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研究(第九辑)》:
6 结论与讨论
城市回族长期存在的“围寺而商”现象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在理论上得到合理的解释。为在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尝试把人文一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界有关空间集聚理论的研究和争论,以及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对回族民族认同、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变迁研究,作为探究城市回族“围寺而居”及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的理论及思想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开封顺河回族区为典型案例,以“清真寺经济”的概念拓展为基础,把城市回族“围寺而居”及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解释置于城镇回族的商业“集聚经济”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经济”的交互作用上,并借助于田野调查、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回族“围寺而居”现象、特征及发生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理论解释。主要结论及研究发现如下。
(1)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深受行业民族属性及规模的影响,并与城市回族“围寺而居”“围寺而商”的民族传统保持高度一致。清真寺经济行业类型多样,规模结构偏小,集聚程度较高,总体空间结构以“两心一轴”为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散布型、孤点型及聚合性等多种空间集聚形态。
(2)清真寺经济在根本上是以民族传统及文化根植为重要基础和带有典型民族特性的空间集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既遵循“从区位选择、市场邻近到地理集聚”的内在逻辑,依赖于交通距离、空间区位选择、市场竞争及地方政府等集聚因素,又遵循“清真寺邻近、文化根植到围寺而商”的内在逻辑,高度依赖于民族特色鲜明的行业属性及清真寺与民族文化传统。
(3)清真寺的邻近效应及民族传统对回族商业经济空间集聚具有较强的决定作用。集聚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虽然交通、市场、人流量等传统经济因素对回族商业经济的空间集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清真寺的邻近效应、围寺而商的民族传统等独特文化因素的影响却同样重要,甚至对研究区域内回族商业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特征具有决定性作用。
(4)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形态是交通市场邻近、文化根植、地方依恋及路径依赖交互作用的结果。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的形成,虽然以交通市场的邻近为基础,是城镇回族追逐市场集聚效益及区位选择的结果,但却发生了较大的偏离,这种偏离是城镇回族文化根植、地方依恋及路径依赖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清真寺文化的“向心作用”和回族商业文化的“过滤作用”使清真寺经济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根植性;城市回族的商业集聚与回族的地方依恋及认同之间具有很强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清真寺经济在行业类型选择、经营模式选择及空间区位选择上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并依赖于强烈的地方依恋、强关系网络及深厚的文化根植或文化传统。
由此,本文在理论上阐释和证明了城市回族“围寺而商”及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存在的合理性,凸显了文化根植、地方依赖/认同、民族传统,尤其是“清真寺”在城市回族商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发现了清真寺经济明显不同于一般集聚经济的作用机制,是对现有集聚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可为城市回族集聚区和城市民族区发展特色民族经济、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