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宋学先觉孤山智圆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6183
  • 作      者:
    韩剑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韩剑英,1971年生,浙江象山人。哲学博士,先后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1988—1992)、研究生(1994—1997,师从楼宇烈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佛教与宗教研究所(2004—2007,师从方立天先生)。2011—2012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2—2013年为美国University of virginia访问学者。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职哲学教师、跨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跨文化传播研究》副主编,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宋代哲学、佛教哲学、天台学、宗教学的研究,发表论文、会议论文、译文、编著等30余篇/部,业余爱好太极和昆曲。
展开
内容介绍
  传统上关于孤山智圆(976—1022)的认识,主要受到了历史上天台宗“山家”、“山外”分立思想的影响,局囿于天台一宗,把智圆仅仅看作“山外”派的代表人物,并往往从山家立场来评价智圆,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智圆作为北宋初期一代思想家立足于社会历史对宋学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主动思考和积极贡献。
  《宋学先觉孤山智圆思想研究》认为,孤山智圆的思想是宋学的先觉。智圆作为先觉对宋学的贡献既包括思想义理上的、也包括具体历史进程中的。本文即以理为主、以事为辅,理事相即,考察作为一代思想家的孤山智圆在宋学形成之前、站在唐宋历史转折点上,以高世之才、弥天之笔,备览史籍,博寻经疏,对宋初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和根本经典的简择,并通过这些思想和经典在宋学形成和发展阶段的流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立身行道、垂裕后世的愿望,他本人也在客观上成为了气势磅礴的宋学先觉者和先行者。
展开
精彩书评
  ★山家山外之争,素以山家为主导。该书则以山外为争论的主导方,并借智圆的思想,把这场争论从天台内部提到宋学的高度。作者借鉴前人的有关说法,认为智圆以“真心”为境,是从个体修养的角度说的,属于天台的证道体系,立足于天台“境妙”、“境智不二”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山外与山家之间的理论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智圆对《涅粲经》与《楞严经》的解释立场。这些论述虽有贬低山家之嫌,却有还原山外之功,有助于建构更为可观的天台教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学系副系主任 李四龙
  
  ★韩剑英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广泛参照借鉴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深刻的觉察到学术界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和不足,故能不囿于历史的“定论”和学界的成见,独辟蹊径,从宋学萌芽、产生、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孤山智圆的思想学说特点,系统论证了孤山智圆作为“宋学先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学术价值,而且亦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教育部佛教与宗教学研究基地所长 张风雷
  
  ★本书把一位佛教思想家放置在宋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突破了以往研究智圆或局限于天台宗范围,或局限于佛学范围的局面,拓宽了研究视野,捕捉到了新问题,从而真正确定了智圆思想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如果作者没有宽广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不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魏道儒
展开
精彩书摘
  《宋学先觉孤山智圆思想研究》:
  孤山智圆认为佛教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复众生之性”。又承唐末五代以来,内则僧纪荡存,典籍散失,缁黄虽众,佛法实衰,外则国家政治走向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反佛思潮日盛、儒学必将复兴。智圆作为宋学先觉,欲“立德”、“立功”、“立言”,因“天台三观之学,可以指南群惑、研几心性”,了心性无外,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遂以天台三观之学遍检儒、释、道三教经典,于其中即小而大、开权显实、扶律谈常,言近而义远、辞明而理高之文,则“辩讹从正,去滥传真”,“摧邪显正,激浊扬清”,以裨流通当代、垂裕后世之益也。
  在《闲居编》中智圆往往自称“中庸子”、“潜夫”、“无外”,而智圆的这三个自称以及“智圆”都是有特殊而丰富的学术内涵,正反映了智圆在学术思想上的四位一体:“中庸子”反映了他的儒学思想想,“潜夫”体现了他的道隐追求,“智圆”是他天台圆融思想的立足点,“无外”是他以心性之旨融摄三教的意趣。孤山智圆心性之“大一”,融摄儒、释、道(隐)三家,实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从而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阶段和新局面。
  智圆以“无外”为字,其意在兹乎?“其大无外,为之大一”,智圆以心性无外之说,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体达三无差别之理,混而为一;而事有差别之修,于是有四凡六圣之十界,有真妄也,有善恶也,有君子小人也,则扶律、谈常、修行、学习,斯为重要也。智圆心性论可谓至理也!智圆的心性论以天台高度的辩证法和性具实相的思想为基础,又与中国传统五经思想特别是生生之易学为中心的周孔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印度心性学与中国文化的最完美结合,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儒家心性论理论的缺陷。智圆和他同时代的儒、释、道三家的先觉们,共同努力,极力承担,造就了一代以心性学为核心、学风、文风的改革为先导,五经与周孔之道若横若纵,三观与四教若明若暗,终于形成了“达天道而重人事”,气势磅礴、生生为易的宋学气象。
  方立天教授指出,“心性论”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佛教和儒、道的内在超越的共同文化旨归,佛教和儒、道在心性论哲学上的互相契合,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流行的根本原因,也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相融合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内容一部分的重要原因”。诚哉其言!仁者之心,其理一也。智圆心性无外之说,其意在兹也!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宋学先觉”的界定
1.“宋学”的界定
2.“宋学先觉”的界定
二 本书的研究现状与学术意义
1.本书的研究现状
2.本书的研究意义
三 “山外”与“孤山”:智圆其人与著述
1.“山外”之说
2.“孤山”之称
四 研究方法与文献

第1章 历史背景与问题意识
1.1 宋学先觉思想的历史背景
1.1.1 宋真宗时期的社会背景
1.1.2 宋真宗的三教政策
1.1.3 宋初佛教的发展状况
1.2 智圆之前的宋学萌芽
1.2.1 王禹偁的抑佛思想
1.2.2 赞宁三教共弘的尝试
1.2.3 智圆的“宋学先觉”问题意识

第2章 孤山智圆天台思想
2.1 孤山智圆与“山家山外之争”
2.1.1 智圆与山家山外之争
2.1.2 宋初天台教学的转向
2.2 三观与四教
2.2.1 天台智顫“三观”思想
2.2.2 “三观为宗”
2.2.3 智圆“三观”思想
2.2.4 四教之道
2.3 真心与理性
2.3.1 “真心”为境
2.3.2 “理性”为总
2.3.3 智圆与北宋涅槃学
2.4 天台三止与《首楞严疏》
2.4.1 智圆《首楞严经疏》
2.4.2 天台三止与《首楞严疏》
小结

第3章 孤山智圆佛教思想
3.1 智圆佛学思想旨趣
3.2 复性与教道
3.2.1 首疏《四十二章经》
3.2.2 首疏《佛遗教经》
3.3 台律融合一一以《闲居编》为中心的考察
3.3.1 智圆与宋初律学
3.3.2 智圆结界之事理
3.3.3 智圆戒律思想之特点与影响
3.4 华严、净土与禅
3.4.1 孤山智圆与白莲社主省常的交涉
3.4.2 《阿弥陀经疏》与“自性弥陀”
3.4.3 智圆与华严中兴
3.4.4 从智圆到禅宗契嵩
小结

第4章 孤山智圆儒学思想
4.1 斯文坠地
4.2 孤山智圆对儒家思想的抉择
4.2.1 准的五经,生生为易
4.2.2 周孔之道
4.2.3 倡导中庸之功
4.3 古文思想与性情说
4.3.1 古道与古文
4.3.2 性情与教学
小结

第5章 智圆道教思想与三教关系论
5.1 孤山智圆道教思想
5.1.1 张伯端三教思想与《阴符经》广略本
5.1.2 以儒解道“《黄帝阴符经》题辞”
5.1.3 智圆的道隐思想与道教的交涉
5.2 孤山智圆三教关系论
5.2.1 智圆三教思想
5.2.2 儒释二教因果祸福论
小结

第6章 孤山智圆与宋学的形成与发展
6.1 心性无外
6.1.1 智圆的简择
6.1.2 宋学的简择
6.2 天台宗的繁荣与宋学的交涉
6.2.1 山家一系的繁荣与宋学的交涉
6.2.2 山外一系的繁荣与宋学的交涉
6.2.3 天台其他宗系的发展与宋学的交涉

结语 孤山智圆作为“宋学先觉”的思想特点
附录一 智圆著述总目
附录二 (高丽)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孤山智圆文集
附录三 智圆年谱
附录四 (黄帝阴符经)(略本)点校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