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铸——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106793
  • 作      者:
    张昭军[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契合党中央、习总书记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

    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者任主编,青年学者担纲编写,兼具了学术性与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辛亥革命后的中西文化论战》、《晚清国粹派与社会学》、《晚清国粹派的文化观》、《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等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欧化与国粹之间》、《中国文化通史》(10卷本)等。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北有广漠,南有横断山脉。四周的自然屏障,使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同时,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背对欧亚大陆腹地,面朝辽阔的太平洋。由于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境内东部湿润多雨,西部干旱,北部严寒,南部炎热。这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内部结构。此种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缘起,影响至深:一是在远古条件下,它决定了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起源的独创性;二是地形多样,气候不同,又为多种经济和多民族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进而酿就了中国史前文化多元性统一发展的态势。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自然地就发展为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众多民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文化与政治格局。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华民族精神通俗读本系列”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生发展史,以通俗读本的形式来呈现,也是本书的一大创新。这除了本书的文字简洁流畅、图文并茂外,还可指出两点:一是全书共计51万字,分5册分述中华民族精神五大时期的发展,并以总论及各时期的专题建构全书,体例分合有致,简明合理;二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总论”要言不烦,以很短的篇幅,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内涵和阶段性的发展及特点,勾勒的十分鲜明,自成一家之言,就反映了这一点。本书主要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一批老中青学者之手,学者乐于书写通俗读本,这本身也是一件可喜的现象,值得提倡。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宣传和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广大青少年,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特予郑重推荐。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著名教授)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中华民族精神通俗读本系列》,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重点资助项目,全套书共五册,以通俗而又提纲挈领的笔法,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和社会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践行,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并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自信作为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支撑。我深信,《中华民族精神通俗读本系列》的出版,定会为这方面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和厚重历史文化滋养。

                                                          ——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重铸: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危急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伊始,就以拯救中国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为己任,在自己的旗帜上鲜明地写下:“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困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一奋斗目标的精神实质就是救国救民,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贯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立党的精神支柱,不断发挥之、弘扬之。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并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要走完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即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李大钊称其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雄健的精神”。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开展民主革命的目标、前途、方针、政策等问题,而且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之路,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了旧中国的分裂、动荡,代之以独立、统一、和平的新局面。
  毛泽东强调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结合,号召“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又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指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理。他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强大充满信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爱国?毛泽东认为,除了培育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坚决反对外来入侵之敌外,还必须具备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他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对科学、民主作了新的发挥,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大众的”,“即是民主的”。在他看来,科学、民主精神正是重铸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近代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第二章  维新志士的“保国”情怀

第三章  同盟会员的救国豪情

第四章  共产党人的爱国正气

第五章  全民抗战:“以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第六章  革命语义的转变

第七章  革命观念的传播

第八章  革命精神的阐扬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固有观念的冲击

第十章  呼唤科学精神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十二章  民主的追求

第十三章  民主制度的设计

第十四章  民主精神的积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