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激情岁月:浦东开发大潮中的陆家嘴人(1990-2015)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9184
  • 作      者:
    贾继锋,陈旻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激情岁月(浦东开发大潮中的陆家嘴人1990-2015)》主旨确定为“弘扬浦东老开发精神,担当二次新开发重任”,体裁为口述历史为主,作为“口述浦东”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主编贾继锋、陈旻以陆家嘴集团主要成员亲身经历的口述事件,回顾陆家嘴集团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历程和值得总结的经验,展现陆家嘴地区迅速崛起为世界瞩目的金融贸易中心的辉煌历史和艰难曲折。这既是浦东发展的历史存史,又是对后来开发者的启迪之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主编贾继锋、陈旻主编的这本《激情岁月(浦东开发大潮中的陆家嘴人1990-2015)》以陆家嘴集团主要成员亲身经历的口述事件,回顾陆家嘴集团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历程和值得总结的经验,展现陆家嘴地区迅速崛起为世界瞩目的金融贸易中心的辉煌历史和艰难曲折。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试验中反复探索
  那时候我们到合肥跑了六七次,就为了琢磨喷嘴的事情。因为那家的泵是帮助煤矿水力产煤的,产煤的时候这股水要靠整流,出去的时候形成一股水柱,不能散开,这样冲出去力量就大。他们以为他们做过这种泵,会很有把握,殊不知水的近距离外冲和向上冲是两码事。我们只能不停地试验,做了一个又一个,结果十万元很快就用完了。我们找到他们厂长和党委书记,向他们表达了这个“四个一”工程的重要性,我们说,既然承诺了我们要做到一百米,哪怕再困难,应该先把钱的事情放一放,首先把这个事情突破、做好。国有单位这点好,那家厂长当场表态说,让我们放心,他们一定全力以赴,一定帮我们做上去。
  接下来的时间还是不停地做试验,同时厂里还请来扬州大学一个教授,帮助攻关研究出水的合理角度。这事讲讲是蛮简单的,所谓整流,就是要把水从散的状态聚积成一大股。最初试验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直接用20—30公分粗的管子把水冲上去,那水啊,一下子冲上去,水喷得很高很高,有十几公尺,但是喷得到处都是,就像是马路上的消防栓被车撞坏了一样,根本就没法欣赏,这哪叫喷泉啊!从那时候我们就开始好好研究喷嘴的设计,再请那个教授做数据。哪想到我们摸索出来的数据和那个教授研究出来的数据正好是相反的!厂里就按他的角度做了一个喷嘴,按我们的数据也做了一个,结果我们的喷嘴一喷,非常漂亮,高程到70多米,这个结果把那个教授吓了一跳,看来这个教授的功底也是不怎么行的。
  在这个项目中,陆家嘴人有一点特质是很好的,就是我们会和合肥电机厂一起商量,反复交流对数据的看法、共同攻关难题,不停地试验,结果当然是越做越好。后来我们又发现,那个水柱太细了,试验的时候水是上去了,但水有“呜呜”的啸叫声,像消防车的鸣笛声一样,刺耳得很。看来又要把水整流成一股,又不能让它啸叫,要靠水泵把水一级一级托上去,但是水一出去,受到地心引力时就会往下掉,后面的泵就要加大马力不断地把水托上去,泵要有足够能托住水的力量,又不能让水散开,要形成一大股水冲上去,这个我们只能不停地再三琢磨。
  一直搞了两三个月,最后基本有点成功了。当时我们用了三级接力泵,一级一级开,第一级泵喷的时候,大概可以达到76米;第二级泵能达到100多米;三级泵同时开就有127米(据其他同志回忆,高压喷泉的高度数据略有差异。——编者注)。当时做好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就想着如何才让他们相信。有人说,我们去东方明珠那里做试验,因为到东方明珠第一个球体那高度差不多是一百米。我们就让他们站在东方明珠上面看,我们在下面开喷泉。我们开了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试验完以后,他们从东方明珠下来就说相信了,“你们喷得比我站的位置高多了!”实际上电视塔那个球体只有90多米,还没到100米的。
  最后检验的“小插曲”
  当初选合肥电机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生产的煤矿用的这种水泵在出厂之前都会进行满负载试验,就是把泵放在水池里抽水,测试水量是不是能达到每小时的流量,扬程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扬程,合格了才允许出厂,否则万一发生问题,煤矿就会闯大祸的。他们厂就有一个很大的水池,是专门做测试用的。我们就在这个水池里试验,试着一级一级开水泵,没想到一开第三级水泵的时候,整个厂的电全都跳闸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水泵里面的接线有讲究。他们厂一个总工程师,在第三次试验的时候,开到第三级水泵,电路一下子跳掉,他一紧张就昏过去了。大家顿时都傻眼了,没有办法再做下去了。开一次,断一次,那时候出这个事情真是急死人了!后来我们项目组的朱家驹和他们商量,把线路重新接一接。朱家驹是搞电的,这时候他的专业功夫就突显出来了。朱家驹把水泵的接线调转了一下,后来就成功了。所以合肥电机厂是很佩服我们的,尽管我们都没有做过这个,但在专业问题上我们还是很精通的。
  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真是只能说是我们运气好!最后试验成功的时候,我们非常开心。那天中午,试验成功了,厂里人讲,肯定超过一百米了,你们放心好了。大家很兴奋,就打算结束试验,关水泵了。实际上,三级水泵是不可以一下子全关掉的,应该一级一级关,以减少水落下来的冲击力。我们当时不知道。只想着成功了,太开心了,就一下子把电关了。你知道吗,那么多水都在上面,电一关,那些水掉下来的力量吓死人啊!那时候合肥电机厂旁边有一个幼儿园,风向正好是朝着旁边幼儿园吹,水落下来的时候,就一下子把幼儿园的房顶压垮了。庆幸的是,当时正好是吃中饭的时候,小朋友们吃完午饭,都到另一个房间睡觉去了。这也真是老天帮忙,避免了一场谁都没想到的灾难。后来我们明白了,这个水应该一级一级关,把一百多米先降到一百米的高度,再降到七十几米,最后再关电,这样相对来说水的压力要小很多。我们当时不知道呀,一下子把电关了,水就一下子压下来把房顶都压垮了。如果里面有人,我们就闯大祸了!
  实践与总结
  当时我们公司参与做这个项目的还有朱家驹、沈文新、王奕华,王奕华也是搞市政工程预算的。这个事情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体会是很深的。当时大家都不懂的,白天做试验,夜里讨论问题,双方都要讨论。第二天再碰头,把我们的意见给他们,他们的意见给我们,反反复复讨论。最后事情越做越像,越做越好。
  当时是在7月1日之前试验成功的,1997年7月1日不是香港回归么,为了庆祝香港回归,我们必须完成喷泉工作。在试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整流管一方面是角度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有一定的距离,才能让水整流出来。所以我们在中心绿地现场挖池子的时候,就要深挖下去。本来按照原来的方案,应该摆在上面,后来觉得高度不够,就再往下面挖,使得喷管的长度在五米左右。
  当时挖下去做好了之后,我们以为没问题了,结果喷的时候发现还不是最理想,我们只能再调一调高度,使得喷管长度再增加一点。王总说希望再往下去一点,我们说实在没办法了。现在看来喷头露在外面蛮高的,实际上理想状态应该再挖深一点,要是喷头只露出来十公分就比较好看了,现在中心绿地的喷泉头大概露出水面有70多公分。那时候水都已经放好了,底下管线全部都埋好了,已经没办法了,我也没本事再改了。王总就说,算了,就这样吧。
  这个百米喷泉在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开过一次。其实喷泉做这么大也有几个缺点。因为毕竟有一百多米高,一是池子地方比较小,有风的时候水会随着风向飘出来,就会有一块地面湿得很厉害,很难看;第二个,百米喷泉打开的话,用电就会很多,因为里面有很多电机在工作。所以王总就规定,开喷泉必须经过他同意才行。
  后来合肥电机厂就把高压水泵注册了,还申请了专利。我们做成功以后,就有很多人家去找他们做喷泉。当时他们申请专利的时候,还问过我们,要不要参与,因为我们是出钱方,当时陆家嘴公司回复说,我们不参加了。那厂家确实也做得很辛苦,最后我们又补了他们十几万,也不是很多,总共花了一百十几万元就结束了这个项目。
  1997年到现在,很多年了,也不知道这个喷泉现在还能不能用。后来基本上难得开一次,只在重大活动的时候开,而且只开一级,七十几米,中间一级不开。如果风向大的话,70多米的也不敢开,有风的时候还是有水飘出来,会飘出去很远,毕竟地方太小,像这种喷泉就应该放在西湖或者放在滴水湖当中,那应该是很壮观的,喷127米也不算高了。P63-65
 
展开
目录
前言
代序
  王安德:建设“有生命力的城市”
  杨小明:陆家嘴公司要当好区域开发的野战军
  李晋昭:以现代管理制度来推进企业改革
创业篇
  汪雅谷:在公司创业的日子里
  朱蔚:陆家嘴公司的融资之路
  杨传财:中心绿地和环球中心动迁的故事
  竺家颖:在陆家嘴尝试创新管理机制
  夏燕青:从金杨新村到SN1项目
  孙家祥:小陆家嘴市政道路建设与施工创新
  沈文新:听我讲那市政工程的故事
  周燕卿:东城的开发岁月
  孙家祥:陆家嘴中心绿地高压喷泉的诞生
  贾伟:证券事务代表工作的“苦与甜”
  毕海琳:陆家嘴公司早期的金融创新
  刘建华:HR的人与事
  刘玲娣:我在公关部锻炼成长
  赵解平:我是一颗螺丝钉
  姚建良:用镜头记录陆家嘴的历史变迁
  王辉:我为陆家嘴公司充满自豪感
  楼舞英:档案室里天地大
  贾伟:复旦科技园的岁月
  朱宗巍、傅聪、张倩娟:托管“六里”后的风风雨雨
  彭文椒:六里公司的故事
转型篇
  徐而进:在陆家嘴公司的十年
  林青等:企业改革的疾风暴雨
  毛德明等:联合房产公司的风波
  荀九斤、徐正宏、夏静:资金的集中管理
  俞玫:从卖地为业到守土有责
  吴小可:软件园——陆家嘴公司转型第一站
  姚佩玉:软件园创业交响曲
  蒋成达:积极开拓服务创新
  陈敏:二层步行连廊的设计与建造
  陈伟:工程建设中的创新之路
  朱家驹:在实践中学习项目管理
  张正立:纽约大学、世纪大都会的设计与建设
  骆峰:从PM到陆家嘴——我与大都会的故事
  褚峰:世界只有一个陆家嘴——我的成长之路
  周伟民:我在“上海中心”的经历
  黄磊:96广场——公司的第一个商业项目
  宫倩、缪绿好、钱章:引进保时捷项目的故事
  李晋昭、陶剑雯、施枫:收购浦项商务广场的经历
  魏宗斯、陈前、申允必:浦项商务广场的接收与管理
  邓佳悦:东和公寓——国际社区管理的典范
  施国华:关于招投标制度的改革
  潘亦兵:采购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马孝延:加强综合管理严格控制成本
  张倩娟、金信淑、倪智勇:审计室的故事
  徐正宏:在财务总监的岗位上
  叶美华:第一个派遣的财务总监
  庄振文:租金补贴:楼宇招商新方法
  方华、祁卫华:甲方物业管理制度:酬金制
  田力:综合管理保一方平安
  彭小林:东安公司的征地工管理
  谢进莉:形成机制关爱征地职工
  王翠玉:党风廉政建设与企业文化
拓展篇
  魏宗斯、田力、吴小可、高升武、周翔:天津项目始末记
  叶芳、高飞:人才公寓的建设与运营
  常宏:陆金发收购海协信托
  陈前、夏静、毕海琳:易兑公司的“生与死”
  徐而进、陶剑雯、施枫:前滩商业模式创新
  龚秋霞:规划啊规划——说说前滩规划那些事
  章昊:从外企到前滩——“感觉用两年多的时间做了十年的事”
  鲍殊毅:前滩惠灵顿国际学校抢建记
  许平: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落成记
  钱章:中西合力绘新图——惠灵顿国际学校的设计
  孙家祥:前滩前期工程的建设
  高升武:前滩土地管理二三事
  彭文椒:前滩能源中心的建设
  吴小可:决战临港,挥师南下第一仗
  洪建胜、卢敬:我们是全国物业管理的排头兵
  洪建胜、卢敬、王铭、石磊:世博会的难忘岁月
  杨浩:小陆家嘴综合养护和绿化工作
附录一  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附录二  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大事记(1990—2014)
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