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媲美《神的历史》、客观公正、通俗易懂的“无神的历史”
作者自始至终认为:神存不存在,其实都是不可证明的
本书是既有哲学、宗教思想史的特色,也有通俗历史的写法,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从无神论的立场重新认识现代价值观的含义,反思人类的思想发展
所谓无神论,是在近代社会对专制的反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是对既定权力结构展开对抗运动的意识形态,是指示如何将人的精神解放出来的手段。
本书大致按照年代的顺序,从古希腊罗马、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谈到20世纪,对无神论的萌芽、发展到兴盛整个历史做出清晰的梳理,同时对“恶”“灵魂不灭”“宗教和科学”“政教分离”,以及“美国的无神论”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读者了解各个时代的无神论者的思想、论战和局限很有帮助。
日本学者在书中不偏不倚地阐述了西方无神论的历史及其各种形态,希冀人们通过对无神论的认识与反思,来化解人类思想冲突与矛盾,帮助世界重回和平与正常。
1.知识分子的无神论
在中世纪,民众间存在着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对基督教的不信仰,与此同时,在知识分子(=神学者)间也存在着无神论的萌芽。
从很早就存在着对灵魂不灭、肉体复活教义的怀疑,灵魂是animus还是spiritus?这两个拉丁语长时间里一直被混淆着的事实也被指了出来。6世纪的图尔的主教格里戈利厄(538年左右~594年)就已经写道,自己的主教区的牧师们中存在着对灵魂不灭和肉体复活持怀疑态度者。面对着主张该教义正统性的格里戈利厄,他们(持怀疑态度的牧师)出旧约中神曾对亚当说“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三—19)以进行反驳。
其后,在罗马教会的神学得到精炼的时期里,基于合理主义所进行的怀疑越来越深化。因为第一次文艺复兴所带来的希腊风格的经院哲学使得神学获得了发展。因为在其深处流淌着坚定的合理主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在神学之中已经出现了走向后来的无神论的缓慢的演变。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阿维洛依(1126年~1198年)的思想、奥卡姆的威廉(1285年~1347年)的思想中,含有着泛神论的宇宙观,也可以说有着境界型无神论的倾向。如后来蒙田看透所谓合理性就是“不可能性”那样,无论是宗教、巫术还是超自然,其宣讲的一切都是以“可能”作为其信仰之心的基础。以合理主义为基础的怀疑以及以保证可能性的形式进行反证的系统性的努力本身,已经含有了通往无神论的感受性。
最有名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尔谟(1033年~1109年)、经院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所进行的“神的存在证明”,应该也可以说成是反映了潜在的无神论的怀疑主义的表现形态之一吧。民间信仰对神的存在的证明是通过物证或利益来进行的,而神学对神的存在的证明则是在抽象的逻辑学的范畴展开的。民众所寻求的是神的存在、圣体面饼中耶稣的实际存在的“证据”,神学者所追求的不是证据而是逻辑“证明”。本来“圣经里的神”是通过信仰相遇和体验之物,但教会对于那种信徒个人的关于神的体验的神秘主义一直持警惕态度。教会的存在意义正在于在人与神之间进行中介,其通过向民众提供奇迹等的证据、向知识分子提供论证,来确保这一中介角色。
但是,在神学通过经院哲学达到精炼的形式之前,基督教神学的成立与无神论的争论就处于表里一体的关系中。
“无神论者”,对于所谓教父们而言,就是“不信仰真神耶稣的人”的同义语。对于亚历山大城的革利免(150年~211年左右)而言,相信异教的诸神的人是最恶劣的无神论者,与此相比,否定所有的神的存在的哲学者们还是尚被允许的存在。哲学者们是“不承认真神耶稣”,而异教徒们则是“相信不存在的诸神”。真神耶稣以外的诸神,并不是不能选择,而是并不存在。
同属3世纪的亚历山大学派的俄利根,也对圣经的解释阐述了不同见解。其指出,在创造天地部分,“第四日”之前还没有月亮和太阳和星星,但却有了第一日、第二日等的称呼,这是可笑的;神在伊甸园植树之谜,如果按照字面来理解是愚蠢的,等等,其后俄利根因此被视为异端。“启示可以直接相信”,“理性则是为了解释启示而被使用”,这是基督教从最初就有的基本态度,但是,该“理性”和合理主义妨碍了对“启示”的接受,并有着怀疑一神教的创造神的教义的倾向,每每被当做异端遭到排斥,但又像鼢鼠游戏中的鼢鼠一样前赴后继地产生出来。5世纪罗马的马克拉比所著的《斯齐皮奥之梦(西塞罗的著作)注释》,启发了关于“世界的灵魂”的泛神论的世界观,其在9世纪之前彻底传播到整个基督教世界。
2.关于耶稣的实际存在性
不止存在着关于创造天地的字义解释的批评,而且构成基督教弥撒之基础的“圣体面饼中耶稣的实际存在性”,也如同在民众间那样,在神学者、高阶神职人员之间也成为合理的怀疑的对象。这在8世纪到9世纪的加罗林王朝文艺复兴时期的爱尔兰的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810年左右~877年左右)等人的想法中就已经可以看到,而最有名的是昂热的副主教贝朗吉(998年~1088年)所主张的“圣体面饼中并不存在耶稣”。圣体只是象征着耶稣的肉而已。
关于基督教圣礼的该合理主义解释当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开始是在1049年,传统主张认为面饼是通过牧师的仪式而变成耶稣的肉,站在拥护这个传统主张的前列的是坎特伯雷主教兰夫朗克斯(1010年~1089年)。他利用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范畴概念,认为事物包含外表与本性(本质),圣体的外表虽然没有变化,但通过仪式,其获得了耶稣之肉这个本质,并在1050年的罗马的大公会议上弹劾了贝朗吉。进而,在1059年的大公会议上正式承认了圣体中的耶稣的存在。兰夫朗克斯在1066年所作的《关于主的肉和血》论述,细致地展开了相关的议论。但是,即使是兰夫朗克斯,其也并没有对圣体的化身进行原教旨主义(基督教基要主义)的相信,在从体制角度发表公正的论述之前,其也多次说出了几乎接近异端的言辞。
后来的欧洲的“宗教改革”或近代化过程中,提起天主教世界,容易给人这样一种形态印象,“即使是蒙昧的、如磐石般的信仰,也因近代精神而觉醒、被启蒙”,但是,“启示”的绝对性与从希腊文化继承而来的合理主义精神之间,在任何时代都持续着纠葛。
3.神的存在证明
对于圣体中耶稣的存在的“怀疑”的背后,当然潜藏着对于“神的存在”本身的怀疑。本来,在以启示为基础的宗教中,启示(=圣典)的存在本身就应成为“神的存在证明”,而在其外寻找神的存在证明的尝试本身则孕育着异端的危险。否认“启示直接就是真实的”,就牵涉到承认了“人不用借助圣典的力量而靠自力就可与神相会”,而这就直接危及了“教会”这个体系。
跟随诺曼底的勒·柏克修道院兰夫朗克斯学习的是巴吉奥的安塞尔莫(后来的教皇亚历山大二世,1061年~1073年在位)、安瑟尔谟(1033年~1109年)。虽然兰夫朗克斯巩固了圣体中存在耶稣的教义,但安瑟尔谟还是进一步执着于眼前神的存在证明”问题。他认为,如果神是存在的话,那么,人就应该能够对其进行证明。这是因为,人的才智属于神的一部分,作为一部分而去俯瞰全部是可行的。如果能让由来于神的才智发挥作用,就应该能够到达作为才智根源的神那里。
对于人类来说,神这个概念,是作为宇宙的机制和秩序的创造者以及作为在人死后对恶进行惩罚的道德的体现者而出现的。“诗篇”十四——1中说“愚顽的人(不知道神的人)”在“心里说”“神不存在”,但当将“神不存在”作为主语时,(神的)意思和内容就存在了,至少其概念的存在是事实。所谓神,就是不可能有比其更伟大之物的全能的存在。但是,如果该神只能存在于想象上的话,就不能称之为全能。人在概念上也可以设想“不单在想象上而且在现实中也存在的神”。该神,与神的“不可能有比其更伟大”的这个最初的定义是矛盾的。即神在其定义之中就包含着存在证明。“不知道神的人”否定神的存在,不是因为没有信仰,而是因为没有才智。是因为不具备从神这个概念中引导出存在这一结果的能力。其不具备凭借下述思考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绝对存在”这一概念与所有作为前提的事物是直接相通的。
对此进行批判的是同一时代的玛牟耶修道院僧侣、哲学家高尼罗,其认为,人有对明确不存在的事物进行想象的自由,所谓存在不是能够归纳为本质定义的性质,在赋予属性之前有必要证明存在。安瑟尔谟进一步对此进行了反驳,其主张,不能将神与其他的想象上的存在同列,神的定义,其本身就是启示,就是真实,所以是以存在为前提的。该争论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事实,即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就已经有了哲学从作为神学的道具的角色中脱离出来的动向。
即便如此,从更朴素的角度来讲,成为问题的并非是神的“非存在”性,而是神的“不在(译者注:神不在这里。即使承认了神本质上存在是可能的,但是为该神并不对自己进行明确启示一事而烦恼的牧师或修道者绝不会少吧。
……
序言
前言 2
第一部 无神论的历史 8
古希腊、罗马世界的无神论 9
欧洲中世纪的无神论 18
文艺复兴时期的无神论 33
十七世纪的无神论 142
十八世纪的无神论 156
十九世纪的无神论 168
二十世纪的无神论 182
第二部 无神论的诸形态 194
哲学与神学 195
宗教的科学的开端 200
理神论(deism)与有神论(théisme) 204
专栏1 法国的宗教情况 207
政教分离与无神论 210
法国革命与无神论 220
专栏2 神秘体验与无神论 223
神、巴特、罗耀拉——围绕着信仰的书写 226
灵魂不灭与无神论 234
恶与无神论 237
专栏3 神的健康诊断 240
美国与无神论 242
艺术与无神论 246
专栏4 朴素的存在主义与对神的存在的疑问 248
人文主义无神论者的新的可能性 250
我与无神论 255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