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研究》:
求雨仪式在汉字中有专门的字眼——“雩”,《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乐。”郑玄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周礼·春官·女巫》也说:“旱则舞雩”,甲骨文的“雩”字,上半部是“雨”字,下半部是“無”字,“無”字是“舞”字的初文。“雩”字由“雨”和“舞”两部分组成,可见求雨仪式中舞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只有通过舞蹈,才能促使雨的降落。据史书记载,殷商人的雩祭在桑林举行,《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淮南子·菜务训》也写道:“汤苦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高诱注日:“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前面我们提到桑林是祭祀生殖神高襟的地方,也是殷人之社。雩祭中有乐舞,或称为“羽舞”、或称为“皇舞”,《说文解字》中有“雩”字,被训为:“乐舞,以羽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从羽王声,读若皇。”《周礼·地官·舞师》有:“教皇舞,帅而舞旱之事。”郑玄注曰:“舞,蒙羽舞,书或为皇。”也就是说无论是羽舞还是皇舞,都是用鸟羽装扮起来的乐舞。王廷信认为,确切地说,是装扮成玄鸟的样子进行舞蹈来求雨。因为殷人认为,上帝可以为他们降下福祸,他们自己无法直接向上帝祈求降福免祸,只有自己的先公先王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所以,通过装扮玄鸟祭祀祖先,再通过祖先向社神反映缺少雨水,从而让天降雨才是顺理成章的。如果上述解释成立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雩祭中使用舞蹈这一强制性要求的原因。其中提到的玄鸟,不少学者认为是殷人的图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