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社会哲学丛书:当代语境中的杜威哲学》:
现代性是相对于前现代性而言的,后现代性则是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它们代表着历史的延续与更迭。人类生活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人们组成部落而生活,仅靠几条宗教戒律就可以维持运作。原始思维对万物充满惊奇但是却无法理解,从而形成了素朴的超自然主义,或是认为万物都是泛灵论的,或是认为万物都有魔力,等等。
人类学家对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他们提出了各种观点来对原始社会的文化、社会形态、宗教、思维方式进行解释,但是他们的解释总是带着现代人的视野,因此人类学虽然看上去是实证的调查,但是却充满着各种对立的观点。不管怎么说,我们总能大致设想这样一幅图景:一群类人猿在进化之力的驱动下,逐渐发展出了较高级的智力,使得它们从动物进化到最早期的人类。他们原先是盲目地依据本能跟外界环境打交道,而萌芽的人类意识却使得他们在本能之外,获得了一种地球上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具有的能力——思维。原始的思维就像一道微弱的光,照进了混沌的自然,使得自然之中呈现出某些脉络,原始人就凭借这些脉络开始了对自然的最初的理解,这种理解改变了原始人对自然和对人类自身的看法。
由于历史已经不可考,上古的历史只能在口口相传留下来的神话之中被我们所了解。例如我们不知道三皇五帝、伏羲神农的具体史实,我们现在能从史书上看到的最早年代就是夏朝,而很多历史学家认可的是商朝,因为商代才出现甲骨文。以中国来说,从原始人刚刚具有人类意识,到出现文字和成熟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说从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50万年)到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250万年,这期间经历了从懵懂的心灵到成熟心灵的转变,但是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年代如此久远,对于这一过程,学者们无法清楚地进行阐释,而我们有文字记载的文明仅仅四五千年而已。用比喻的说法就是,我们不知道人类这个小孩是如何成长的,当我们开始去审视他时,他已经成年。
当我们把视线转到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古希腊时代,也就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我们看到人类思想(艺术、哲学、社会、政治方面的思想)已经是如此繁盛,以至于雅斯贝尔斯认为那个时代就是人类文化的顶峰,而之后只是走下坡路。通常的观点是人类是在文明之中进化的,而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在到达顶峰之后是逐渐衰落的。这里我们取一种折中的立场,即人类文明是延续的,先不考虑是进化还是退化。
就在这种延续之中,哲学家们试图为人类历史划分出一些界限,哲学家们的划分与历史学家的划分有相似性,但是不完全一样。哲学家们的分期主要是从文化特征上划分的,最有名的分期是前现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划分。后现代性是以现代性为批判对象,而现代性是以前现代性为批判对象,而前现代性则显得比较可怜,因为它本身并不想以其他东西为批判对象。实际上,前现代性(我并不把现代性以前的整个人类进化和发展历史都看作前现代性,而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算起)是人类文明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个阶段。本文在这里仅仅列举前现代性的一些典型的要素。
第一个要素,科学的萌芽。在人类的好奇心和实用目的的驱动下,在探索未知世界并形成理性化解释的哲学之引领下,各门科学逐渐产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尽管在古希腊时期,科学和哲学是融为一体的。但是在当时的科学理论之中,还混杂着一些古老思维(这当然是从我们的现代立场来说的)。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天文学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核心,天体依据自身的本性而运动,每个天体都有一个自身的理想位置,如果离开这个理想位置,那么它就要倾向于回到这个理想位置,这也可以用来解释自由落体运动。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的,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生物的发展遵循某个目的,每一个事物都倾向于以最好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潜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