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活在他者中间:哈贝马斯道德哲学的人类学视阈研究:eanthropology visual field in Habermas' moral philosopy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2151734
  • 作      者:
    沈云都,杨琼珍著
  • 出 版 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沈云都,博士,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百名”学术技术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云南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会理事。在CSSCI来源期刊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高等教育研究》《道德与文明》《江苏社会科学》《浙汀社会科学》《学术界》《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全球教育展望》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一篇论文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1项,其他课题多项。一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委领导批示。获云南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杨琼珍,女,纳西族,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师从著名学者王文光教授,长期从事西方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史学理论研究,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主持子课题),主持或参与其他项目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哈贝马斯的道德哲学隐含着一种可能的“人类学第三条道路”,即:多民族-多族群在同一个公共生活领域内,其各自不同的民族-宗教生活史传统,通过民族间性-文化间性的碰撞而引发反思,从而使自身的“无意识结构”被意识到,进而重构“自我”。所以,人类学第三条道路就是“一元公共空间内的多元时间交叉”(区别于人类学的首条道路“多元空间下的一元时间”和第二条道路“多元空间下的多元时间”)。《生活在他者中间:哈贝马斯道德哲学的人类学视阈研究》探讨了马克思、阿多诺、胡塞尔对该观念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其隐含的人类学维度在哈贝马斯道德认知心理学、政治哲学、生活史理论中的表现和基本立场。最后提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思想经验中,已经包含着这种“人类学第三条道路”的雏形,即:现代社会下,人是“生活在他者中间”。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活在他者中间:哈贝马斯道德哲学的人类学视阈研究》:
  总之,近代道德哲学的起点是否认人的差异性的,近代人类学只能在想象的“共性的人”与现实的“差异的人”之间寻求勉强的和解。
  具体来说,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裂,而这个问题始终与道德的真理性有直接的和深刻的关系:休谟的道德不可知论是与“价值与事实的二分”捆绑在一起的,其论证的出发点是主体本身的人格非同一性或闪断性,这就不仅威胁到道德的真理性,而且威胁到主体“人”的存在的可能性;而康德主体论的道德形而上学或道德神学则迫于休谟学说的压力,以在主观形式性的前提下廓清道德的客观性为路向,所以是以主客体同一性的崩溃和主体本身的分裂来换取价值主体(道德主体)的人格同一,进而换取道德的真理性和可知性。这样,重建主客体同一性并由此返回主体本身的人格同一性,就成了此后整个近代哲学的主要议题:到了费希特,知识学迫使道德哲学的问题隐退在绝对主体的真理论之后,于是道德的主体性进一步被加强,同时,人的现实的差异性也进一步被取消。但是另一方面,尤其可贵的是,费希特第一次真正提出了主体间性道德真理的问题,从而超越了康德单子式道德真理观的纯粹形式意义上的普遍性。黑格尔在把“绝对”的形而上学意义发挥到极端的同时,也把现实的质料的感性经验世界纳入道德向伦理辩证上升的一个环节,这种主客体历史辩证的同一在赋予人以巨大能动性的同时其实又剥夺了这个能动性,形而上学抵消了黑格尔道德思想的否定性质,批判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趋向于妥协的。所以,黑格尔历史哲学笼罩下的19世纪人类学(泰勒),只能是唯心论进化史观的一个注脚。
  如上所述,正是因为“道德研究的可能性”问题呼吁“人的内在共性”假想,驱动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所以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清算,尽管不是典型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却不可能不摇撼“人的共性”这一假设。
  在马克思看来,尽管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但其失败之处就在于,他的历史辩证法在最终的地方却是反历史的和反辩证法的。表现为:
  其一,他用来突破康德形式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最终却只不过是透过历史又回到了形式主义。人的能动性被历史规定性形而上学所化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黑格尔的最终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其实是“非历史”的。这种包裹在历史维度之下的形式主义最终也是否认质料的:“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卢卡奇也意识到,在黑格尔那里,“历史的对象表现为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对象。”其结果就是“历史被按照形式主义僵化了。”这一点,马克思有精确的定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历史最终还是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掉了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
  其二,尽管黑格尔“史无前例地把现实的、当前的世界提升为哲学的内容”,但是他把质料的现实世界纳入绝对精神自我实现过程的本意却是为了弭平质料,这表明了他并没有完全隔断与康德和费希特的隐含的关系。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我们身边”的人类学:一种可能的学科方向
三、本研究论域及其关涉的基本理论
四、多重背景下的思想续写:哈贝马斯异质性问题的主要渊源
五、相关的重要概念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内容

上编
第一章 马克思“现实历史中的人”学说的人类学倾向
一、近代道德哲学中的“人”:从共性到差异
二、马克思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三、人与物的异化的伦理关系
第二章 阿多诺“他者”作为人类学转向的关键环节
一、“以他者批判同一性”:一种不自觉的人类学意图
二、从他者到历史
三、《否定的辩证法》从革命意识转向民族意识
四、阿多诺他者思想对哈贝马斯“人类学”潜在话语的影响
第三章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时间性与哈贝马斯人类学多元交叉的时间观
一、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时间性问题
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时间性”背后的文化人类学潜话语
三、评价

下编
第四章 在多样性道德经验中重构人类学之“我”
一、劳动史观视野下的多样性道德经验的人类学踪迹
二、实践哲学视野下的多样性道德经验重构人类学之“我”
三、哈贝马斯道德哲学中“我”的三个层次的人类学解读
四、哈贝马斯道德心理学模式中的自我同一性问题
五、一点评价
第五章 “人类学第三条道路”作为道德愿景的政治实现
一、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道德哲学起点
二、程序主义是道德自律理想的政治——人类学表达
三、道德自律学说的政治实现
四、结论
第六章 民族-宗教生活史:一个人类学命题的道德学意义
一、作为道德真理之重建的古典道德认知主义
二、异质性问题对道德认知主义之人类学维度的开启
三、寓于民族-宗教生活史中的道德直觉作为道德的动机
……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