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55408
  • 作      者: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编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丛书之缘起为复旦大学成立上海儒学院,因此欲出版《现代儒学》系列丛书,以儒学的现代转化为精神,搜集大陆与港台的儒学zui新研究成果,涉及儒学热点问题的讨论,意图不仅作为现代中国儒学界的镜像,更要成为儒学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丛书作者不仅有海内外知名学者,更着力于发掘中青年学者中的后起之秀。
  丛书每本有三个常设栏目,分别为思想史梳理、经学研究和读书评论。其中经学研究为儒学研究中新开辟的领域,在心性儒学之外为政治儒学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历史资源。
  本书题为《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亦是旨在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把儒家学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如此将大有益于重塑现代中国的价值形态,抵制西化思潮,并获得其相应的种种事功。而古老的儒学,也将由此萌生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儒学必须现代化?谢遐龄
  儒学必须有个现代转化,可说是论者已经达成共识的论断。然而对其理由,说得并不一致,也不够透彻。概括各方面论述,大致可以总括地说,一般的认识是中国社会正在现代化,或曰正在经受西方文明冲击,中国社会已经变化,而且必须进一步变化。至于变得是否令人满意,将来应当变到何种方向方向去,却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甚至不同主张彼此冲突。对儒学现代化的必要性理解也各有主张。由此看来,阐明儒学必须现代化的根据是必要的。
  这根据是儒学面对的现象,不是我们这些论者自身倾向延伸出来的诉求。也就是说,不是出于我们的学术教养、知识见闻、爱好利益等自身要素。
  宋明儒学兴起与佛教强势进入相关。论者多认为是中华文明应对佛教。严格地讲,佛教还够不上文明。如果印度文明整体性侵入,佛教也在其中,还可算是文明进入。即使只是一个宗教而非文明全体,由于佛教势头甚大,已构成对中华文明的重大挑战。再者要考虑的是北方民族大举入侵中原之后形成的格局。按照许多史学家看法,宋朝只能算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中国诸地区性国家之一。北方入侵造成中国社会结构重大变化。这种情况也是对儒学形态提出的新要求。张载“民胞物与”是伟大的思想创新,可以理解为对新的社会结构的回应。(南宋朝廷对新儒学态度忽冷忽热;朱子临终未能平反。接下来统一中国社会的是蒙古人。中国人虽然亡国,但蒙古统治者比宋朝统治者高明,懂得尊重新儒学。由这一史实可以说,中华文明赖新儒学连续生命。满清统治者也依靠新儒学统治中国。)目前中华民族面对的两个外来文明的强势进入。中华文明面对的是比佛教更为严峻的挑战。既有采纳吸收,也有消解去除。有些事物是消化不动的,但又会长期留存,除不掉。就像中了一枪,子弹留在体内,既取不出,也不会吸收。就须有对待方法,尽量减少其危害作用。总体表述是三文明融和。把诸如此类无可奈何不得不包容的害处也考虑在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有些事物是办得到的,比如酿酒;对有些事物是办不到的——精华与糟粕集于一体,取其精华就必须连带糟粕,比如……汽车、电脑、互联网等等。道路交通事故天天大量发生,死人毁物无数,极少有人主张从此废除汽车,是其理也。文明也是这样。既然遭遇了,就须认命,寻找行得通的解决害处的方法。
  儒学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易道-天道)面对三文明并存、相互作用局面作出的回应。
  中国社会种种现象之要件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汉语与世界观,社会结构与制度(西方文明、苏俄文明),中国人存在样态的演变方向。这三个方面是中华文明(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得儒学必须随之调整、改变,方才与时俱进。
  ……
展开
目录
儒学与古今中西问题
论儒家的实践智慧(陈来)
为什么儒学必须现代化?(谢遐龄)
康有为与现代儒学思潮的关系辨析(干春松)
生生不息:一种生存论的分析(孙向晨)
思想史梳理
“亲亲相隐”的再讨论----与廖名春、梁涛二先生商榷(郭齐勇  张志强)
符契于圣人之心:朱子以生命解经的过程及其中心目标(吴展良)
人伦理念的普世意义及其现代调适——略论现代儒门学者对五伦观念的捍卫与重构(唐文明)
《大学》著作时代及学派归属再探——“格物”本义钩沈之二(林志鹏)
从学术经历看唐文治的哲学思想形态特征(赵金刚)
儒者的生命与学问——再谈如何理解熊十力(曾海龙)
圣王之道、善人之道与惠仁之治——《论语·先进》《颜渊》《子路》《宪问》篇发微(陈慧)
经学研究
历代朝廷祀典择日不受日书影响论(叶国良)
试论公羊学中的经权观——从《公羊传》到董仲舒(黄铭)
闑与中门解惑(徐到稳)
论孔子“不成礼”于伯高——从礼制角度解读《礼记·檀弓》“伯高之丧”章(徐渊)
清初图书易学对“四象”的重释——以黄宗羲、毛奇龄、胡渭为例(陈岘)
读书评论
哲学与体用——评陈来教授《仁学本体论》(丁耘)
从文明比较到经学研究——读吴飞《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陈壁生)
经学重建的继承与突破——评林庆彰先生的《中国经学研究的新视野》(齐义虎)
为什么是清移民?——评林志宏先生《民国乃敌国》一书(济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