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拿到样书的时候,就好像一个父亲看着自己长大成人的女儿一样——出落得认不出了……
作为编辑,作者的思路就像一根绳子的两股:不一样,又要靠对方成就。
和作者见面之前,我对这这本书的预期并没有那么清晰,主要是想给对设计没有了解的普通人看,让大家知道各种用物的背后都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热情和辛劳(此处应有丘爵爷的那句“眼泪、热血和汗水”)。和作者沟通之后才发现:我这个想法太空泛,不切实际。
于是,作者把他的想法呈现出来,不用急着告诉对设计没有任何了解的普通人,可以先从刚入学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入手——这些学生可能在之前,对设计的理解只是“和美术相关”“要有一定的理工科基础”“会对创意思维有一定要求”……这些零碎的想法和概念。
作者是学校的老师,也是一线的设计师,双重身份让他对这本书的写作格外有热情。不过在刚刚拿到稿子的时候,我还是被每章的标题“无厘头”到了一点点。
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理清了自己之前混乱的思路:做设计,你准备好了吗?客户,请听我对你说!跟我走,去设计!看设计,请把眼睛眯起来;设计,没完没了。成为一名设计师所需要的素质、技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老师当久了,总难免把看这本书的人当做学生,嘱咐起来没完没了。于是,有了最后,再讲几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了他的一些作品和自己的感受。
插播一下:作者曾悄悄跟我说,由于这本书面向的人群主要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和设计爱好者,所以对于身经百战的职业设计师来说,里面的某些内容难免粗浅,如果您是抱着进阶的目的来的,请果断绕行吧!但作为一本平易近人的设计类畅销书,她愿意与任何热爱设计的人交朋友!好吧请容许我大喊一声:“对设计有兴趣的‘年轻’人们看过来吧!!!这里面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不要问我为什么给年轻加引号,有求知欲的学生和那些永远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才称得上年轻)
策划这样一本书是很长时间的想法了,开始的时候因为自身的积淀不够,不敢贸然行动。后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思路和积累,且经过了具体实践,掌握了学生在学习设计时的一些规律,这才敢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恰逢海洋出版社张编辑来学校寻找设计通识类书籍的选题,于是一拍即合。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自顾自说教的专业书,而是作者放下身段,以一名设计教师的身份和学生讨论设计的过程。书中虽有专业知识的讲解,但尽量采用平实幽默的叙事语言进行阐述,进一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但这也不是一本课堂教学实录,而是以学生设计为切入点,重点讲解设计创意方法的书籍。书中所涉及的每一个案例都对应着一种设计方法,其选择有针对性,而并非以设计的作为选择的标准,所以在针对每一个设计案例进行评价的时候,作者也毫不讳言其设计的缺陷和不足。总之,这是一本真实、坦诚、不加矫饰的设计书,也欢迎看到此书的读者朋友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这本书的写作经历了近三年的时间,这是作者“拖延症”和“完美主义”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要说明的是,由于书中的案例大多完成于3~5年之前,因其时效性的原因或许已经设计了,但书中设计绝无抄袭,如有概念撞车现象还请广大读者施以宽容之心。除作者和学生的设计作品外,书中所涉及其他案例均来源于网络,并尽量标注原作者和出处,相关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如有疑问,请与作者联系。
正如本书最后一章所总结的,作为设计师,我们尚都在路上……我与学生们也不过是同路而行的伙伴,出发虽有早晚,所幸路途一致。早有身为教师的网友云:作为教师的幸福莫过于学生即是同路人!如此说来,这本书所写算是“与同路人语”!
所以,“跟我走,去设计”!希望能给广大设计工作者尤其是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这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尤其是天津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赵俊芬老师,在学生草图绘制和整书思路的编排上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赵老师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有独特的设计教学方法,其敬业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而我亲爱的学生们则是坚定的支持者,在撰写过程中,无论是创意草图还是方案的修改,甚至一些专业内容的提炼,他们都能做到积极配合。没有他们,我就不会有勇气去构思这样一本书。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了教学经验,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也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才让我有了充足的自信去将设计教学与推广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
郑重地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蔡军老师,作为清华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能够在百忙之中亲自执笔为这本速朽的小书写序,其提携后辈的殷殷之情使我备受感动,这愈发增强了我作为一名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