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艺苑二十美人》:
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年代,涌现了一批艺术精湛的银幕佳片,也会聚了一群灿若星河的电影明星。这是摩登的年代,又氤氲着古典的情怀;这是传统的年代,又绽放着时尚的光彩。《春蚕》《狂流》《渔光曲》《姊妹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这些风格优美、故事动人的电影佳作,曾给几代观众带来美妙清醇的艺术享受;胡蝶、徐来、金焰、袁美云、陈燕燕、王人美……这些才艺精粹、风姿各异的银幕偶像曾给无数观众带来激越人心、回味绵长的艺术初恋。而在三十年代云蒸霞蔚的各路影星中,最得人心、最有成就的就是有“电影皇后”美誉的胡蝶女士了,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她的童年开始。
胡蝶,广东鹤山人,1908年出生于上海,父亲任职于京奉铁路,家境较为殷实。胡蝶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从小漂亮、懂事,敏于观察,由于幼时随父亲任职移居各地,学会了数种方言,也开发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十六岁时,还叫瑞华的胡蝶随家人从广州回到了上海,这个摩登、绚丽、风尚前卫的大都会给花季少女带来了人生的憧憬和美好的幻想。二十年代,电影业已在上海兴起,虽然演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那富有神秘色彩、优美绰约的光影艺术魅力还是深深打动了少女瑞华,她也梦想成为一名电影演员,在银幕上绽放自己的青春光华。
喜爱文艺的胡蝶看了很多电影,是个十足的小影迷,她喜欢电影那种梦幻般的感觉,喜欢演员那种游走于真实与梦想之间的表演,尤其在看了名片《孤儿救祖记》之后,就立下了要做职业电影演员的人生理想。作为家境不错的青春闺秀,想要从事戏子一样的职业,家庭肯定不会同意,但瑞华是个有主见的少女,她冥冥中觉得自己的天赋和材质很适合做电影演员,也能获得成功,就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心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瑞华想要跻身电影圈的时候,适逢顾肯夫先生创办的中华电影学校招考学员,满怀憧憬的瑞华应考了。
来到考场,瑞华才发现怀有明星梦的女孩子大多是比较靓丽的,在一群花枝招展、青春逼人的女郎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不过,心思敏锐的瑞华为这次赴考做了精心的准备:她梳着当时上海滩最流行的横S发髻,在衣襟上别着一朵鲜艳的花朵,耳垂上挂着叮咚作响的长耳坠,看起来摇曳生姿,娇媚动人。当时的电影学校招考学生,还没有严格的台词、声乐、形体等的综合测试,也不用焦灼地等待一试、二试、三试的结果,就是在考官面前做几个喜怒哀乐的表情,说上一段话,看看外形是否上镜,表情是否自然,说白了,能否考上和个人的天赋条件密切相关,而不需要多少专业的技能和素质。瑞华克服了内心的惶惑和紧张,在梦想和激情的催助之下,展现得落落大方、自然生动,她的姣美风雅、大气姿态打动了考官,顺利地被录取了。
考上了电影学校,瑞华算是扎上了梦想的翅膀,心情也很舒畅,她想到自己将要走上大银幕,想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位光彩熠熠的明星,就想给自己取一个艺名。叫什么好呢?她最先想到的是“胡琴”,可转念一想,这名字虽然听着好听,但胡琴是整天要被人拉来拉去的,哪有自由和洒脱啊?不如,不如就叫“胡蝶”,“胡”和“蝴”谐音,而蝴蝶,不仅绚丽多姿,还能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多美啊!就叫胡蝶,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就是未来的自己,将来自己也要在大银幕上自由挥洒呢!从此,胡蝶这个名字伴随了瑞华七十余年的人生岁月,也成为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电影史上最光辉夺目的名字。胡蝶,一代影星就此踏上了自己的银色之旅,开启了不同寻常的传奇道路。
胡蝶在电影学校里刻苦学习,熟练掌握了戏剧、电影理论和表演方面的知识,回到家中,也常对着镜子做出各种表情,想象着自己上镜后的样子。家人都觉得这个女孩有点神经质了,对着镜子哭,对着镜子笑,左照照,右看看,其实这对于演员来说很正常,她是在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呢!在洪深、汪煦昌、陈寿荫等名师的指点下,虚心好学的胡蝶进益很快,得到了老师的欣赏和推介。第二年,胡蝶就走上了魂牵梦萦的大银幕,在影片《战功》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战功》是二十年代较有影响的片子,徐欣夫导演,主演是著名的悲剧女明星张织云,胡蝶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胡蝶早就听说过老牌影后张织云的大名,她早早来到片场,细细观察着这位打动无数观众的女明星。张织云的五官并非标准的秀美,但她有一种哀怨、秀雅、楚楚动人的风韵,表演也有风味,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韵致不俗、气息可人,很能打动人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