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89838
  • 作      者:
    潘明清,杜青龙,熊丹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潘明清,男,1973年生,河南信阳人,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消费经济。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科学》《宏观经济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杜青龙,男,1972年生,四川遂宁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民族经济。在《财经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消费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熊丹,女,1978年生,四川绵阳人,绵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宏观经济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企业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等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解读》从城镇化视角解读四川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来源,重新论证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构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四川省140个县域单位样本2013年的截面数据,对其竞争力进行评价。同时建立城镇化率、扩权试点、地理区位和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路径回归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前三个因素对竞争力的不同影响,并依据定量分析结果,提出利用城镇化发展强化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解读》适合城镇化研究者、县域经济研究者,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解读》:
  (1)地理特征。以西部地区为例,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各县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非常显著,有的县域高寒缺氧,有的县域干旱少雨;有的县域交通便利,有的县域地处偏远。普遍来看,西南地区的县域气候垂直分布明显,一山四季,降水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但山高坝低,除了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较小;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为该地的县域农业发展茶、果、粮、油、麻、桑、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西北片区干旱少水,长期水土流失以及土质沙化,除了新疆的哈密盆地、青海的湟水谷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陕西的八百里秦川农业水平较高外,其余地区的农业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
  (2)资源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许多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本地丰富或具有差异化的资源。从资源存量来看,西部地区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储量丰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战略资源的调动其实是资源不平衡的一种反映。同时,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许多县域经济目前都将旅游经济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
  (3)经济特征。西部地区身居内陆,区位优势不明显,受信息闭塞及农业传统的影响,商业意识起步较晚,民营经济发展不活跃。然而民营经济是一种最活跃的经济,对县域就业影响巨大。民营经济的不活跃,导致西部人力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活力不强。从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依然非常高,附加值却非常低,农牧民的收入落后于全国约10年水平;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布局也不合理,资源性企业布局过多,如水泥、建材、矿产(这与西部地区靠山吃山的思想关联度非常高),而新兴产业发展却非常缓慢,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4)社会人文发育特征。西部地区农耕意识深厚,个体价值尚未觉醒,价值观、财富观、职业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多表现的是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意识与自然经济意识。在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在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对待技术变革的态度与东部地区县域单位还存在较大差异。
  1.2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模式
  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1983年,费孝通在苏南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经济模式”这一概念:“苏南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自成一体,可称之为一个'模式'。”
  1999年,费孝通在《四年思路回顾》一文中又对“模式”的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模式”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费孝通先后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而这种研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在调整和变化:“自从我接触到了'珠江模式'后,我对发展模式的概念又有了深化,在静态意味的'因地制宜,多种模式'上应加上个'随机应变,不失时机'的动态观点。”(周维现,2013)
  从费孝通对模式的探讨可以看出,其核心词汇“自成一体”“因地制宜,多种模式”“随机应变,不失时机”均表明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不同的外生变量,具有其独特性、差异性;甚至可以说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其实是“一县一模式”,每个模式的核心资源、发展环境、民俗风情均不同,其他模式无法复制。但是,这并不表示不可以将这些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经验进行借鉴,或者将其作为一种失败典型加以警惕。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县域经济的内涵及发展
1.1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2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模式
1.3 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

第2章 四川县域行政区划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 四川县域行政区划概况
2.2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3 丘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4 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5 盆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6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7 扩权试点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3章 四川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3.1 区域竞争力理论
3.2 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3 四川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3.4 四川县域经济评价方法选择
3.5 四川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效度检验
3.6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
3.7 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度分析
3.8 竞争力“十强县”分析
3.9 竞争力“十弱县”分析
3.10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解读

第4章 四川城镇化发展分析
4.1 概念界定: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4.2 我国城镇化发展概况及发展阶段分析
4.3 四川城镇化概况及发展阶段界定
4.4 四川省内市(州)城镇化发展概况
4.5 四川县域城镇化发展概况

第5章 四川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发展
5.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5.2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
5.3 四川新型城镇化规划
5.4 县域单位样本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况

第6章 县域经济竞争力:城镇化视角下的解读
6.1 县域经济竞争力:城镇化整体路径模型下的解读
6.2 县域经济竞争力:城镇化率中介模型下的解读
6.3 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城镇化视角下的解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附录二 县域经济竞争力分析原始数据(2013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