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章地区:建安八年(203年),孙权西征荆州江夏黄祖,打败黄祖的水军,城池尚未攻克,得到山越“复动”(又发动变乱)的消息,不得不提前撤军。经过豫章时,安排重要将领到各地去镇压,以征虏中郎将吕范去平鄱阳,以荡寇中郎将程普去讨乐安,以建昌都尉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县)长,又以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等先后到“剧县”(有山越、治理最为艰巨的县)去当令长,“讨山越,悉平之”①。建安十年(205年),平东校尉贺齐进讨上饶(今江西上饶县)地区山越,取得成功。
在丹阳地区:芜湖令徐盛领兵征讨临城(今安徽青阳县)地区山越“有功”,被提拔为中郎将。黄盖是“镇抚”山越比较成功的将领和地方官。“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孙权则以黄盖为令长,“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为丹阳都尉后,“抑强扶弱,山越怀服”②。孙权为了便于镇抚山越,临时从丹阳郡分出一个临川郡(不久即废),以朱然为太守,授兵二千人。“会山贼盛起,(朱)然平讨,旬月而定。”③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命威武中郎将贺齐征讨黟(今安徽黟县东,黟音衣,yi)、歙(今安徽歙县,歙音涉,she)二县的山越。贺齐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终于大破山越豪帅陈馔等,斩首七千,“其余皆降”,列入编户。④
在吴郡地区:建安七年(202年),孙权表朱治为吴郡太守,“征讨夷越,佐定东南”⑤,取得了成功。
在会稽地区: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今福建建瓯市)、汉兴(今福建浦城县)南平(今福建南平市)等地山越“复乱”,贺齐领兵到建安立会稽南部都尉府,以便平定各地山越变乱。孙权命令会稽郡所属各县各发五千兵,由各县县长率领,皆归贺齐节度。贺齐派兵分别进讨,“连大破之”,取得全胜。山越首领纷纷被擒。共斩首六千级,“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这是东吴对山越“强者为兵,赢(弱)者补户”①方针的一次具体贯彻。
从以上所述赤壁战前孙权“镇抚山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山越确实是孙权的心腹之患,东吴的著名将领很多都参与了“镇抚山越”的行动。孙权用了大量军力、物力“镇抚山越”,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其在江东地区的统治,但并未妥善解决山越问题。所谓“镇抚”主要还是武装镇压,安抚之事则很少见,只是黄盖做得好一些。赤壁战后,山越问题仍然继续困扰着东吴的统治者。
再次是“讨不从命”。
李术,汝南人,是异姓郡太守之一。孙策时表其为庐江太守,孙权统事后,让他留任。但李术不愿从属孙权,想北依曹操,做扬州刺史。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扬州刺史严象被李术给杀掉了。与此同时,李术“不肯事(孙)权”,公开招纳“亡叛”,把孙权的部伍拉到他那里去,挖孙权的墙脚,扩大自己的军队,以便和孙权相抗衡,孙权写信向李术索要原来属于自己的部伍。李术回信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面对这一情况,孙权下决心解决李术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