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学研究报告(2016)》:
(二)音乐戏曲研究
湘学艺术作为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备受人们的关注。2016年,湘学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湘籍人士创作的一些经典音乐、民歌、花鼓戏、湘剧上,虽谈不上硕果累累,但也是精品纷呈。
1.湘学音乐研究
一是关于湖南音乐家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湖南近代音乐人物诸如张声阶、贺绿汀、吕骥、黎锦晖等,为湖湘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构建新型湖湘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成分,而且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加强对湖南近代音乐人物的研究,在当下转型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这种认识得到了部分同人的认同和支持。马臻专门对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永济先生撰词、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先生谱曲的明德校歌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校歌的作词和谱曲不但给予学生自由思想和独立创造的能力,而且继承了湖湘学脉里那种融贯古今、学究天人的视野和抱负,有利于弘扬明德教育史上会通中西、独立创造的精神气概。②
二是对当代音乐家作品的研究。
对当代音乐家作品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对孟勇和邓东源的作品分析上。孙婵认为孟勇是一名声名鹊起但始终保有赤子之心的作曲家,简单纯净,坚韧有勇。一辈子都在以自然的清音作旋律,以生命的情感作乐章,乐此不疲,直指人心。他深植湖湘文化的灵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无论走得多远;他钟爱潇湘大地的钟灵毓秀与风俗民情,却又从不拘泥。出乎其外,入乎其中,取舍有度,自成方圆,将湖湘元素与时代风貌凝聚在交响乐中向人们娓娓道来。③李敬民从孟勇作曲的《湘江》和交响组曲《日出东山》人手,认为这两部交响乐作品,均体现出孟勇具有驾驭声音、宣泄情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才使得他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价值的认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影响到社会各界对其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的肯定。孟勇用他的音乐作品建构起思想、艺术和文化“三重结构模型”,并用这一模型揭示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①至于邓东源,吴春福主要对邓东源担纲创作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浏阳河颂》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一部全新的声乐套曲,《浏阳河颂》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较好地适应了内容表现的需要,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形式的角度来说,《浏阳河颂》大大拓展了声乐套曲中“声乐”的形式内涵:首先,从声乐唱法的选择来看,该作品除了传统的男女美声之外,还大量运用了民声和通俗唱法,使得作品在音色的调配上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其次,从演唱形式来看,不仅有独唱、重唱、领唱与合唱,而且还有时代气息浓厚的通俗女声小合唱、纯净如天籁之声的童声小合唱以及独具特色的长沙弹词演唱。最后,从每首独立声乐作品的体裁风格来看,包括歌谣曲、山歌、号子、进行曲、圆舞曲、颂歌等类型,《浏阳河颂》正是这样一部“讲述家乡故事”的典范之作。②
三是湖南传统音乐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湖南民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湖南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代表了不同时代湖南人民的艺术审美,在现代多元化的音乐中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③湖南民歌主要涵盖几大类型:号子、山歌、田歌、灯歌、风俗歌、民间小调等,是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集融合与改造于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它将南北曲调、东西风格,杂糅一体,同时又继承湖南地区所特有的民歌风格,在旋法上更是汇聚南北音乐的跳进与级进,格调韵腔极富地方特色。④
至于一些传统的名曲方面,龙昱冰认为,李焕之先生在古曲《离骚》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其内涵,把乐曲《离骚》加以扩充发展,展示了宽广丰富的表现力。由李赛君和王佑贵两位湘籍老师创作的《汨罗江上》,描写了在风景秀丽的汩罗江上纪念屈原赛龙舟的场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