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一碗冬瓜汤
午斋很幸福……
纯白无瑕的白米饭,配上一碗加姜丝的冬瓜汤,正此炎炎夏日,那清如水的汤汁,鲜美解渴无比。端起汤,端详禅门过堂的“凤点头”“龙吞珠”,这样具有龙凤威仪时早已融入身心血液。一日过堂后,同参赞美我:“你吃饭时很寂静,盘中没一点残渣,像清水洗过那么洁净。”我微笑感谢。吃饭是一大修行,这样的话语何其稀松平常,困在尘劳妄想中的我们,从未把这句话听进心里,用在生活。
饭食间,偶见雀鸟两三只蹦跳着,纠察巡视东西两单用饭的大众,随时提醒行堂添加饭菜。斋堂门口常有路过的游客、行人驻足观望,习以为常的大众及行堂,面对好奇的探视,个个如木人观花鸟,安然,不动,吃饭的依旧颔首举筷端碗,行堂的人员依旧提汤为人添加饭菜。
耳畔是碗筷和谐的交响曲。宋代大儒程伊川,曾去佛寺,见僧众行列出堂威仪之风姿,惊叹曰:“三代礼乐,尽在于斯!”是呀,一举目一瞬目,如风吟如水声……啜饮着碗里的冬瓜汤,想着:这三五片冬瓜、几根姜丝,它们何尝不是历经千山万水,从埋伏地底,伺机而出,直到萌生枝叶,最后果实落地……今日,我们得以相遇,它们用饱餐天地的灵气,融入我身,滋长我命。捧着这碗冬瓜汤,万籁俱寂,此时,我们相依为命。禅门的马祖道一当年那句“一口吸尽西江水”,是为警策我们,开悟只在身边,每日饭食时,当万念不生,那一口清汤亦成浩浩荡荡的西江之水了。
“师父,您多开示我们,这样我们才会有智慧。”再多的开示,你的心不开,意如何能解?解脱与生死,你怎可脚踏两条船?恋栈生死那艘急驶的船只,不肯跳到解脱那一边,永远的结局是,生生世世卷入茫茫的汪洋。
虚云老和尚因为杯子扑落地而省悟,有人因听见瓦片爆裂而照见本心,有人因水面倒影终于大梦初醒……如果,每一餐饭,我们能够善待并尊敬那盘中的饭粒、叶菜、汤水,也许,开悟不远。也许,寂灭的净土,不在遥远的彼岸,在你提起的碗筷之间。当你我能用心面对平时的饭食,就能看到碗底开出一朵灵山的微笑。
走出斋堂,雨滴纷落檐下,阵阵雨声中,看见少年时躁动的自己,看见中年时混沌的自己,一再错过春花秋月,一再错过夏日澎湃的浓艳,冬季宁静的绝色……愧对,那百千餐饭的甚深微妙因缘……一碗冬瓜汤,何其圆满,何其清净……何其具足万法……
雨声中,回到寮房,拉紧窗口,以免雨水洒入。翻开《金刚经》,那经文写着:“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尊贵的佛陀,着衣,乞食,洗足……他所宣说的曼妙空义,原来是在一钵饭﹑在洗净脚上的尘埃中完成的。
如实吃饭走路,在极简极凡里,我们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佛之道。
我不是猫
说到猫,我对它的观感,是工于心计、手段,懂得讨人欢心。
曾经和一只猫有近距离相处的日子,对猫我是敬如鬼神而远之。
有个义工捡到一只出生不久的幼猫,稍长后,只要师姐到道场服务,那只猫就呈半放养状态,自由奔走。这只小猫长得很漂亮,它自己也略知有几分姿色,四处“咪咪”叫,依偎在人身旁撒娇。忙于报社的编务,不论它如何示好,我从不理会,因为它受到太多人的娇宠了,连走路都颇具名模的架势。
这只小猫给人带来了不少欢乐,每每埋首在文字堆里,我都会听到有人在讨论。
“它今天午睡起来的模样好可爱哦!”
“我喂它猫食,它还会靠近我脚边向我说‘谢谢’。”
果然“猫力四射”,但我铁下心肠,绝不被它的高明手腕所收买。
有位好事者,从人类的思考模式出发,以为它是流浪猫,缺乏同族的亲密,就把家里的猫带来,想要办一次“猫儿同乐会”。出其不意的,这只猫看到另一只猫也同样受到其他人的喜欢,开始对触摸过它的人等,伸出利爪攻击,用咆哮宣告主权。
接连几日,猫怒未息。只要闻见某人身上有异味残存,它就叫嚣。大家觉得生气的猫也增添了几分可爱,而我并不以为然。猫身是堕到了畜生道,愚痴加妒忌,已实可怜,嗔火再烧,可能堕入蛇类,那将是更低的生命层次。
有天午后,结束完一个阶段的阅稿工作,我把猫拉到跟前,猫出奇地安静。
“现在我为你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你今生已误入猫身,不要再用娇媚之态换取人类的宠爱,这些爱染会使你更堕落,你要发心做一只学习佛法的善猫。今生受完畜生之报,重回人间,好好学佛、悟道。”
它怎会是猫呢?一刹那,我的眼对着它的眼,我们读懂了彼此的心声。看到猫儿眼角的泪光,我叹了口气,堕入猫界也许不算太坏,但遇到只懂宠爱的主人,把你当畜生看待,你只能装娇憨扮可爱,在午夜梦回时,你很明白,你不是猫,你是人。
听说台湾北部有个猫城,任收容的流浪猫自由行走。我在心里为猫族祈求,愿每个人走过猫的身边,别忘了,提醒它,它不是猫,它是具有灵性的人。也请为它们轻诵一段咒语或为它们三皈依,唤醒它们的记忆,来世学习做一个自主快乐的人,不再依靠宠爱过活,时时害怕时时讨好。
看见猫,请你一定一定要蹲下来,轻轻地告诉它,它心里希望的爱,都不会消失,因为我们都曾经是爱它的亲人。
人成佛现
随着人海,我像颗小水滴,缓慢地加速前进。排队的师兄弟谈论的是一样的话题:“不知会领到师父写的哪一张墨宝?”这是前几年举办的海内外徒众讲习上,我在云居楼二楼千人的队伍中,等着,等着……你问我有什么期待吗,就像有人问我:“签书的你,有被仰慕的粉丝包围的兴奋心情吗?”“一点都没有。只希望为他们写下的三言两语,能给他们一些鼓舞的力量。”从事文字工作,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意外。文人的浪漫随性与工科出身的我格格不入,学制图的人,一丝不苟,要求分毫不差的准确。让我看到自己具有从事文字工作这项“功能”的是我的师父,他打开我的心眼,让我明白今生的任务与使命。
人海带着我往前,我听到了欢呼声,应该是有人得到的墨宝称心如意吧。大家按照编号顺序领取墨宝,但有人想要预先知道“奖品”,勤快地跑到前台的墙上对照号码,回来,才发现,排队的人数量、顺序又有变化,顿觉白忙一场,不禁呵呵大笑。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吗?终于等到那一刻,我与墨宝相视:人成佛现!霎时,我的心下着缤纷的花雨,是呀,人成佛现。连人都做不成,正直正派的君子都培植不了,佛明洁如圆月,你污浊的心如何映现佛面?
人成佛现,让我们重回当下的每一分钟。你可曾错过,花朵含笑,阳光微熏,还有身边的人心里的温度?这张师父上人的墨宝,记挂在我的心坎,让我回到现实人间,与所有的人感受忧悲啼哭,宁可失去一切,也要保护好心田的慈悲种子。
“师父,孩子大了,我想要出家。”
“为什么?”
“家庭的繁杂,令人心烦。”
“是什么让你烦?”
昔日恩爱许下共度一生的承诺,何其甜美动人,为何在时间的冲刷下,成为你心里想要推开的石头呢?
有一旅人去朝圣,山路险峻,他望着看不到尽头的路,越走越疲累。忽然看见有个十来岁模样的小男孩朝他走来,脸涨得通红,汗水湿透全身,小手努力挥去滴在眉眼的水渍。旅人看着男孩,很惊讶地问他:“你走了多久的路?”“三个小时了。”“你不累吗?”“只要再走四小时,就回到家了。”旅人看男孩身后竟然还背着一个一两岁的女娃。“山路这么漫长,你还背着小妹妹,你把她放下吧,这样太辛苦了。”小男孩认真地对他说:“我一点都没觉得辛苦,她不重,她是礼物呀,来陪伴我欣赏沿途的风景。”
“她不重,她是我的礼物。”如果我们能有小男孩的观点,再艰难的长路,背负的也不再是重担而是美丽的礼物。
人成佛现,你心里如果只有自己的存在,再求佛再修福,佛也不会现前的,因为,佛说过,他只是“众中之一”。他随大众入舍卫城次第乞食,他为目盲的阿那律缝衣。他说过,一个人是否高贵,不是看阶级身份,而要看心灵的清净与否,你为众生付出了多少慈悲,为亲友留下什么值得的怀念。
是呀!人成佛现,眼观鼻鼻观心,你闭上双眼,这世界不会因为这样变得平和,唯有每个人点燃心里之光,把光与热散播出去,才能终结这个世界的黑暗。
一样布袋,两样心情
都市的人,居住的空间愈来愈小,笑容也愈来愈少。
有次在巷口,我在等候一杯咖啡的空档,坐下来和卖咖啡的老板娘闲聊,半小时,我读取了她大半生的沧桑史。她多年前罹癌,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回,目前与孩子住同一栋楼的不同楼层,年轻的媳妇对她上楼协助打点家事的好意毫不领情,媳妇认为她这是侵犯个人生活的隐私权。
“你就放手,给予媳妇个人的空间。”
“师父,我是为她好呀!”
“你当一个年轻人喜欢接近的朋友,而不是当他们的交通警察。”
拿铁咖啡浓淡相宜。人间不难,难的是我们的执着:坚持自己是正确的,所做的都是为对方好的。谁喜欢生活被人主宰呢?谁都讨厌有个人像个长官随时对我们发号施令。家家那本难念的经,其实可以念得愉悦,念得舒舒服服的。
“你学佛修行,学什么?世界还不是一样地乱?”常有刚入门的朋友这么质疑着。
“学习把碗筷摆放平整;学习把纱门拉出水流的细声;学习举手投足,如雁行轻灵;更要学习六根清净,不让一尘染着我心。”
地球因为人心的贪婪将提早走向毁灭,但我相信,世界也会由于每个人的心安静下来,变得安静、温暖、光明。
有进出寺庙经验的人会发现,山门口,有尊笑佛弥勒迎人;斋堂中间,供奉着露出圆肚的弥勒佛,他眉开眼笑陪伴着我们饱食三餐。
这么一个人,是真实存在过的,他是布袋和尚,圆寂后,被后人认定为弥勒佛在人间行化。他天天笑呵呵地背着布袋,走过热闹的市集,向人们吟诵着醒世的诗偈。千年后,他又走回每一个清静的寺院,像天空守护着云朵,像大海守护鱼群,像黑夜守护星星,用笑声守护着每一个抛下凡俗的行者。
他肚皮大大的,背着一个布袋四处行走,行止轻狂,语无伦次,表现出的形象完全颠覆传统的肃穆的修行人。最神奇的是他的“百宝乾坤袋”,伸手一抓,可以变化出孩童喜欢的零食,因此,其貌不扬的布袋和尚,甚得小孩的欢心。这样的人,眼中的世界,必定与凡俗不同。
传说某年冬季,他卧在雪地里一夜,不但没有冻死,反而片雪不沾身。
布袋和尚随缘度化,有次在接受农夫的供养后,为他说法: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个片雪不沾身的奇人告诉我们,低头才能见到无际的水天一色。一尘不染的身心,得要明白,放下心里的计较分别,退步才能获得向前的人生。
和尚望向那些熙来攘往的人群,人海茫茫,也只有忙碌的两艘船只为名与利在忙。他感叹地留下一偈:
趣利求名空自忙,
利名二字陷人坑;
心急返照娘生面,
一片灵心是觉皇。
名利之坑埋葬了多少英雄好汉?至今,人们仍然在名利场中,热热闹闹地奔走着。
“师父,久病的阿公,要怎样叫他念佛?”
佛不是不度无缘之人,是人不向佛靠近呀!佛是觉者,念佛是要从混沌的世俗觉醒过来。身患重病了,死神随时招手,但仍放不下亲眷、财产、地位,等等,双手紧抓着,如何让佛手接引呢?
孤身游万里的布袋和尚,用笑声传达慈悲与智慧,他的布袋是“无挂碍的虚空”,众生心里背的布袋是“焚烧的欲念火宅”。一样的布袋,两样心情。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修慈心三昧,你骂他不回言,打他不还手,留给世人一首忍耐偈: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脸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少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进山门,弥勒一笑,笑开人间悲愁;入斋堂,布袋和尚端坐中间,提醒你,电光石火,蜗牛角上,争个什么?笑一笑,天清地明,只要你肯歇止心里的贪火,人间无处不净土呀。弥勒佛的笑声至今还回荡着,落在弥勒脚下的雪花,告诉我们,那圣境的绝美,来自洞见世间的虚假,唤醒了迷失的灵魂,在回家的路上,那个一尘不染的自己,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
展开
——星云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