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伊朗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1925-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99886
  • 作      者:
    张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超,男,1979年7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研究方向为中东近现代史,现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1999年至2003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基地班,读历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世界史硕士学位;自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6月获博士学位。已在《世界宗教文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及《中东研究》《中东问题研究》等期刊发表中东史方面的学术论文8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伊朗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是国内首项关于伊朗社会中产阶层问题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作者在对中产阶层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伊朗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层群体进行归类和概括,首先探讨了伊朗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基本状况及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之后按照不同的时间分期对伊朗申产阶层群体发展过程分阶段开展研究,即1925-979年伊朗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群体的变化和发展壮大,中产阶层对伊朗政治发展的推动;1979-1989年伊朗社会全面伊斯兰化时期中产阶层的变化及结构性重塑;1989-2005年伊朗社会自由化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的变化及改革要求;2005-2009年伊朗改革陷入停滞期中产阶层社会运动的发展;最后总结伊朗申产阶层发展变化的整体特点,评价了该阶层在伊朗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历史发展申的作用,并对伊朗中产阶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全书逻辑清晰,涉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及社会转型问題、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问题、申产阶层的功能和作用等问题,都是国内学界所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伊朗转型社会中的中产阶层研究(1925-2009)》:
  第四节 立宪革命失败及伊朗向现代君主制过渡
  中产阶层是维护立宪革命成果的重要力量,曾多次击败保王派的复辟活动。但中产阶层内部分歧严重而削弱了力量,立宪政府最终在沙俄的干涉下被颠覆,伊朗政治向现代君主制过渡,礼萨汗在各阶层支持下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一中产阶层内争和立宪民主制危机
  立宪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成为国家政治的中心,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载体之一,也是中产阶层改造社会、取得进步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伊朗在政治意义上实现了转型,但议会政治的基础并不牢固,政治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中产阶层力量不够强大。虽然在第一届议会中商人和小企.业主等居多,但伊朗缺乏大工业也没有成熟的资产阶级,城市中产阶层中的主要群体仍是从旧制度中发展而来的、带有传统性和保守性的巴扎商人和乌莱玛,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小企业主群体由于缺乏政治领导能力其力量逐渐受到削弱。中产阶层是伊朗最激进、最具革命性的群体,但力量薄弱,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相反,保守力量比较强大,社会力量仍未脱去旧制度的痕迹,反对革命的部落仍然强大,王室成员、贵族和大地主在政治中仍占重要地位,国家行政部门的高级职位几乎全是由社会上层所把持。社会下层民众和宗教保守派也是议会民主制的反对力量,他们与立宪政府处于对立状态。强势的群体或保守的上层阶级在政治中处于优势地位。旧的社会力量在新制度下继续存在,并时不时对新制度的生存产生威胁。
  其次,中产阶层内部分歧矛盾重重。伊朗第一代知识分子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其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上与广大穆斯林群体之间有很大差别,被大多数社会群体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因此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现代中产阶层批判本土传统文化,并视宗教为发展的障碍,他们的反宗教和世俗化倾向引起传统中产阶层的疑虑。传统中产阶层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对抗社会革命,逐渐向统治精英靠拢。传统和现代两类群体的内争削弱了中产阶层的力量,议会的地位动摇了。
  最后,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量很弱。伊朗民主国家仍处于幼年时代,北部和西北部如吉朗省和阿塞拜疆省兴起了自治运动。其他各省也与中央政府貌合神离,地方部落叛乱频发,中央政府难以驯服。少数民族分离运动、各省自治运动都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伊朗还面临英俄等外部势力的入侵。
  由于农业歉收和物价上扬,议会成为保守力量攻击的对象。宗教保守派开始转而支持王室,他们召唤毛拉和神学院学生成立保守政治组织,以保卫伊斯兰秩序的名义反对议会。以谢赫·法兹勒·努里为代表的保守乌莱玛批评自由派是“受到亚美尼亚的无神论者马尔克姆汗影响而正在走向雅格宾主义”的人。保守力量聚集在王权周围,他们妄图复辟君主制度,形成了反对议会的阵营。部落武装也发生叛乱,他们也相继加入保王党阵营,城市下层民众也支持国王。诗人马勒克·巴哈尔说:“上层和下层都支持国王反对议会,仅仅中产阶层仍然支持立宪政府。”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特色创新与基本框架
四 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第一章 伊朗前现代的社会结构及中产阶层的形成
第一节 中东传统社会的群体和分层
一 中东社会中的群体
二 中东社会分层和社会冲突
第二节 伊朗前现代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
一 20世纪初伊朗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
二 社会群体的封闭、分散和内争
三 前现代伊朗阶级结构
第三节 伊朗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
一 传统中产阶层的形成
二 现代中产阶层形成
三 中产阶层联盟的形成和立宪革命运动
第四节 立宪革命失败及伊朗向现代君主制过渡
一 中产阶层内争和立宪民主制危机
二 立宪革命失败,伊朗向现代君主制过渡
本章结语

第二章 伊朗向现代社会转型及中产阶层发展壮大(1925-1979年)
第一节 伊朗现代化的启动及成就
一 伊朗中央政府的加强和现代化的启动
二 巴列维时期经济发展计划的执行
三 外国资本的渗透和国家的依附发展道路
四 “白色革命”及对伊朗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伊朗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及向现代社会转型
一 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三节 伊朗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
一 国家机构扩充及官僚中产阶层的发展
二 宗教中产阶层
三 资产中产阶层
四 传统中产阶层的特点及内部关系
五 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职业中产阶层的壮大
第四节 国家经济发展对中产阶层的影响及社会分层的变化
一 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 国家经济对中产阶层的影响
三 转型社会的分层发生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型时期伊朗的政治变迁及中产阶层政治发展(1925-1979年)
第一节 王权加强及中产阶层政治地位的削弱(1925-1941年)
一 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状况
二 王权的逐步加强和中产阶层政治地位削弱
三 中产阶层与20年代初左派社会运动
第二节 议会政治恢复及中产阶层政治发展的契机(1941-1953年)
一 议会政治恢复、中产阶层政治参与的扩大及政党政治发展
二 伊朗多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 左派社会运动的兴起及对政治的影响
四 民族阵线的形成和政治参与
五 石油国有化运动、民族阵线分裂及1953年政变
第三节 中产阶层向伊斯兰转变及反对王权的斗争(1953-1979年)
一 政变对中产阶层的影响:从西化到本士伊斯兰化的转变
二 王权统治下中产阶层政治反对派的形成
三 中产阶层武装反抗王权的斗争
第四节 中产阶层的联合和伊斯兰革命的成功
一 革命中的乌莱玛集团
二 中产阶层以伊斯兰为纽带走向联合
三 反对派阵营的扩大
四 经济危机、社会冲突和伊斯兰革命成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朗社会全面伊斯兰化及中产阶层的重塑(1979-1989年)
第一节 经济伊斯兰化:激进的社会变革及“三大运动”
一 建国初期盛行的平等主义
二 社会革命的开展及逆转
第二节 政治伊斯兰化:中产阶层的权力角逐及神权体制建立
一 乌莱玛与自由派的分歧和斗争
二 左派分裂及“文化革命”的清剿
三 宗教阶层内部分歧
第三节 社会伊斯兰化:中产阶层结构的重塑
一 国家机构扩充及中产阶层的伊斯兰化
二 资产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
三 巴扎商人阶层成为仅次子乌莱玛的第二阶层
第四节 伊斯兰化对伊朗社会及中产阶层的影响
一 高校伊斯兰化
二 公共部门的全面伊斯兰化
三 全面伊斯兰化对伊朗社会其他阶层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朗自由化转型及中产阶层的改革要求(1989-2005年)
第一节 伊朗经济自由化改革
一 经济自由化背景和措施
二 伊朗经济自由化及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自由化时期的社会结构及中产阶层的状况
一 自由化时期伊朗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 阶级结构的变化
三 中产阶层发展状况及其改革愿望
第三节 保守主义兴起及二元结构形成
一 保守主义日益强大
二 伊朗经济和政治的二元性
第四节 自由化改革、改革派形成及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
一 拉氏的自由化改革
二 改革派的形成
三 哈塔米民主政治实践
四 中产阶层政治参与扩大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伊朗改革停滞和“绿潮”涌动中的中产阶层(2005-2009年)
第一节 伊朗经济政治状况及改革停滞
一 伊朗经济政治状况
二 自由化改革陷入停滞
第二节 伊朗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 “绿潮”涌动中的伊朗中产阶层
一 经济恶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 “绿潮”的兴起
第四节 自由化以来伊朗社会变迁及改革前景
一 家庭结构变化
二 青年群体形成及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
三 社会变迁的趋势及中产阶层改革进程的前景

结论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