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学者论巴赫金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40525
  • 作      者:
    王加兴编选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中国学者论巴赫金》收录36位中国学者所写的巴赫金研究论文。
  时间跨度为30年(1981—2011),有老一代学者的力作,如夏仲翼的《陀恩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钱中文的《理解的理解——论巴赫金的人文科学方法论思想》、吴元迈的《巴赫金的“语言创作美学”一一对话理论》、彭克巽的《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白春仁的《文化对话与文化创新》、胡壮麟的《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也有中青年学者的佳作,如董小英的《巴赫金对话理论阐述》、张杰的《批评的超越——论巴赫金的整体性批评理论》、夏忠宪的《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巴赫金的文化批评理论实践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凌建侯的《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cnoBo)》。茌当代中国英美文学研究界的相关论文中,这里选收的有赵一凡的《巴赫金:语言与思想的对话》、黄梅的《也说巴赫金》、刘康的《巴赫金和他的世界》、宁一中的《论巴赫金的言谈理论》、肖明翰的《没有终结的旅程——试论(坎特伯雷故事)的多元与复调》、汪洪章的《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阐释学含义》等。在当代中国法语文学研究界的相关论文中,这里选收的有吴岳添的《从拉伯雷到雨果——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谈起》、史忠义的《泛对话原则与诗歌中的对话现象》、秦海鹰的《人与文,话语与文本——克里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钱翰的《从“对话性”到“互文性”》。这些论文从不同视界、不同层面展开巴赫金研究,体现了当代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对巴赫金文论开采的水平与深度。
展开
精彩书评
  ★“我”这个人的意识和思想,原则上就离不开“他人”的意识和思想。如同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一切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也都概莫能外。因为“我”固然有自己的“外位”、“超视”的优势。却也有不足和局限。一切“他人”各有不同的“外位”、“超视”,是我所不及的。“我和他人”互动,恰可人己互补。不仅如此,巴赫金强调,“我”与“他人”互动,不为相互融合,不为一争短长,目标在创造出不同“我”、“他”又高出“我”、“他”的第三种新思想。没有他人,轻视他人。鄙夷他人,单凭自己的不能自足的意识,就不成其为文化行为,就与文化创新永失缘分……研究外国文化的人,最大价值在于能创造性地理解他人,这个创造性就来自外位的优势。这表明,研究者必须深知他人文化,更须熟悉自己的文化,所谓兼通中外,还要善于组织二者的交锋和沟通。
  ——白春仁《文化对话与文化创新》(2012)
  
  ★巴赫金既是在总结他的人生体验,又是在讲述普遍意义上的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历史。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向前的、未完成的、对话的历史。
  然而,站在他独特的角度抓住这个历史的人,却不得不在他的有限生命里,中止了这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对话。1975年3月7臼,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在他莫斯科的公寓里逝世,事年80岁。临终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走到你那儿去了。”
  如果我们把“你”不是理解成某一具体的人或物,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彼”,一个对话中的“他者”,那么这的确是巴赫金一生的心灵历程的写照。正是由于他一生卓有成效的探索,才最终使他的对话的声音跨越了国境、文化、历史和语言的界线.走遍了欧美,走向世界。
  ——刘康《巴赫金和他的世界》(1994)
展开
精彩书摘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中国学者论巴赫金》: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达到“历史时间顶峰”的歌德完全对立起来了。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歌德相反,他力图将不同的阶段看作是同时的进程,把不同阶段按戏剧方式加以对比映照,却不把它们延伸为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对他来说,研究世界就是意味着把世界的所有内容作为同时存在的事物加以思考,探索出它们在某一时刻的横剖面上的相互关系。”②
  我们再引一段他的话:“由于他(指陀思妥耶夫斯基——本文作者)-有如此顽强的追求,要把一切都平行而同时地理解和表现,似乎只在空间中而不在时间里描绘。其结果,甚至一个人的内心矛盾和内心发展阶段,他也在空间里加以戏剧化了……”
  从上述几段可以看出,巴赫金在上世纪20年代末就认识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空间化”手法。然而,在苏联文艺学界,有人认为,文学的“空间形式”,也就是空间化手段,是美国文艺学家于1945年提出的④,然后方在各国流行。不错,“空间形式”这一术语始于弗兰克,但作为一种描写手法的提出,当属巴赫金。这种以“横剖面”、“共时”、“并行”,“只在空间里而不在时问中描绘”以及后来的“小说诗化”等手法,与弗兰克的“空间形式”实为同一回事。而巴赫金比弗兰克要早十多年,况且弗兰克也是一位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学者,他对巴赫金写于1929年的那本著名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的书,是不会不知道的。
  同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空间化手法,是把一切都作为共时的存在事件予以对比与理解其相互关系,和把时间的狂欢化方法一样,达到相同的目的。而这种空间化艺术手法,换言之,就是对话手法(当然,狂欢化就其本质说也是一种对话,因为它把相隔“亿万年”[陀氏语]的事物,瞬间之内聚焦在一起,形成共存对话的局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用这种对话、狂欢化手法把两个对立面结合到一起,“互相对望、互相反映在对方眼里,互相熟悉、互相理解”,(我们在这里又一次读到巴赫金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知觉现象学”中“超视”与“超知”的类似话语)来达到对他人深层中“我”的理解。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艺术时间是两种时间的有机合成:一种是客观时间、历史时间,另一种是主观时间,即个性化时间、狂欢化时间(其实狂欢化时间是某种个性化的表现),它们之间的结合由于作家的创作个性、创作手法、艺术知觉的不同而显示出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特征。但在艺术时间中,总是保留着客观时间的箭头与方向,即使像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中所描绘的时间那样弯弯曲曲,还有逆向的回流,但总的趋势还是向前的。俄国形式主义鼻祖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斯特恩的小说时间时,有一幅极有趣的直观插图。①
  即使在《项狄传》中的时间流,我们也不能抹杀它的总趋势是有箭头方向的。因而巴赫金认为,小说中的时间并不要求与客观的物理时间相一致,然而,又不能破坏其发展方向。意识流小说(即使像斯特恩的那种相当极端的意识流小说),也存在着时间的总趋势。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中,以及在歌德的小说中,所提出的“艺术时间”的两种典型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在陀氏小说中提出的时间的“空间化”处理,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客观时间、客观世界的手段,给文学作品的时间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后来的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难以磨灭的影响。之后,“复调小说”这一名称以及它的表现手段,遍及世界文学的各个角落。
  “艺术时间”的本质结构成分,上面已经说过,是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有机结合。这里的主观时间,就是本文中说的“我的时间”、“作者的时间”,而客观时间,其实质就是“他人时间”、“主人公时间”。“艺术时间”内部的这两种时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我的时间”与“他人时间”的关系。“我的时间”是我的“内在之人”,是我的心灵、我的精神;而“他人时间”,是他人的心灵,他人的精神,他人的“内在之人”。他人与时间的联系更紧密,他人整个处在时间之中,就像他整个地处在空间中一样。
  ……
展开
目录
巴赫金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旅行1979—2014
周启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
夏仲翼
理解的理解——论巴赫金的人文科学方法论思想
钱中文
巴赫金的“语言创作美学”——对话理论
吴元迈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彭克巽
文化对话与文化创新
白春仁
作为语言学家的巴赫金
张会森
巴赫金论民间狂欢节笑文化和拉伯雷的创作初探
李兆林
时间整体中的“我与他人”
卢小合
巴赫金对话理论阐述
董小英
批评的超越——论巴赫金的整体性批评理论
张杰
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
——巴赫金的文化批评理论实践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夏忠宪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话语”(CЛOBO)
凌建侯
巴赫金语言哲学中的对话主义
萧净宇
作者与主人公的语义学阐释——浅议巴赫金的作者与主人公理论
郝斌
在对话中生成的文本——巴赫金“文本理论”略说
周启超
巴赫金言谈理论阐析
王加兴
巴赫金与文学研究方法论
吴晓都
巴赫金与俄国形式主义的诗学对话
黄玫
对话:奥波亚兹与巴赫金学派
张冰
从“我一他”到“我一你”——巴赫金的作者和主人公理论
赵志军
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分析
杨喜昌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偶合家庭与巴赫金的有关见解
陈思红
论巴赫金理论的斯拉夫主义实质
季明举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胡壮麟
巴赫金:语言与思想的对话
赵——凡
也说巴赫金
黄梅
巴赫金和他的世界
刘 康
论巴赫金的言谈理论
宁一中
论克里斯特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罗婷
没有终结的旅程——试论《坎特伯雷故事》的多元与复调
肖明翰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阐释学含义
汪洪章
话中有话——小说话语的曲折传义
王丽亚
从拉伯雷到雨果——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谈起
吴岳添
泛对话原则与诗歌中的对话现象
史忠义
人与文,话语与文本
——克里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秦海鹰
从“对话性”到“互文性”
钱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