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长的烦恼:为何“剪不断、理还乱”
企业在创业和发展初期,创办人依靠他对组织前景的狂热而信念坚定,一批追随者组成的员工队伍也一样斗志昂扬、信心十足,组织成员和部门之间洋溢着和谐的团队气氛,大家毫无保留地投入和奉献,甚至不分彼此地忘我工作着。一般来说,创办人都有集权和个性化的领导风格,员工在创办人的感召下积极工作,员工之间的工作界限不是特别的分明,一个人有失误时,别的人会迅速弥补或衔接,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甚至随意性。企业在这一阶段,一般采取业务导向和粗放式管理,但往往都维持着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渐渐地,经过前期的奋斗,公司的业务和收入基本稳定下来,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企业业务的拓展,产品更加丰富,员工越来越多,企业规模急剧膨胀。创办人常常在纠结于一些具体问题或业务细节时顾此失彼,原本依靠自己的激情、经验和能力完全可以使企业处于绝对的控制之中,此刻却觉得力不从心。员工开始出现相互抱怨、扯皮、推卸责任现象,建立起来的隐性规则和默契因无法广泛传播而荡然无存。工作没有显性的标准,每一位员工发现问题都不去解决,而是拖沓等待,事事都要老板拍板。但老板在协调过程中,因找不到可以依据的岗位职责,同样的事情一理再理,甚至处理方式每次不同,直到手忙脚乱、疲于应对。如此下去的结果是职责不明、流程不清,会上扯皮、会下吵架,想剪剪不断,欲理还是乱。人员、部门间的纠纷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以至于企业会出现大大小小频发的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生存敲响警钟。老板极度困惑:此时的企业该怎么办?
因为职责职权不清、目标计划不明、规章制度不全、监督检查不力,导致扯皮推诿、执行力差、人手不够、忙于应付……这些似乎都是管理的乱象,但这常常是大多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极易经历的烦恼。解决得好,转型成功,企业就能继续生存;解决不当,就可能导致企业衰退甚至死亡。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忙乱走向规范,是企业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
(二)转型的困惑:为何“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企业在走向稳定和成熟的过程中,需要从人治阶段进入法治阶段,更多地通过流程和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期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增进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提高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进而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组织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要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必须梳理好制度建设的渠道,重视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为此,企业投入极大的精力,或聘请专家,或借助咨询公司,也或者全员参与,终于制定了企业所需的所有制度。但此刻我们在企业里却常常看不到欢欣鼓舞的喜悦,反而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制度太复杂,很难看得懂;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做一件事情要去查阅不同的制度;制度得不到及时更新,管理措施已经变了,制度还是原来的;第一章简单的力量——振东基础管理制度发布之后没人去看,大家对制度也不理解,操作的时候容易走样;制度写的是一套,执行是另外一套,制度成了一个空架子;公司的制度太多、太乱了,要用的时候不知道要看哪些……正如企业的一位老总困惑地说:“为了提升管理水平,强化规范管理,我们公司订了很多管理制度,也聘请了在正规企业工作过的人来做管理。但我觉得企业还是很乱,文件制度一大堆,管理成本上升,但效益反而下降,工资占销售额的比例从以前的6%上涨到了13%。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三)发展的困境:为何“死水一潭,缺乏活力”
随着企业的成熟,声誉提高、业务稳定、创办人的影响力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此时,企业已形成合理有序的流程,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管理人员的管理技巧和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专业的管理人员。但过于规范和专业化的管理也带来了管理僵化和活力的缺失,各级人员产生了只要按规定办事就能完成任务的心理,因此人员的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便很快消沉下去。企业创新力沉睡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到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之下降。此时,企业往往表现出组织机构臃肿、组织结构庞大复杂、行为沉闷僵化等特点。人们因此困惑:为什么企业不能在产品和技术上继续保持活跃的创新力?为什么规范化的管理反而导致企业“死水一潭,缺乏活力”?
如何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现有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激励方案;如何破除为现有成绩而沾沾自喜、囿于一隅的自大狂妄;如何保持企业长久发展、持续进步的旺盛生命力;如何使企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达到平衡,让企业的发展既成熟又不滞重,既有秩序又充满活力,这些成为企业永久的追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