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护社会秩序的设计价值观
为既得利益谋取保障是统治阶层建立秩序的目的。所以,不管政权是如何取得的,一旦从马背上下来,他们大多又以前代的一套儒学秩序来建立尊卑高下的等级。因为车马、服装、墓葬和都城从古到今都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所以在此类的设计上最能体现统治者的心态。
首先,官服、礼服保持着森严的等级。晋人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志》中:“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顺则上下有序,德薄者退,德盛者缛。故圣人处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日月生龙,山车金根饰,黄屋左纛,所以副车德,章其功也。贤人佐圣,封国爱民,黼黻文绣,降龙路车,所以显示其仁,光其能也。”两汉之世,社会生活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侧面的服装,其式样、色彩、配饰等在很大程度上作为社会等级高低和身份贵贱差别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如前言,妇女地位上升,能较多地参与政治与社交,但即便是一些上层贵族和高官显宦的内眷,她们礼服的规格式样也取决于丈夫官职的高下。特别是礼服的色彩和式样,严格按规制,如祭祀时必须穿着皂色;在举行亲蚕仪式时则着蚕衣,皇太后与皇后为青上缥下,其余是全身青色,其配饰是绶带玉石之类。自皇后以下至较高官员的夫人,蚕衣又被用作朝服。这些规制如《通典》所云:“晋依前汉制,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隐领袖缘。元康六年,诏以纯青。贵人,夫人,贵嫔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绶,九嫔银印青绶,佩彩璃玉(于阗玉),助蚕之服,纯缥为上下。”南朝宋以后,太后、皇后祭祀时服社褐大衣,《南齐书·舆服志》记载:“桂褐大衣,谓之棉衣,皇后谒庙所服。公主会见大手髻,其燕服则施严杂宝为佩瑞。裢褐用绣为衣,赏加五色,金银校饰。”刘熙《释名》称:“妇人上服日社,其下垂者,上广下窄,如刀圭也。”自汉及晋以至南朝,命妇的服装因受身份所限,其色彩及式样变化不明显。
品官服色的制定。在汉代,文官都穿黑衣,其传统由来己久。虽有五时服,至朝皆着皂衣。北周时,才有所谓“品色衣”出现。《隋书·礼仪志》说:“大象二年下诏,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缋、绣为缘,名日‘品色衣’。”但北周品色衣的使用范围小,其制度亦莫能详征。隋大业六年,“诏从驾涉远进,文武官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
我国古称礼仪之邦,而衣冠服饰正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各阶层人们的服饰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而在衣服上添加一些标志性物品,来区别各人社会身份等级高低,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通行的做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子及文武百官随身饰物一般有玺、印、笏、佩剑、革带等。天子所用的印称玺,继承前代制度,天子用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都用玉刻成。史载东吴没有刻玉的工匠,于是后主孙皓造金玺六枚,作为皇帝的印信。文武百官都佩有印章,以金印为最高品级,印纽以龟纽为最高等级。百官的印章都用印绶贯串佩于身边。绶的颜色也是反映品级的,皇太子和诸王都是熏朱绶,以下依次有朱、紫、青、墨等颜色。官服之外,腰束革带,缀有囊绶。此外,文官朝服左户上加缀紫荷,是文书章奏的贮备之囊。百官都执笏以便随时书写。紫荷、簪笔与笏,皆是为朝奏事之需而设置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