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臣轨校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群臣曾围绕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体制问题展开争论。以宰相王绾为首的分封派与以李斯为首的郡县派纷纷发表自己的言论。秦始皇最终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天下各地。秦始皇本来想千世万世地统治下去,但由于他实行急政和暴政,结果导致了秦朝的快速灭亡。楚汉战争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广封刘氏宗亲为诸侯,以为从此天下大吉。但由于他分封过度,导致诸侯势力坐大,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对西汉王朝造成了很大危害。汉武帝实行“左官律”、“推恩令”和“附益法”,采取“酹金夺爵”等一系列措施,才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曹魏政权建立后,看到汉代因分封诸侯而发生叛乱,不再分封宗室子弟,结果发生了司马氏父子篡权的事。后一个王朝吸取了前一个王朝的教训,但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郡县制至此已经实行了五百多年,所以人们普遍认可这种制度。至于分封,由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唐太宗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分封问题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分封是必要的,但“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最好的办法“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这样皇帝不会猜忌,诸侯不会互相侵夺。基于这种认识,他想效法周、汉故事,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但魏徵、颜师古、李百药等人表示反对。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又提出分封世袭刺史的想法,打算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21位亲王和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14位功臣为世袭刺史。这种想法与他最初有关封建的主张是不太吻合的,遭到马周、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唐太宗接受了大臣的批评意见,收回了分封世袭刺史的诏令。此后分封诸王或功臣,只是给以爵位和封租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王国。近代以来,人们对唐太宗的分封主张颇有诟病。分封世袭刺史固然不妥,但从《帝范·建亲》的内容来看,唐太宗在他的晚年对封建问题考虑的是比较全面的,他阐明了应当如何对待诸王和功臣的道理。后来唐高宗大体上就是按照太宗的想法去做的。
令人遗憾的是,唐太宗对分封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将24个儿子和1个重孙分封到全国各地,让他们“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他在晚年对功臣宿将很不信任,面对北元势力的侵扰,只好让分封在北边的几个儿子主持军务。虽然他也曾表示“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但北边藩王握有兵权,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担心尾大不掉,进行削藩,结果在“靖难之役”中下台。这种悲剧的发生,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在封建时代,一个王朝的崩溃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腐败和人民的反抗,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对王朝的兴衰也有很大影响。帝制时代致命的弱点是皇家独裁,封建亲戚的实质说到底是任人唯亲,因此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