味着相应的责任。而在虚拟的时空里,人能够方便地实现身份转换,扮演不同于现实时空里的角色。互联网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童稚化”的心理倾向。“东东”、“酱紫”、“小盆友”之类的网络语言,以故意的错别字和谐音字,或者幼稚的语调,来抵消正常言辞的严肃性,拒绝成人用语中语符的稳定意义。有时会表现出“很傻很天真”的心智状态,作为他们曾经缺失的童真的补偿,并继续拒绝长大成人。通过扮演来挽留童真,让自己停留在幼稚状态的清新世界里,不失为一种洁身自好的手段。
清新是好的。即便没有,不妨装作有。
标榜“乐活”的姿态绿色食品、有机蔬菜、纯棉衣物、低碳生活、骑自行车、背囊旅行、垃圾分类、买二手用品、做瑜伽运动、听清新音乐、喝心灵鸡汤……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生活跟这些词组密切相关,这一人群被称之为乐活族。乐活族(LOHAS)是一个新兴生活形态的族群。英文LOHAS(Lifestyles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从表面上看,乐活族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跟农民差不多,早睡早起,自己动手干一些日常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喂喂鸡、种种菜,等。但他们大多处于大都市的中产阶层以上,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时尚人士。大多数乐活族的主要事务,实际上也就是周末开车去郊区农村的“农家乐”住上几天,吃点新鲜蔬菜,一定要是用有机肥料(也就是人畜粪便)种出来的,叶子上有虫眼的那种。还可以吃点散养的来亨鸡,是用天然谷子、玉米喂养出来的。然后顺便再带一点回家,争取在家里也能过上绿色生活。在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的情况下,乐活主义不失为一种自救性的策略。
但乐活主义者如果仅仅是为了去“农家乐”尝点鲜的话,那么,就跟那些在城市大餐馆里吃鲍鱼、鱼翅、燕窝的有钱土鳖们没什么两样了。乐活族更需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增加文化含量。乐活主义理论家及时地将“乐活”概念跟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生态主义,以及“天人合一”、“身心和谐”的古典东方哲学联系在一起。乐活族崇尚低碳、环保的生活,所谓“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
一些乐活族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他们关心生病的地球,也担心自己生病,并努力承担爱护地球,爱护人类生存家园的责任。
乐活族在理论上努力对抗全球化时代的消费主义狂潮,但他们并不能够独自真正完成这一使命。“乐活产业”很快就遍地兴起,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虽然乐活产业基本上秉承“绿色生活”的原则,但它们却只能以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的方式来进行生产,进而也就间接地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和物质资源。这样,乐活族在生活实践中,与其原初的生活理想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所谓“乐活主义”也就沦为一种自我标榜的生活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