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38308
  • 作      者:
    郑土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仙人信仰、“仙话”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仙话”概念,作为一种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类型,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学分类体系是有裨益的,已逐渐被学界所接受。本书所收入的研究文章,从仙话与神话的异同入手,切入到仙话与仙人信仰的关系研究、仙话的影响研究,也即偏向仙话的民俗学研究,是作者学术生涯的忠实记录。

展开
作者简介
  郑土有,男,1962年生,浙江省金华市人。文艺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关公信仰》、《中国民俗通志·信仰民俗志》、《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中国城隍信仰》(合著)、《梁祝传说》(合著)、《五缘民俗学》(合著)、《中国农民画考察》(主编)等著作十余部。在《民间文艺季刊》、《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中外文学》(台湾)、《澳门理工大学学报》(澳门)、日本《比较民俗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是作者有关仙话和仙人信仰研究的论文合集。全书共收入论文20篇,集中了作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发表的有关仙人和仙话研究的论文和有关书序、前言等。《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在资料的使用和观点的提炼上很有过人之处,对一些常见的资料能够从中得出新颖的观点,对仙人信仰和仙话研究能够有整体系统的研究理念,与道家之间的关系也分析透彻,对具体仙人仙话典型的分析也能够论述自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
  闻一多先生认为仙人是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出来的想象或半想象的人物,它的实质是升了天的灵魂①。我认为升了天的灵魂与成仙还有距离。
  从仙人的特点来看,最主要的特征是长生不老和具有超人的力量。他们可以餐风饮露,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能够做到人火不灼,入水不濡,不受时空、王权及人的生理条件的限制,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人,但他们首先是人。“仙”的本意就是人人山的意思,《说文解字》解为:“人在山上貌”,“老而不死日仙”。《释名·释长幼》中说:“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傍作山。”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超越一般人的本领,是在肉体的基础上修炼而成的,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内修,常见的是辟谷行气等引导术(也叫胎息),通过“食六气而饮沆瀣,漱正阳而含朝露”来达到“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人而粗秽除”(屈原《远游》)的目的;二是外练,通过炼丹吃药等外在手段以求长生。这与灵魂不死观念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灵魂不死是不需要修炼的。在古人看来,人死后灵魂不死是自然而然的事,例如鬼,《礼记·祭法》中说“人死日鬼”,人死后,形体毁灭了,但灵魂还存在,这就是鬼。生前是好人是坏人,是大人是小孩都丝毫不影响他死后成为鬼,可见以灵魂不死观念为中心的鬼是人死后的必然结果。如果仙人也是灵魂不死观念的结果,那么也就用不着行气、服药了,而事实上成仙离不开这两者。很明显,这种修炼是针对肉体而言的。说明仙人所要达到的除灵魂不死之外,还要达到肉体不死。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中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所谓天仙即灵魂肉体同时升天,地仙虽然不能升天,但也能长生不死,闲游于名山大川之间,都是灵魂肉体同时不死。楚辞《远游》篇中更明确提出:“载营魄而登遐兮,掩浮云而上征。”营魄即魂魄。《左传·昭公七年》中说“人生始化日魄,既生魄,阳日魂”。杜氏注日:“魄,形也。”《疏》日:“人禀五常以生,感阴阳以灵,有身体之质,名之日形。”吕思勉先生曾对我国传统文化中“魂”“魄”的概念进行过系统全面的考察,指出:“古以魂神为有知,形魄为无知”,“魂神借形魄而强”。说明在我国古代魂即灵魂,魄即体魄、肉体,人死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礼记·效特牲》)。魄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魂则可离开肉体而长生。很清楚,《远游》篇中所说的登遐(升仙)并不是纯粹的灵魂不死或纯粹的肉体不死,而是两者同时长生。
  从仙话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时代背景来看,也是如此。殷人信鬼神,相信灵魂不死,但对肉体还是像原始人那样不太关心,因此,没有出现仙人的概念。历史发展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肉体的长久与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们从许多地下发掘出来的彝器铭文中可以发现,希望长寿、长生成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祈眉寿”“万寿无疆”等语,几乎成了每篇铭文中不可少的内容。如宋代出土的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镈”铭文中说:“逆其万年又多口(保其身),孙子其永宝。”吴器“者减钟”铭文中也说:“……用祈眉寿繁厘,于其皇祖皇考,若召公寿若参寿……子子孙孙,永保是尚。”郭沫若先生认为召公即君爽,《尚书》中记载他长寿,因此这里作为比拟,他又说:参寿是古人常说的话,大概以参星之高来比喻长寿。这些铭文都说明当时人们已对长寿非常重视,因此会说“参寿惟利”之类的话。大概由希望长寿到希望长生不老是思维发展的结果。
  ……
展开
目录

上编 仙话研究
论仙人和仙话
仙话:神仙信仰的文学
质的区别:仙话与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仙话化的演变轨迹
汉代仙话研究
中国螺女型故事与仙妻情结研究
误入仙境型故事的类型、时间寓意及产生原因
中韩“天鹅仙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下编 仙人信仰研究
仙界:中国人理想中的“极乐园”──论仙界的产生、发展及其文化功能
中国神仙信仰的历史发展
仙化现象:中国民间神灵演变的独特规律
论民俗活动中的神仙信仰
东王公的原型及其演变
祈寿思潮与月神原型:西王母身份转变的双重因素
黄大仙在中国神仙信仰史上的地位
中国山岳崇拜与仙人信仰

附录
独辟蹊径,趣味盎然——读《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与神仙信仰》
“道家思想、仙话与民间文化研讨会”综述
《中国仙话·前言》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对话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