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与孔子的历史对话(插图本)》:
(2)管氏在齐。
尽管管叔鲜死后的管氏后裔四散流落,并无可考其踪迹,但按照常理推测,姜子牙是周文王的重臣,管叔鲜又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分封姜子牙于齐之后,姜子牙仍然在周王朝任职。所以,管叔鲜分封于管的时候,不仅姜子牙对管叔鲜很了解,管叔鲜对姜子牙也应当十分熟悉。当管叔鲜被杀之后,其子孙投奔到姜子牙的封国齐国来,应当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从这一角度讲,管氏一支应当是在管叔鲜被杀之后就来到齐地居住了。也就是说,管仲的祖先早已就是齐国人,管仲本人更应当是齐国土生土长的人了,但他的祖籍追寻起来是颍上。
从相关的记载来看,管仲的父亲名山,谥庄仲,“严”与“庄”字形相近,因避后汉明帝刘庄之讳,故或称严仲。
有人认为,管仲的父亲是从楚国的颍上迁至齐国,管仲的父亲即管庄,而管庄就是卞庄子。文献中关于“卞庄子”的记载很多。鲁国有个卞庄子是著名的勇士,《论语》里面孔子曾把“卞庄子之勇”奉为楷模,《荀子》书中说“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这个“卞庄子”或又作“管庄子”“馆庄子”,而《史记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管严为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管严就是管庄,也就是管庄子。管庄子本是楚国人,居于楚地颍上,为庶支,家境不够宽裕,便自楚迁齐。文献记载说,管仲的父亲名叫管山,谥庄仲,《史记索隐》引《系本》说:“庄仲山产敬仲夷吾。”由此而可知,管仲的父亲“管庄仲”与“管庄子”或“卞庄子”应当并不是一回事,当大有重名之嫌。
史载,齐桓公曾把一个叫作小谷的地方封赐给了管仲作为采邑。所谓采邑,就是古代君主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或“食邑”。这个“小谷”,位置在春秋时期的齐鲁交界处,大约在今曲阜西北。《左传》记载:“春,城小谷,为管仲也。”可见,当时齐国为管仲在谷地建筑城邑,是兴师动众的一件大事情,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管仲在齐桓公心目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了。
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在齐国,与管仲基本同时的管氏族人只有一个管至父。何光岳认为,从管仲之名来看,他是次子,其兄可能是管至父,管至父是嫡长子,所以由他继任为大夫。此说不知所据,臆测的成分太多。虽然管至父与管仲的血缘关系如何难以搞清,但管至父本人的大致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文献中说,管至父是当时齐国的一位大将军,他曾与将军连称一起被齐襄公命令去戍守葵丘(地名,在今河南兰考或民权境内),本来与齐襄公约定当年瓜熟之时而往,下年瓜熟之时而代,但是齐襄公言而无信,到了下年瓜熟之时,并没有另外派人去接替。管至父、连称为此心生怨恨。于是两人一起与公孙无知合谋弑杀了齐襄公。这个管至父大约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大夫,或者说是管氏家族中的一个族人,并没有与管仲存在血缘关系的记载。他之所以青史留名,除却创造了一个“瓜熟及代”的典故以外,就是参与谋杀了齐国的国君齐襄公。因此,说管至父与管仲同属管氏家族还可以说得过去,说他们是兄弟,则言之少据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